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
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这14年间的抗战历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三、单元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日本侵华的暴行及抗日战争胜利等史事,但对这些史事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存在时序不明、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等问题。本单元重在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深刻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
2.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事及其历史意义。
3.知道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的精神。
4.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基本史事,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情况,理解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对抗战的重要历史意义。
5.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影响,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设计说明
本课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教学:一是历史角度,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的华北危机,这一时期属于日本侵略中国的初期阶段;二是民族觉醒角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民族意识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加深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等史事的认识,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史料实证)
2.知道西安事变的相关史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情怀,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书目)《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亲历记》。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展示九一八事变残历碑的图片,并讲述:这是一个高18米,宽30米,厚11米的“台历”式石碑,上面记载着“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二、预习检查
1.说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及影响。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三、学习任务一
九一八事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相关内容,归纳九一八事变的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沈阳。 (3)日军的借口:柳条湖事件。 教师活动:日本为什么要制造柳条湖事件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原因: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2)目的:掠夺中国资源,缓和国内矛盾,摆脱经济大危机和政治困境。 教师活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短短4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 1932年至1945年,日本从东北掠走煤2.23亿吨、生铁1 100万吨、钢580万吨、木材1.4亿立方米,金属制品、油脂、蜡制品、水泥、火柴及棉布等物资也是日本掠夺的重点对象。 材料二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护殖民统治,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公然违反国际法,对和平居民进行血腥大屠杀,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仅在吉林省,日军就制造了老黑沟(1935年日军共杀害舒兰县无辜百姓1 017人)、白家堡子(1936年日军共杀害通化县无辜村民400余人)、大獾子洞(1936年日军杀害扶余县一40多户村落的村民)、钱家(1937年日军在四平街砍杀中国人)等惨案。日本侵略者为实现灭亡中国的野心,实施了残酷的细菌战,在长春建立了“一○○”细菌部队,从事细菌研究和实验、制造细菌杀人武器,以及在中国各地实施残酷的细菌战等惨无人道的罪恶活动,酿成了极大的灾难,并且贻害无穷,各地传染病流行。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大量的资源被掠夺,导致中国经济衰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相关内容,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东北人民分别持什么态度 这些态度分别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中国共产党和东北人民坚持抵抗,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抵抗日军的侵略,1936年初,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归纳重点知识的能力,培养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四、学习任务二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一)华北危机 教师活动: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相关内容,简述华北危机的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一二·九运动 教师活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相关内容,试着说出一二·九运动爆发的原因、口号及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相关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五、学习任务三
西安事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相关内容,了解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发动者和目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地点:西安。 (3)发动者: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 (4)目的: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材料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浪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从1936年初,实际上就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一致抗日。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1)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 (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 (3)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 (4)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相关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 (2)历史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出于民族大义,是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六、过程性评价
相关练习
七、课堂小结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抵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爱国学生的感召下,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