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
(教学章节)
课时安排 课程类型 新授课
历史解释: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
教学目标、要求 鉴别和理解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
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
材料导入,呈现青年毛泽东的话语:“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
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毛泽东”
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都推荐过对自己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书籍,我们的毛主席就曾说过有一
本杂志对他的青年时代影响非常巨大。这本杂志就是《新青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份
让青年毛泽东如此着迷,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杂志。大家来看一看《青年杂
志》封面及第一卷目录中,思考陈独秀把阅读的对象定位在寄托在哪个群体上?——青年。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堂状态
当中。
过渡: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那么今天,我们的
学习任务就是帮助学校公众号完成一篇《新青年》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微信推送的初稿。
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习与合作,能让我们的初稿完美的呈现在公众号上。
讲授新课
一、子任务 1:号角·《新青年》——探寻新文化运动背景
《新青年》这本杂志诞生于 1915 年,那么当时的中国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呢?
教师活动:呈现四幅图片“1894 年-1929 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1915 年中日代表签订
“二十一条”、袁世凯祭天现场、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反袁斗争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回
答出中国当时社会四方面的艰难——经济发展之艰难、民族独立之艰难、思想解放之艰难、
民主共和之艰难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回答教师所给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四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考验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掌
握和巩固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达成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过渡: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中国人民仍在艰难中挣扎。此时的
有志之士又想要如何解决这些艰难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觉醒年代》的陈独秀演讲片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陈独秀先生所说的“前两道觉悟”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化的什
么事件?最后一道觉悟是改变什么呢?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情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
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阐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从“器物——制度——思
想”,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达成时空观念的核心素
养。
教师活动:呈现材料:“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
有之文化也……旧者不根本打破,则新者绝对不能发生。——汪叔潜《新旧问题》(《青
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1915 年)”并提问什么是新文化?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什么是新文化”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思想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子任务 2:旗帜·新思想——剖析新文化运动内容与影响
学生活动:第一步:翻阅书本及教师所给材料,任选“旗帜·新思想”一个版块自主研读,
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用时 4分钟)
第二步:研读结束后,知识迁移制作小组所选“旗帜·新思想”版块微信推送内容。(用时
6分钟)
注:1.可黏贴图片、自画漫画、思维导图,呈现方式多样 2.本组一位声音洪亮的同学对
推送内容进行介绍,届时会录成音频,上传于微信推送内
教师活动:提供必要的道具——例如纸张、胶水、图片,并在小组进行绘制的过程中进行
巡视,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并且在汇报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评价,将学生的作品都贴到
黑板上。
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内容与影响为本节课重点内容,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领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学习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教师所给的材料和
课本自主思考问题,并且以较为新颖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教师活动:
呈现材料——“材料一:1914 年 9 月 28 日,袁世凯抵达孔庙,跪拜从容,自始至终,绝
无稍倦”,七点半礼毕回府,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出祀孔丑剧。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清朝的遗老、封建文人等相继组织了“孔道会”、“孔社”、“尊
孔会”、“孔圣会”等尊孔复古团体。
材料三: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
青年》)
材料四:吾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
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自然的伦理与孔子》
材料五:三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
常指人类五种恒常的本质,仁、义、礼、智、信。
材料六:“三纲”本质上是一种“以己属人”的道德,“卑者以片面之义务”,因此势必
要酿成中国社会长期来“君虐臣、父虐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长虐奴”等压制行
为,频频酿成种种惨剧。——陈独秀《一九一六》(《青年杂志》第一卷)
材料七: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 19 岁,许配张家 ,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材料八: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了,袁世凯所利用的倾向君主专制的旧思想,依然如故……如
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若是一
面要行共和政治,一面又要保存君主时代的旧思想,那是万万不成的。 ——陈独秀《旧
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任意道德”几个
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
材料十:《新青年》出版后,出现易家铖、罗教伟等组织研究家族问题的团体,倡导对封
建旧家庭的抗争,潮流一开,青年男女对旧家庭旧礼教的反抗,几乎传遍了全国。
材料十一:邓春兰是一名接受了包办婚姻的女孩,于 1919 年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了一封
信,请求来北大上课。蔡元培积极鼓励女性求学。邓春兰等多位女学生成功进入北京大学
学习,她成为了冲破大学女禁第一人。”
学生活动:以多种形式呈现问题:
“自主研读指南
阅读书本及右侧所给材料思考:
1. 什么是尊孔复古?尊孔复古的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旧道德和旧文化,你如何看待?
3.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是如何对待旧道德和旧文化的?
4.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十和十一)
注:研读结束后,制作该板块微信推送内容(可黏贴图片、自画漫画、思维导图,呈现方
式多样)”
教师讲解:1.祭孔目的是复辟
2.孔子和复辟什么关系?孔子是封建君王所推崇的人物,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三纲五常压抑人民,不平等,没有独立人格。
4.旧道德旧文化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
过渡:常言道“破旧立新”,在新文化运动中我们既然需要破除落后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那么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化呢?——应该提倡民主和科学,接下来就由第二个小组来进
行他们的汇报。
(二)提倡民主和科学
教师活动:
呈现材料——“材料十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
赛两先生,闹了多少是,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
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
都不推辞。——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
材料十三
材料十四:现在世界改造的机遇,已经从俄国闪出了一道曙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
主义观》(《新青年》)”
学生活动:以多种形式呈现问题:
“自主研读指南
阅读书本及右侧所给材料思考:
1.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什么?为什么拥护这两位先生?
2.陈独秀曾在《新青年》的文章中说到“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
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你有什么感受?
3.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什么思想?
4.提倡民主和科学产生什么了什么影响?(材料十三)
注:研读结束后,制作该板块微信推送内容(可黏贴图片、自画漫画、思维导图,呈现方
式多样)”
过渡:思想的传播离不开文字和语言,既然思想进行创新了,语言文字是不是应该进行变
革呢?接下来有请第三小组带来文学革命的展示。
(三)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教师活动:
呈现材料——“材料十一:胡适在北大课堂上生动的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行政院有
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大家可代我用文
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学生们纷纷拟稿,最后胡适发现
用字最少的电报稿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说,这份电稿确实简
练,但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
材料十二: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
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
材料十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
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
学生活动:以多种形式呈现问题:
“自主研读指南
阅读书本及右侧所给材料思考:
1.旧文学和新文学是什么?
2.建设新文学的过程?
3.建设新文学的好处?
注:研读结束后,制作该板块微信推送内容(可黏贴图片、自画漫画、思维导图,呈现方
式多样)”
过渡:通过上面三个板块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十分轰烈的思想解放运
动,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并且为随后爆发的五
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教师活动:呈现材料——“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
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
并提问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局限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和自主思考回答问题,指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
定的片面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子任务 3:答卷·新时代——再现新文化运动启思
教师活动:呈现材料“1916 年 2 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 7个月
1919 年 6 月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狱。《新青年》又停刊 5个月。
1921 年 2 月 11 日,由于上海《新青年》杂志社出售《阶级斗争》等书籍画报,法国巡捕
房就以“言词激烈,有违租界章程"为借口,将《新青年》杂志社强行封闭。
1921 年 10 月 4 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又查抄《新青年》编辑部,拘押了陈独秀等人。《新
青年》一度停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先锋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应该不断发挥青年的
力量,促进情感态度升华。
过渡:我们看到了新文化运动中先锋们的不屈品质和致力于改变中国的决心,他们为当时
的时代教上了满意的答卷,在学习今天这一课后,同学们认为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又
应该如何做呢?
学生活动:完成微信推送中“答卷·新时代”部分,要求:小诗,将本课所学与青少年的
成长相结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达成家国情怀的“核心目标”。
归纳总结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的寄语
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
志。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的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是()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非常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观念
C、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企图用封建思想禁锢人民,与新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D、袁世凯北洋政府为建设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文化而发动知识阶层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