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一6月份联合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不仅是人所创造的外在于主体的对象,它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文化自强”写入了党的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以新的文化创造来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要实现文化自强,首先需要明确党中央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究竟什么是“文化自强”?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是提出实现文化自强的文化发展愿景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在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所生发出来的必定是更加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文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基础的不断扩大,更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总体性跃迁,经济越是发展,就越需要观念的变革和文化的助力,脱离文化进步的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实现文化自强的社会发展愿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唯物辩证法在文化领域的自觉运用所诞生的理论成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实践成果。而且,文化自强是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两极对立心态的钥匙。文化自强概念本身具有多重意蕴。“强”作为形容词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文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动词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民族文化发展的持续性。“自”作为一种来源指向,所表现的是中国具体实际,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动因,所指向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尤其指向的是突出民族特色、走自我文化发展道路;作为目的指向,表明了文化自强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人民自身。此外,“自”也同样包含着将自身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深刻哲学内涵。一个社会越是进步,其文化也应是越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因而文化本身是以人为目的的。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文化自强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实现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达标”的过程,与此相反,文化自强是一个发展的、生成性的概念,而这种发展与生成需要文化创造来实现。具体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内在要求;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根本保障;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提供价值指向;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产生不竭动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为文化创造的进行确立一些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文化创造的方向提供指引。具体来说,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坚持好以下价值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导向;坚持深入群众的文化创造方式;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文化创造目标;坚持文化创造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保持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张扬个性与倡导集体;大众与小众;教育性与娱乐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摘编自邹广文、华思衡《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材料二: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提出新的文化发展愿景已经是必然需要。B.实现文化自强不是一个直接“达标”的过程,因此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D.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创造的相关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文化自强彰显文化自信,能够有效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发展。C.材料二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D.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周国平:“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B.木心《文学回忆录》:“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C.曲道奎:“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D.王蒙:“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丘山 凸凹罗秋山睁开眼时,被强光刺了一下,视神经强烈地膨胀,很疼。他轻轻地揉了揉眼皮,小心地往脚下张目,就看到地毯上躺着两个人,一胖一瘦。正是两个从京城来的批评家。昨天晚上喝酒的地点,是在罗秋山开的“小丘阁”。小丘阁的名字,用意浅显,是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化”来的。本想用“丘山阁”,但他觉得,这大而无当,太有励志的味道,反而俗,不如“小丘阁”更谦和,更平民,更生活化。他的小店只开两个雅间,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即便是生意送上门来,对内的那间也房门紧闭,既然混迹文坛,交了那么多作家朋友,免不了不请自来,或一请就来,来了而没有雅间,怎么推杯换盏、海阔天空、恣意论文?钱锺书就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必须虚位以待。“小丘阁”是什么地方?也是人间江湖,俗人来这里吃肉骂娘,雅士来这里煮酒问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得其所。所以,这个预留的雅间才是真正的“丘山阁”。“到我的小丘阁来吧,有正宗的扒猪脸。怎么个正宗法?肥而不腻,满口留香。关键是我想您了,没有您的点拨,我的小说,一个字儿也写不出来了。所以,您必须来,您的到来,疑似救人一命啊!”于是,邀上了一位。……于是,又邀了一位。就这样,人一拨一拨地来,一拨一拨地走,小丘阁好像是个浓缩的文坛,其香香臭臭、恩恩怨怨、喜喜乐乐、重重轻轻、远远近近,都在这里尽情呈现。但昨晚的酒却喝得并不尽兴。为什么呢?原是有人搅了局。谁人搅局?沈柏尘。“哪个是沈柏尘?”罗秋山便开始勾勒这个沈柏尘——沈柏尘是罗秋山文学上的启蒙老师。因为他上高中的时候,就从地区刊物上读到沈柏尘的小说,不仅喜欢,还被深深吸引,就依样画葫芦,也写起了小说。沈柏尘那时正在地区刊物当主编。一天下午,罗秋山把写的小说送到他那里,他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一刻不停地跟他谈了四五个小时的文学,还留他吃了晚饭,并一同畅饮。很快,那篇小说处女作就发了,还发了头条。这之后,罗秋山写一个沈柏尘给发一个,弄得他一发不可收。有罗秋山小说的刊物一出版,沈柏尘就亲自给他送来,并请他喝酒庆贺。沈柏尘每次都不让罗秋山买单,理由是为了“纯粹”。他说,一让你买单,好像我发你小说是你请吃请喝贿赂的结果,那就没意思了。一次喝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他的脸却瞬间白了,严肃地对罗秋山说:“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以后写小说,要创自己的路数,不要再模仿我了。你看我,写了那么多小说,都发在边地小刊物上,毫无影响,就已经很郁闷了,再搭上一个你,就更郁闷,因为你还年轻啊!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不仅要摆脱我对你的影响,而且不要再给我编的刊物送稿了,且记住,给了也不发。”从此也就再无来往。后来罗秋山的小说不断在名刊大刊上发表,影响也越来越大;而沈柏尘的作品依旧发在地方小刊,在文坛上好像他从来没发表过作品一样。昨晚的宴会,沈柏尘是不请自来。一胖一瘦的两个评论家,在文坛上太活跃了,是现象级的人物。所以,能够近距离地接触,沈柏尘特别兴奋,想吸引人注意,便总是急迫地抢话说。胖评论家说:“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是一部似乎只有开头的小说,很考验读者的耐心,这样的小说好,不迁就读者。”沈柏尘抢白道:“他故作高明,总是在制造‘引言’,用引言连缀起一个又一个故事,形式感大于内容,很难说好。”胖评论家问:“您是哪一位?”“我叫沈柏尘,写了三十多年小说。”他一边答话一边趋向前来,手里居然还拿着两本登有他小说的边地小刊物,“您看,这就是我写的小说,恳请您给指点指点。”胖子随便翻了翻,不耐烦地往旁边一推,说:“回头再说。”既驳斥人家,又让人家指点,怎么这么不懂人情世故?没办法,只能回头再说。瘦评论家说:“我们身边也有卡尔维诺式的先锋小说,上星期我就在报纸上推介了一篇叫《字戒》的小说,它的叙事既前行又倒逼,揭示出人的起点与终点其实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引言’就是‘结语’。你看,他比卡尔维诺走得还远。”“您的评论我看了,可是——”沈柏尘又首先抢白道,“可是,你提到的那篇《字戒》是抄袭之作,抄袭的是我五年前的一篇小说,题目叫《远行》。而且写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所谓‘先锋性’的考虑,只是想写出命运对人的捉弄。”“呃,您是哪一位?”瘦评论家愣了一下,居然也发出如此之问。沈柏尘当然知道这里的讽刺意味,但是还是自自然然地答道:“我叫沈柏尘,写了三十多年的小说,也真是巧了,我正带着登了我《远行》的那本刊物,特奉上,请您指点。”他把那刊物恭恭敬敬地捧上,瘦评论家随便翻了翻,也是不耐烦地往旁边一推,说:“回头说。”沈柏尘把天儿聊死了,场面陷入沉闷。他想把局面扳回来,嘿嘿一笑,说:“我不过是一个地方小作者,见到诸位名家、大师分外高兴,兴奋之下,也想说几句有水平的话,没想到越说越没水平,让各位见笑了。为了表示歉意,我自罚两杯。”两大杯酒下肚,他的脸色就青了,见两位大评论家还没有动杯的意思,他嘻嘻地笑着撕了一大块扒猪脸,“这人脸没嚼头,可这猪脸却肥而不腻,大家尽兴地吃、尽兴地喝才是,别愧对了秋山的美意。”他把猪脸扔进嘴里,做出快乐咀嚼的样子,但是吞咽的时候,表现出很明显的困难,他瞪大了眼睛望着天花板,一跺脚,还是咽下去了。然后,压下去一大杯酒,嗝儿。……“二位先生,沈柏尘在我心中筑了一道槛,我迈不过去了。”罗秋山对地毯上的两个评论家说,“所以,先感谢二位,但我有个请求,请不要再为我获不获奖的事刻意地去出头运作了,因为那会让我心中不安、七上八下,一切就顺其自然吧。”“你是觉得沈柏尘会举报你拉拢主编、贿赂评委?”“就他的人品来说,他绝对不会这样做的;而我最大的担心,是我一旦获奖,他会死的。”二位宿醉的人同时从地毯上坐了起来说:“为什么?!”罗秋山说——昨天我给沈柏尘打了一个出租车,但他自己已经上不去车了,我就跟车送他。由于不知他的住址,只好打给他女儿。女儿对我说:“我爸的肝硬化越来越厉害了,他虽然很不甘心死,却每天还喝大酒,一边喝酒一边骂,该死的文学!”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沈柏尘为什么前后有那么大的变化,都是肝病闹的啊!我当时就泪流满面、哽咽出声。好像被他听见了,他猛地拉住我的手,“看来,你肯定就要获奖了,我为你高兴,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件事,想办法给我在大刊上登一篇小说,那么,我就死也瞑目了。”两位大评论家久久不说话。“秋山,你说得对,获不获奖,顺其自然吧,因为你得相信文学。”胖子说。“秋山,你这儿,我们今后还是少来为好,喝这种闲酒,有拎不清的感觉。”瘦子说。罗秋山点点头:“你们随便。”昨天晚上的经历,让他觉得小丘阁失重了,没意思了,甚至没意义了。所以,他们来不来,也无所谓了。不过,这也挺好,小丘阁会因此回归了本意,疑似新生矣。(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丘阁”虽有两个雅间,但只有对内的那间才是“丘山阁”,这是罗秋山邀约文人名家联络感情的地方。B.沈柏尘前来参加酒局,就是为了搅局。他看不得罗秋山不靠真实力获奖,也看不得文学界不识人才的现状。C.沈柏尘是罗秋山的文学启蒙老师,一生不受关注,未有大成。但他给罗秋山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D.这场“喝得并不尽兴”的酒,让罗秋山幡然醒悟,文学是崇高的信仰,不应利用人际关系获得认可。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开头写罗秋山在宴会结束后醒来,顺其自然引出“小丘阁”,衔接顺畅,同时照应标题。B.本文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使读者如临其境,并加入人物之间的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C.本文开篇引用陶渊明和钱锺书的文句,既展现了罗秋山的性情,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D.本文叙述与对话并用,详略得当,善用疑问,通过不断地发问,层层揭开整个故事的全貌。8.沈柏尘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4分)9.本文标题为“丘山”,如何理解“丘山”二字?请结合全文简要解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早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壮者A以暇日修B其孝悌忠信C入以事D其父兄E出以事F其长G上H可使制梃I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以异乎”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异”含义不同。B.“其无后乎”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含义相同。C.地方,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例如《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文中与现代汉语的“地方”意义相同。D.“孰能与之”与“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材料二均用了举例论证,说服力强,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B.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时,首先批评了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等行为,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强民富。C.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思想。D.材料一、二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两位国君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则可得到百姓的拥护,人民归顺则可天下无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14.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材料一中表现得稍有不同。不同体现在哪里?并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注] 李白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注]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当时李白供奉翰林,为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后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遂离开长安,同杜甫、高适等人结伴出游。紫阁:终南山中一座山峰的名字,其山体高耸像楼阁,阳光照射时有紫色飘浮,因而得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题中的“望”表明诗中所写景物是诗人远望所见,由“终南山”到“隐者”体现了行文思路。B.“引领”指伸长脖子看,此处有翘首而望之意,诗歌开篇从诗人远望终南山时的感受写起,照应题目。C.天际白云飘浮,卷舒自在,面对此种景象,诗人不禁感到心旷神怡、意兴盎然。D.前六句重在写景,景中含情,并通过舒卷自在的白云将自己的心迹直接表露出来。16.“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两句有何含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2)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_”。(3)作为中华民族象征之一的“龙”,因能飞行、会呼风唤雨等特性而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因为汽车站在这里,各种杂七杂八的市场摊点和针对外地人的服务性行业也就特别多。东关大桥头也是出卖劳动力的市场,经常像集市一般涌满了各地漫流下来的匠人和小工,等待包工头们来“招工”。当孙少平背着破烂行李,从拥挤的汽车站走到街道上的时候,他便置身于这座群山包围的城市了。他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 ① 的世界。一刹那间,他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发出疑问。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 ② 来到这里,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这一切他全然不知道。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到东关大桥的时候,他看见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衣衫不整、穿戴破烂的人。少平马上知道,这就是他的世界。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他便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此时已经是下午,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大片的楼房已经沉浸在麻雀山的阴影中。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置身于 ③ 的旷野。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 B.他跑得满身是汗。C.诗是好诗,不过有点儿长了。 D.这场雨下得是时候。20.若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双水村,看见东拉河边,黄牛抬起头来,凝视着山”,修改句与原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自古以来,不乏形容各种奇异气象的成语,虽玄乎其玄,但也大都有迹可循。其中最难解的,莫过于“海市蜃楼”。而关于“海市蜃楼”这一成语最受争议的,莫过于苏轼的《登州海市》。许多人认为,苏轼到登州(今山东蓬莱)仅五天,就见到了当地多年不见的“海市”,而且出现时间又不在“海市”相对多见的春末夏初,而是常年几乎不见的初冬。因此 ① 。而从气象科学上来看,苏诗并非作假,理由就在全诗的末句“相与变灭随东风”。原来,“海市蜃楼”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大气层结呈上暖下凉的强逆温状态,这使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折射上抬,远处本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岛屿升到海平面以上,为观察者所看到。正常年份春末夏初海水尚凉,因此只要有暖空气北上,就会发生强逆温而出现“海市蜃楼”。但是,苏轼为什么 ② ?原来这时海水正冷,因此如有暖空气出现,最容易出现强逆温条件。但问题是冬季恰恰没有北上的暖空气。研究发现,冬季东侧黄海上比渤海暖得多,因此只要有较大的东风,也可以在蓬莱造成强逆温。实际上,只要冬季冷空气高压入海时,其位置、强度合适,就可以出现强东风。为什么蓬莱冬季实际上又极少出现“海市”?原来海市出现还有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不能有风,因为风会混合上下层大气,破坏强逆温。所以既要有风, ③ ,这就是登州海市罕见的主要原因。因此,苏轼在那一天,总结出了海市“随东风”现灭的规律,破解了海市形成之谜。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理由就在全诗的末句“相与变灭随东风”。B.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C.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D.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顺境之中人们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之中人们越挫越勇,斗志昂扬。顺境与逆境都是生活所给予的,两种境地赋予人们不一样的成长经历。那么,究竟是一个占尽天时地利的顺境更有利于人成长,还是一个逆向而上、厚积薄发的逆境更激人奋进呢?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观点与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辽宁名校联盟高一6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A【解析】B项,因果倒置。C项,“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数字化来传播,另外需要的条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实现突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等。D项,“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错误,说法曲解文意。材料二是说“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2.D【解析】“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3.D【解析】D项,王蒙的话强调的是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上兼容并包,这与作者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A项,周国平的话是在说文化需要有生命支撑,并不涉及文化自强、文化创造等。B项,木心的话体现的是他对高雅文化的衰落的哀叹,与材料观点无关。C项,曲道奎的话是在说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强调传统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与材料观点无关。4.首先提出“文化自强”这一理论命题;(1分)进而分析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及文化自强的多重意蕴;(1分)然后辩证分析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的关系;(1分)最后指出文化创造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与平衡关系。(1分)5.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每点2分)6.B【解析】B项,“就是为了搅局。他看不得罗秋山不靠真实力获奖,也看不得文学界不识人才的现状”理解有误。根据沈柏尘与两位评论家的谈话内容可知,沈柏尘不请自来,是为了能与两位评论家认识,让他们赏识自己。他也是为自己能被赏识而钻营。7.B【解析】B项,“本文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使读者如临其境”说法错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有利于读者客观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全貌,但没有使读者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8.①卓有才华。沈柏尘是罗秋山的文学启蒙老师,在边地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②怀才不遇。一直在地方小刊上发表作品,在文坛默默无闻。③高傲又自卑。在饭局中见到两位评论家时言语有讨好意味,可见其自卑;自信于自己的创作才能,在酒局中驳斥两个评论家的观点,可见其高傲。(每点2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9.①“丘山”是罗秋山开的小店的雅间,是他宴请文坛名家的地方。②“丘山”是罗秋山创立“小丘阁”的初心。“丘山”取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了罗秋山拒绝世俗,追求淡泊清净的愿望。③“丘山”象征着罗秋山在经历沈柏尘的事件后,重新寻回的本心。(每点2分)10.CEH【解析】“修其孝悌忠信”的主语是“壮者”,“以暇日”是状语,故A、B处不可停顿。“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中的“入”和“出”领起一组对称句式,故在C、E、H处停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译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兵器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语意完整,故I处不可停顿。11.D【解析】D项,“孰能与之”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含义相同,意为“亲附”。A项,“有以异乎”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中的“异”含义相同,意为“区分”。B项,“其无后乎”中的“其”意为“大概”,“吾其还也”中的“其”表示祈使。C项,文中“地方”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土地方圆”。12.A【解析】A项中“均用了举例论证”错误。13.(1)在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南辱于楚”“耻”“洒”各1分,句意1分)(2)他们(秦、楚)常年耽误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彼”“夺”“耕耨”各1分,句意1分)14.①孔子侧重“礼”,孟子侧重“仁”。②孔子强调“礼治”,“为国以礼”强调国家要用“礼”来治理。③孟子强调“仁政”,“施仁政于民”就是希望君主对百姓施行仁政。(每点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有用来区分的办法吗?”惠王说:“没有什么用来区分的办法。”(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用来区分的办法吗?”惠王说:“没有什么用来区分的办法。”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露饥饿的样子,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如同(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大概会没有后代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在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在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在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土地纵横(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作)之余学习善事父母、敬爱兄长、忠心爱国、诚实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兵器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耽误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材料二: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人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萎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统治人民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了。果真能像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像那盛大的水势,谁能阻挡的住他呢?’”15.D【解析】“直接表露”错误。16.含义:什么时候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从此自由自在地隐居于高峰之巅。(3分)(诗句含义答对一句1分,两句3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隐逸自由的生活的渴望。(3分)(情感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17.(1)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2分)(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分)(3)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2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18.①眼花缭乱 ②赤手空拳 ③荒无人烟(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19.B【解析】文中的“是”是动词,表示存在,与B项中的“是”相同。A项中的“是”是动词,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C项中的“是”是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D项中的“是”是动词,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20.①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炊烟袅袅的”“夕阳染红的”“饮饱水的”“静静地”“远方的”等修饰词,(1分)增加了表意的具体性,使景物描写富有画面感,让读者身临其境,(1分)表达了孙少平内心的孤单和恐慌(1分)对家乡的思念与依恋。(1分)②修改后的句子省略了修饰词,虽然在表意上更简洁,但难以表现出此时孙少平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21.C【解析】文中句子里引号表示着重强调。A项中的引号表示引用;B项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中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与原文作用相同;D项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22.①人们多认为此诗作假②在初冬见到了“海市”③又要无风(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3.【立意指导】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辨析顺境与逆境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根据材料“是 还是 ”这个选择复句可知,应选择其一,表明立场。写作时要具体分析和探究顺境、逆境对人的不同影响。顺境意为顺利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境遇。顺境能够为个人成长与发展带来适合的、充足的养分,并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指不顺、坎坷的境遇。逆境中的人,在经验的积累、克服挫折的能力、人格的发展等方面都会得到提升,逆境更加能催人奋进。确定观点之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论据论证观点,可选取当下的时事人物作为论据,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的观点。参考立意:①顺境本为造就人才最合适的土壤;②在逆境中崛起与奋斗;③逆境造就人才;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