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核心概念: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农奴制度、城市自治、罗马法 关键问题: (1)如何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与其历史进步性 [重要概念]1.中古时期:又称中世纪。一般认为,这一时期以西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后期)至大航海时代(15世纪末)为限。这一时期世界以农本经济为主,各个地区基本独立发展,世界还没有连为一体。这一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是古典文化与近代文明之间的一段过渡式的社会形态。2.封建社会:西方学者最初主要从政治和法律角度理解封建社会,强调它与土地分封的联系。后来的学者注意到封建主义的社会和经济方面,包括农民受到奴役,以封土代替薪俸,人与人之间的保护关系,以及因此造成的中央权力衰落等。中国学者一般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或生产方式,认为它是在奴隶制瓦解基础上产生的,主要标志是农奴取代奴隶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看,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更加先进。3.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具有自给自足性。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封建主主要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获得收成。庄园内有法庭,领主掌握庄园内的司法权。14—15世纪,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农奴制瓦解,庄园经济逐渐走向衰落。5.农奴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源,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6.城市自治: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自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谋生手段。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7.民族国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其前提是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以及人民对国家、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最后发展到国家主权至上,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取代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要得到国民的认可,民族国家形成。[教材史料]1.教材第一目图片《耕种的农民(绘画作品)》解读。思路引导:采用犁耕,使用耕牛,体现了西欧中世纪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及耕地面积增加。2.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解读。思路引导:贵族通过法律限制王权;议会产生,不同阶级的代表参与议会,起到限制王权的作用;城市市民参与议会,扩大了王权统治基础。3.教材第二目图片《中古西欧的“三种人”(绘画作品)》解读。思路引导:严格的等级秩序;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著;农民地位低下。4.教材第三目“史料阅读”解读。思路引导:法律适用范围扩大,实用性增强,适应了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成为维系帝国统治的法律基础。[教材问答]1.“学思之窗”:这段话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怎样的关系 思路引导:封君与封臣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形成从属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封君与封臣形成利益共同体,互有权利、义务;封君与封臣的关系通过一套特定的仪式来明确和维持,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2.“思考点”: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思路引导:冲击了农奴制度;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市民阶层崛起,推动议会和民主进程的发展;推动大学的兴起,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3.“学习拓展”: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中古时期欧洲市民的法律地位。思路引导:城市市民合法买卖土地的权利得到国王保护;城市市民有经营工商业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以及他们的财产权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对市民的审判由城市进行,不受领主或其他市镇司法审判,说明城市市民拥有自由人身份。关键问题一:如何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西欧封建社会1.产生基础:罗马帝国的生产力、基督教与日耳曼人传统。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内容 ①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君封臣互有义务 ③封建主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经济等权力影响 ①统治阶级:国王或皇帝与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割据局面: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①地位:基本农业经济组织。②概况土地类型 经营 管理者 权利及义务领主 自营地 领主 提供农民土地;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农民份地 自由 农份地 自由农 缴纳租税,服劳役;法律上自由农奴 份地 农奴 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缴纳租税[名师点拨] 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度的关系:自给自足的庄园与农奴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3.思想:基督教会统治(1)经济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组织力量: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影响王权发展。(3)思想权威:垄断文化教育,控制人们精神生活,宗教戒律束缚人性发展。任务一 合作探究材料一材料二 休·卡佩(法国国王)的继任者要想安全地从巴黎到奥尔出访,必须经过封建诸侯普赛特的许可。——[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2自然段及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2)阅读教材第一目第3自然段,观察《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说一说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有哪些。(3)阅读教材课后“问题探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区别,并说明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结论]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土地封赐为纽带;依次互为主从,(封君)不可越级管理;土地和兵役的交换,是契约关系,是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王权有限,易导致分裂割据。(2)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农民(奴)受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双重剥削;庄园具有经济政治双重属性。(3)区别:奴隶在法律上是主人的财产,没有任何自由,所有劳动成果都属于主人,没有任何权利,因此奴隶缺乏劳动积极性。农奴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有自己独立的家庭和财产,更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西欧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体现出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生产关系的进步。任务二 检测反馈1.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把土地封赐给公爵或伯爵,成为其领主;公爵、伯爵作为大封建主,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分封给男爵或子爵,成为这层关系中的领主;男爵或子爵又可划出一部分土地分给骑士阶层,骑士阶层则成为其附庸。这体现的制度是( )A.城市自治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C.庄园制度 D.农奴制度解析:B 据材料“中古时期的欧洲”“封赐”“大封建主”“附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制度为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故选B项;城市自治主要是市民阶层,材料中并未提到,排除A项;庄园制度属于经济制度,而材料属于政治制度,排除C项;农奴属于庄园内部的劳动者,不属于材料中的阶层,排除D项。2.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表明庄园法庭( )A.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解析:C 材料“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表明庄园法庭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深化拓展] 图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关键问题二:如何认识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与其历史进步性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1.王权强化(1)背景: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城市发展。(2)过程时期 表现中古 初期 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中古 中后期 ①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国: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强化 ③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形成(3)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2.城市发展(1)城市兴起①原因:社会稳定,农业发展;工商业复兴。②时间:10—11世纪起。③特点:位于封建主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2)城市自治①原因:封建经济发展,众多城市兴起;封建主的统治影响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②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③结果:赢得一定程度自治权。④意义a.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b.文化:兴办大学,推动文化教育发展。c.政治:支持王权,促进国王统一事业。[名师点拨] 中古时期西欧的社会概况项目 中古前期 中古后期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下政治分裂,王权软弱;二元社会,教权高于王权 王权逐步强大,英法等走向集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议会兴起经济 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农奴制盛行 工商业复兴,城市经济发展思想 基督教会统治一切,强调禁欲苦行 兴办大学,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复兴阶级 封建领主和农奴(农民) 市民阶层形成,城市中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任务一 合作探究材料一 中古西欧大事年表(部分)1020年,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许多学生热衷于研究罗马法律的本源。1168年,牛津大学成立,40余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向神职人员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八世。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1487年,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通过斯托克之战镇压了贵族的叛乱。1498年,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绘制完成。——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紧邻古代城市、城邦、修道院的地方或村庄的郊区,开始出现商人聚集地。由商人组织成的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而成群的工匠的手工业产品流传到远距离的他地就必须依靠商人。商人们保证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因此其阶级权力不断上升。这些城镇由领主建立并保护,旨在招徕自由地租保有者,鼓励他们缴纳货币地租,也有一些领主让渡一些权利,如让与土地保有权,以有利于市镇发展。西欧中世纪将分封制、庄园制等作为其主要标志,城市则成为“封建海洋中的一片孤岛”,由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成为最早的反封建的力量,他们作为摧枯拉朽的力量源泉,不断噬咬着封建社会的内部肌体,孕育着自由和斗争精神,最先在封建体制内部唱响了资本主义的赞歌。——摘编自朱明《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问题]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封建城市兴起的意义。[结论] (1)各国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城市商业发展并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市民阶层兴起且力量逐渐壮大;兴办了多所大学;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等等。(2)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经济上,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农奴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市民阶层。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市民阶层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任务二 检测反馈1.(2022·山东卷,10)下面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解析: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为取得自治权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故法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为打击大封建主势力,法王改组御前会议,并借联姻来扩充领土,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B项正确;法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但这是其影响不是其目的,排除A、C两项;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材料中的措施与发展庄园经济无关,排除D项。2.中古时期的大学兴起于12世纪,它是由愿意学习的人们自由组织的。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古时期教育中“最美好的花朵”,这时最大的大学是巴黎大学,它是后来牛津、剑桥、布拉格、维也纳等大学效法的榜样。中古后期大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B.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的复苏C.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阿拉伯文化在西欧的不断传播解析:C 随着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城市大学兴起,故选C项;A项是大学兴起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的复苏指文艺复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深化拓展] 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影响1.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打破了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到农村,推动了庄园的瓦解。2.阶级:城市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3.政治:为了贸易自由,城市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4.思想文化: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推动了教育发展;新的市民文化逐渐形成,这些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1)兴盛①经济:工商业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②扩张: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③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2)衰落和灭亡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的消耗;游牧部族的冲击;内部矛盾的激化。②衰落与灭亡:7世纪中后期,帝国衰落;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攻陷,帝国灭亡。2.俄罗斯帝国(1)发端: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2)臣服: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3)强大①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兴起。②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③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④到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检测反馈] 《查士丁尼法典》记载:“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表明罗马法( )A.维护帝国统治 B.保护财产私有C.保障人人平等 D.影响广泛深远解析:A 在法律巩固统治的基础之上,“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罗马法对于维护帝国的统治有很大的作用,故选A项。[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