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资源简介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包括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四个子目,四个子目之间相互联系。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战役,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能够收获生动的历史知识,还能够学会阅读、思考和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从历史中获得感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重要史事及其历史意义。(史料实证)
2.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及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了解七七事变中赵登禹、佟麟阁和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人的英雄事迹,感悟中国军民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爱国精神,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信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南京大屠杀。
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书目)《佟麟阁全传》。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出示卢沟桥的图片,在北京西南郊外的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这座桥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悲壮。日本是如何制造卢沟桥事变的 卢沟桥事变又有什么意义 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思考,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
1.说说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
三、学习任务一
七七事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相关内容,归纳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牺牲将领、结果及影响等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北平周边的宛平城。 (3)牺牲将领:赵登禹、佟麟阁。 (4)结果: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5)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赵登禹、佟麟阁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学习任务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立场和态度是什么。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年7月17日)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4页相关内容,并思考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过程: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及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2)意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国共能够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教师活动:国共两党总共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归纳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 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革命任务打倒军阀,统一全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果合作破裂,国共十年对立开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史料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五、学习任务三
淞沪会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4—95页相关内容,归纳淞沪会战的时间、地点、重要战役、结果和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时间:1937年8—11月。 (2)地点:上海。 (3)重要战役:姚子青领导的宝山保卫战、谢晋元领导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4)结果:上海失陷。 (5)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教师活动: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体会中国人民为反抗日本侵略者所作出的牺牲。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感受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六、学习任务四
南京大屠杀
教师活动:出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96页相关内容,列表梳理南京大屠杀的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制作表格。 开始时间1937年12月13日持续时间长达6周被屠杀者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屠杀手段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屠杀人数30万人以上
教师活动:南京大屠杀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体现了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更加直观地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七、过程性评价
相关练习
八、课堂小结
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人民最终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面对日军的挑衅和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淞沪会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4年战争,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