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学习目标】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探究全球范围内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表现。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贸易网的形成过程。难点:理解文化的传播。【预习新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15世纪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________之间。2.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1)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________,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2)表现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________与数量大大增加。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________的出现和发展。(3)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________初步形成。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1)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和商品市场。(2)表现: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________输送到世界各地。4.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贸易: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____倍。5.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________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特点: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2.茶(1)地位: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________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2)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________、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图解历史]3.服装(1)法国①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________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②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________的样武,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2)中山装: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________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巩固训练】1.如图是17世纪两个欧洲女人喝(来源于海地和巴西)咖啡的讽刺描述,下边的人物代表了土耳其人——17世纪咖啡的主要供应商,左边的非洲仆人正在倒咖啡。这从侧面反映出( )以反对咖啡为主题的讽刺作品A.黑奴贸易随新航路开辟更猖獗 B.欧洲对外来商品持排斥立场C.各大洲之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咖啡等饮品深受女性的青睐2.19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这表明( )A.商品流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C.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 D.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促进文化交流3.位于伦敦西郊的汉姆别墅花园是一座建于17世纪的贵族府邸,这里保存有完整的日式壁柜、风,中国漳州产的青花瓷茶具,还有印度杉木茶桌和一个藤编椅面的靠背椅。这座建筑内的陈设可以用来佐证( )A.殖民活动的残酷 B.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C.世界贸易的发展 D.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4.15世纪以前,马六甲不过是一个荒僻渔村,仅一个世纪的时间,它就成长为拥有10万人的城市,而且是一个世界商人云集的城市。马六甲的成长主要得益于( )A.人口自然增长 B.工业革命的推动C.新大陆的发现 D.全球贸易的发展5.163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回中国瓷器36万件,第二年运回中国砂糖约500吨。一时间质地精良的中国商品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品,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这一现象反映了( )A.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 B.欧洲社会奢靡之风盛行C.东方奢侈品开始流入欧洲 D.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发展6.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出嫁时,她的嫁妆中有可能会有( )A.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服装 B.中国的茶具和茶叶C.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D.亚当·斯密的《国富论》7.如图为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三角贸易”占据中心地位 B.保持世界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8.美式英语是一种以英语为主的语言形式。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等。这表明( )A.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 B.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工具C.外来文化冲击了美国本土文化 D.种族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9.15世纪以后,海上贸易繁荣。位居首位的是大西洋贸易,它在地域上包括西欧和西北欧、南北美洲、非洲的西部以及大西洋上的岛屿,云集了世界上大部分商船。此外,还有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波罗的海贸易、地中海贸易等。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加速 B.蒸汽机船逐渐取代了帆船C.亚欧之间贸易网络初显 D.世界性商品流通局面形成10.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漫画讽刺了17世纪两个欧洲女人喝(来源于海地和巴西)咖啡的行为,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C项正确;材料讲述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大洲之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没有讲述黑奴贸易随新航路开辟更猖獗,排除A项;据材料“17世纪两个欧洲女人喝(来源于海地和巴西)咖啡”并不能得出欧洲对外来商品持排斥立场,排除B项;材料讲述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大洲之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无法得出咖啡等饮品深受女性的青睐的论断,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英国工人所饮之茶由世界各地众多地区的作物共同构成,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贸易逐渐兴盛,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A项正确;伴随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物种有发生变化,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欧洲农作物的具体种植情况,故“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生活物质水平,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物资的价格及工人的薪资情况,故“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即促进了文化交流,而非最终形成才能促进文化交流,逻辑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英国的汉姆别墅花园建于17世纪,里面保存了当时日本、中国以及印度的各种家具和茶具,联系所学,这是当时世界贸易发展的结果,世界各地的商品可以汇集一屋,故C项正确。殖民活动、社会结构的变化、权力中心的转移都与材料无关,排除A、B、D三项。4.答案:D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材料表明在15世纪之前马六甲还是一个渔村,而到了16世纪马六甲成长成了10万人的城市,根据所学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贸易范围和贸易数量的扩大,而马六甲又要有些贸易的必经之地,所以使得马六甲快速成长,D项正确;从渔村到10万人的城市,人口自然增长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大陆的发现指的是美洲的发现,不是马六甲,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时间质地精良的中国商品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品,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可知,17世纪30年代,中国商品大量运往欧洲,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这说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商品大量运往欧洲,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而不是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商品大量运往欧洲,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而不是欧洲社会奢靡之风盛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商品大量运往欧洲,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而不是东方奢侈品开始流入欧洲,排除C 项。故选D项。6.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可知,新航路开辟,中国的茶叶大量流入欧洲,所以她的嫁妆中有茶,B项正确;孔子的影响力是在启蒙运动中传到欧洲,排除A项;1662年日本还在明治维新,还没有和服,排除B项;《国富论》出现在18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8.答案:A解析:美式英语中有印第安语、非洲黑人语言,这说明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融入了美国文化,说明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A正确; B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本身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属于外来文化,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出“交流互鉴”,排除D。故选A。9.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5世纪后海上贸易繁荣,云集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商船,说明当时的世界性商品流通局面形成,D项正确;材料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排除A 项;蒸汽机取代帆船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 项;材料不仅是强调亚欧之间的贸易,而是世界性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安托尼妈妈的旅店里民众使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且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饮茶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