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体例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二、单元教材分析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淀。本单元的内容比较琐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史实讲述和多样化资源的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部分学生依然偏重形象思维,理解、分析、判断、归纳、概括、比较、推理等诸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培养。四、单元教学目标1.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2.了解近代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发生的变化。3.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4.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5.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两个子目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有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本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的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因此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著名企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与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时空观念)3.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唯物史观)4.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书目)《张謇传》。2.影视作品:(纪录片)《卢作孚》。(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期间,中国社会政权更替,在这100多年中,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本课。二、预习检查1.说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2.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近代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学习任务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萌芽阶段 教师活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材料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摘编自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受洋务运动的刺激。 教师活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得以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以后,张謇对清政府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深为忧虑,认为“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资;逐渐吞噬,计日可待”。因此他主张广开学堂,讲求人才,劝工惠商,振兴实业,如此则“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摘编自汪圣云《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 材料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公司注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的刺激;“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二)初步发展 教师活动: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的原因。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法令。经济方面,宣布实行振兴实业的方针,颁布保护工商业、鼓励发展民族工业的章程制度和措施。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三)“短暂的春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3页相关内容,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状况,以及呈现这一发展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发展状况: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四)再度受挫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度受挫的原因。 材料一 荣氏兄弟因创办福新面粉、申新纺织企业等集团而著称于世,人称“面粉大王”及“纺织大王”。1922年,西方列强卷土重来。申新各厂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也从盈余转为亏损。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外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五)在夹缝中生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3页相关内容,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六)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3页相关内容,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过程,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探究能力。四、学习任务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活动: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近代中国交通方面发生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学生活动:通过识读图片,感受近代中国交通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师活动: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4页相关内容,概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哪些革除社会陃俗的法令。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教师活动: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近代中国服饰方面发生的变化。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学生活动:通过识读图片,感受近代中国服饰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5页相关内容,思考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变化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5页相关内容,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识读图片,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近代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在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排挤、打压的情况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发展水平落后且分布不均衡,带有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工业文明还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化。首先是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应用,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电报、电话的传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各种信息的传递。这些改变也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风俗习惯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点。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