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1. (2023.1选考)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6. (2023.1选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至少证明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能力继续驾驭它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要求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它的生产关系。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会适合生产力状况 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 (2023.1选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8. (2023.1选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A.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B.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C.经历了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推进过程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9. (2023.1选考)因为过度垦荒放牧,宁夏西海固曾经陷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循环。在党的领导下,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西海固人民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治穷一起发力,10年后,山坡绿了,村庄美了,老百姓的日子也红火了。从西海固人民梦想成真可以看出,中国梦:A.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 B.是中国人民奉献世界的梦C.是每个中国人梦想的总和 D.需要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其实现10. (2023.1选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她:①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构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理论体系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④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 (2023.6选考)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6.(2023.6选考)《共产党宣言》指出:“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山此可见①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③社会形态的更替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 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 (2023.6选考)2023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已关上开放的大门。一切愿意与我们合作共赢的国家,我们都愿意与他们相向而行,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开放①得到各国认同 ②进入新阶段 ③为世界提供发展机遇 ④是一项基本国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 (2023.6选考)某班级同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同学们整理的下列材料中,可以作为上述主题论据的是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④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 (2023.6选考)中共中央决定,从2023年4月起,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根本任务是把这一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开展这一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全党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②确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024.1选考)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区别)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③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4.1选考)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豪迈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这里,“我们的工作”指的是(新中国成立)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根本变革生产关系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D.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3.(2024.1选考)新时代,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视觉中心”,靠的正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正是制度优势。由此可知①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党的领导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制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6.(2024.6选考)材料一:“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启动、各级党委齐抓共管的重大工程。工程实施20年来,经历了从部分乡村到全省域乡村的扩展,从乡村环境治理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变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工程的实施使浙江大地发生了美丽蝶变。材料二:A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结合本村实际实施“千万工程”,统一规划开发,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如今的A村已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3)说明A村的实践如何体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答两项,4分)习思想的“十四个坚持”选考高频点: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改革开放四个自信中国梦习思想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体系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社会的演进科学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新时代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025届一轮复习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演进过程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两大 规律两大 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原始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诞生标志——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第一课 知识体系1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关系劳动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生产关系的核心,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就是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国家机构改革、高考改革)思想上层建筑(社会观点、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决 定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决定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适合↓巩固、完善不适合↓阻碍◆知识点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位于昆明的古城村遗址,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4 000余件。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滇池地区的聚落形态、古滇池环境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摆脱野蛮状态,迈入文明时代②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③当时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开始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④当时部落内的大事都是由氏族全体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例1 A 出土的文物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摆脱野蛮状态,迈入文明时代,也说明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①②正确;商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社会,而社会生产资料开始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③错误;氏族全体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部落内的大事,发生在原始社会,④错误。A◆知识点二 社会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石器)生产关系所有制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限制了奴隶生产的积极性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获得少量的工资金属工具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大机器生产生产社会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消灭了剥削,互助合作新质生产力[2024·浙江百校联考]《周礼》记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井田制所处的历史时期 ( )A.人们共同劳动并平均分配劳动产品B.文字已经得到发明和应用C.地租成为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D.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B例2 B 井田制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时期,此时文字已经得到发明和应用,B项正确;人们共同劳动并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地租成为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C、D两项错误。◆知识点三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主要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极其低下的生产力人类对于生存的渴望奴隶主奴隶地主农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具体体现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知识点四 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1)原因(2)标志原始社会末期①个体劳动盛行,代替氏族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转为家庭私有③贫富分化加剧,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私有制的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注意: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生产工具改进推动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形成两大对立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出现国家◆知识点五 阶级与国家1.阶级4.国家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奴隶制国家产生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先有阶级后有国家。阶级和国家都是历史范畴,不是从来都有,也不是永远存在,阶级和国家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突破提升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积极影响有人认为奴隶社会是残忍的剥削制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倒退。请你评析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评判社会进步与否的依据: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奴隶社会相较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金属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脑体力劳动的分工等判断的主要标准: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该观点错误。①评价社会的更替是进步还是倒退,不应看有没有剥削和压迫,而应看它是否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步。②原始社会尽管实行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生活在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时代,食不果腹,因而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低阶段而不是理想的社会。奴隶社会尽管存在剥削和压迫,但毕竟形成了城市,发明了文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实现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时代,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③所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知识点六 对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进步性奴隶社会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②城市的出现③文字的发明和应用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封建社会: (农业、工业、商业)铁制农具得到广泛适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入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的等技术;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唐朝的长安,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被誉为封建时代的三大世界名城。◆知识点七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劳役地租、货币地租、实物地租)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思想(1)经济上(此外,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等)(2)政治上:(3)思想上:小规模:抗租抗税运动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知识点八 资本主义社会1.生产关系2.开始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3.进步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重点理解)→剥削具有隐蔽性产生条件1:资本(依靠暴力、掠夺)产生条件2:人(自由得一无所有)◆知识点八 资本主义社会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特征:(2)主要表现: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生产过剩——相对过剩(重点理解)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3)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图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个別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家剥削生产力发展矛盾矛盾矛盾供给需求∨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矛盾◆知识点八 资本主义社会5.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1)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性就越不可避免(2)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突破提升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社会(1)进步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最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私有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2023年6月·浙江选考]《共产党宣言》指出:“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由此可见 ( )①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③社会形态的更替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例3 C 材料仅涉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无法体现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③不符合题意。[2023年1月·浙江选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至少证明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能力继续驾驭它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要求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它的生产关系。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冲突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会适应生产力状况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知识点九 科学社会主义1.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①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评价:积极性 局限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表达了对未来理性社会的诉求 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知识点九 科学社会主义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①三大工人运动及其意义:是什么: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意义: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②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1)空想社会主义◆知识点九 科学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 创立 理论来源内容 意义 剩余价值学说 创立 理论来源 内容 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知识点九 科学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比较项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点 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敏锐地看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 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相同点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表达了对未来理性社会的诉求 例如:主张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人人参加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关系,建设幸福、和谐的新社会 [2023·舟山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的学说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因为它 ( )①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把握时代脉搏,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③以实践观点为核心观点,并不断发展④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B例5 B 马克思的学说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因为它把握时代脉搏,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实践观点为核心观点,并不断发展,②③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①错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但这不是马克思的学说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的原因,④错误。◆知识点九 科学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多国发展(3)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突破提升如何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又重新回到资本主义,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走到尽头了。请你评析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该观点错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又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只能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的曲折,并不能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走到头了。①理论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②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2024·江浙发展共同体联考]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需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这表明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④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状态得到了根本改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例6 C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错误;“根本改变”说法错误,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