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说课稿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二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本课主要讲述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主要内容是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包括“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目内容。从单元结构出发,本课的立意是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性,理解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和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在整体框架上看,本课内容关系到对隋唐时期的全面认识和中国古代制度发展线索规律的认识。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制度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隋唐制度是对魏晋以来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也对后世的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对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有一个初步而浅显的认识。由于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讲隋唐制度创新,一些制度措施可能难以理解,所以教学时应该注意结合史料,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二、说学情
(一)年龄和心理特点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相对比较沉稳,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倾向于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上课总体来说是比较积极的,乐于与教师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不要讲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注意不要“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知识、技能、素养基础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与本节课相关的部分内容,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但本课涉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牵涉范围很广,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和分析可能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前后联系,理解制度的因循变革和隋唐制度的创新性,并认识到隋唐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证。除此之外,我会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在唯物史观方面,学生通过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有关史料进行阅读分析,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赋税制度,达到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效果,构建自己的唯物史观。
在时空观念方面,学生通过对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赋税制度的学习,在隋唐时期这一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当时的制度措施进行观察、分析,提高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史料实证方面,学生通过对已经获取到的隋唐时期的文物和隋唐时期的文献记载等史料进行辨析,提高自己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史实互证,增强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能力。
在历史解释方面,学生通过对隋唐时期相关史料的解读,学会把史料作为评价依据,提高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赋税制度等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在家国情怀方面,学生通过对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段历史的学习,明白、理解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性,增强对隋唐时期灿烂辉煌的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
难点:赋税制度。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课堂讨论等方法。讲授法是课堂教学使用最广泛、最基础,也比较好接受的方法,学生刚刚从初中步入高中,正处于过渡阶段,讲授法对他们来说更易于接受,加上本课内容牵扯到的知识面比较广,东西比较多,使用材料分析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印象,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配合提问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一)导入新课
我打算用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导入新课。先向学生讲述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玩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其中的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成语。然后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考中了这个考试的孟郊这么开心呢?“登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样做的目的是由同学们所熟知的文学作品引出唐朝的科举制度,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导入新课,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讲授新课
1、选官制度
在选官制度这一部分,我打算主要通过图示法和史料分析法来讲授新课,首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流程图,追溯夏商周的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让学生分小组阅读材料:(1)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这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2)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3)(晋)葛洪《抱朴子·审举》:“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从选拔形式、依据、权力的角度了解察举制。并根据课本内容分析九品中正制。由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分析认识科举制度的先进性。
通过出示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流程图,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科举制度在隋朝开创和在唐朝完善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阅读(1)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2)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以及学思之窗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科举制度对于隋唐或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甚至是其他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来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2、三省六部制
在三省六部制这一部分,通过分析中枢机构的演变,讲述中枢机构的发展是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通过图解让学生理解三省六部制度的分工协作、运作过程。
首先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9页的第二段,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一下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各自的职能所在,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一起结合在课件之中的图片来交流一下处理一件政务时三省的工作流程究竟是怎么样的。挑选小组代表回答问题:首先中书省将上报奏章给皇帝,得到皇帝的初步同意后,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中书省将审核好的诏令承奏给皇帝,在得到皇帝批准后由门下省负责存档,将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三省六部制部分主要讲述内廷机构外廷化,三省的形成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结合朝代更迭顺序,知道三省职能的变迁的效果。
3、赋税制度
在赋税制度这一部分,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表格,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有一个大概的整体认知。首先让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结合课前预习,在课本上标注标注出魏晋、唐初、唐中后期分别实行的赋税制度,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课本P40页的史料阅读并结合《唐会要·租税》中“宰相杨炎上疏,奏曰: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德宗善而行之。”部分分析两税法实施得背景和具体实行的举措。让学生理解从汉到唐赋税制度的演变,租庸调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两税法的实施和积极意义。
(三)课堂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在制度方面的表现。在选贤任能上,结束了中华帝国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在中央政务制度上,结束了中华帝国上半段的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下半段的三省六部制;在赋税制度上,结束了上半段以人丁为主税收制,开创了下半段以资产为主的税收制。
用一句话来总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承接前代,利于当时,功至后世。我们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要用大历史的眼光去认识隋唐的制度创新,认识到隋唐的制度创新,是隋唐的政治家们顺应历史潮流,继承前代成果,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的结果,其不仅仅为隋唐的繁荣奠定制度基础,也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七、说教学效果
我这堂课比较有特点的地方是,运用了大量的史料,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便于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同时,注意到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
当然,本堂课也存在缺点和不足,这堂课的内容比较多,有的地方可能时间比较紧凑,有些学生听的不是很懂,有些地方可能语速太快,或者语言表达不够清楚,学生理解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