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0.2《师说》导学案班级: 组别: 姓名: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语言建构与运用: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评价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二、人物轶事韩文公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心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回衙后,韩愈便做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作“水布”。三、背景链接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四、常识整理古文运动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③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说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2)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③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道理 (3)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4)乎:①生乎吾前 介词,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宾短语后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3、内容学习: (1)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 明确: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4、整体把握全文脉络,填写下列表格 段落 段意 论点一 阐述从师的道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 评说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反面论述)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久也;欲人之无惑难矣;三 以历史事实证明 (正面论述)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5、合作探究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明确: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一、语言基础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孰(shú) 苌弘(chánɡ)经传(zhuàn) 针砭时弊(biǎn)B.谀(yú) 句读(dòu)谄媚(chǎn) 不拘于时(jū)C.郯(dàn) 严谨(jǐn)或不焉(fǒu) 惑之不解(huò)D.聃(dān) 贻之(yí)师襄(xiānɡ) 以资切磋(chuō)2.下列各项中,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③B.①③/②⑤⑥/④⑦⑨/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B.C.D.4.下列各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余嘉其能行古道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6.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作“意动用法”。下列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④登泰山而小天下⑤邑人奇之⑥稍稍宾客其父⑦粪土当年万户侯A.①⑤/②⑥⑦/③④B.①②⑥⑦/③④⑤C.①⑤/②⑦③/④⑥D.①②/③⑥⑦/④⑤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训练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B.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C.愚益愚 愚:愚人D.小学而大遗 遗:余,留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C.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长大后反而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答案精析基础梳理1.(1)授 传授,讲授 (2)否 表否定 (3)逗 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2.(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同,跟从并且。(4)不论,不分。(5)不一定。(6)秦汉的散文。(7)一般人。(8)小的方面学习了。3.(1)名词,老师/名词,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 (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传文 (3)道理,这里指儒家之道/道理/道德学问/道理/风尚(4)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5)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表反问,难道 (6)代词,指代人/代词,这/宾语前置标志/代词,这/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代词,翻译为“这些”(7)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被动,受,被4.(1)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名词用作动词,不及 (3)形容词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4)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6)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形容词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 (8)意动用法,以……为师 (9)意动用法,以……为耻5.(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状语后置(3)判断句 (4)被动句6.(1)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这是很奇怪的啊!(4)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5)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高明的地方。依纲扣点1.B [A项“砭”读biān。C项“郯”读tán。D项“磋”读cuō。 ]2.B [①③是名词,老师。②⑤⑥是意动用法,以……为师。④⑦⑨是动词,从师。⑧是动词,学习。]3.B [B项副词,更加。A项名词,才能;形容词,高明。C项名词,道理;名词,风尚。D项动词,传授;名词,传文。]4.D [D项为副词,A、B、C三项均为代词。]5.D [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传授学业。今义:跟随老师学习。C项古义: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D项古今同义,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6.A [①⑤为动词的意动用法。②⑥⑦为名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7.(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8.D [遗:丢弃。]9.C [C项都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A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向。B项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项代词,他们;语气词,表推测,或许,大概。]10.C [“小学而大遗”是指在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