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教学案一、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学会辩证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文本分析能力。3.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文本中的文学手法,学会分析文本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能力。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国家行动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理解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中国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过程中的国家行动,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本内容。2. 难点: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1. 抗疫英雄和抗疫事迹: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这是在2020年抗疫大战中不管年龄仍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你还知道哪些抗疫英雄和抗疫事迹,请说一说。激发学生兴趣:播放关于 2020 年新冠疫情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任务一:探寻文章写作背景,把握社论文体知识1. 写作背景: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神州大地上蔓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部署,果断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打响了一场英勇抗疫的战争。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广大的党员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团结一心,逆势而行,与“疫魔”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这篇文章是为了展现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而创作的。走进作者:“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体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主要作品:《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凡水有源,方能奔涌》等。“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人民心声”。近年来,“钟华论”坚持高站位、遵循高标准、追求高品质,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报社或杂志社代表编辑部意见所发表的评论当前重大问题的文章。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才会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3.分析标题(1)本文的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2)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任务二:梳理文章结构脉络,概括文章各个层次内容通读全文,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章节 主要内容 标题导语 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举国抗疫,悲壮雄浑一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二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制度优越,八方支援三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四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牢牢坚守的价值取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五 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新冠疫情防疫战役实践的始终.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六 总结和反思在中国抗疫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七 中国在全国抗击疫情中展现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合作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八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光明前进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2.阅读文章各部分小结,划分层次,概括每一层次主要意思。导语: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抗疫,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悲壮雄伟的篇章。总述抗疫取得的成果,领起下文。第一层次:从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方面解释新冠肺炎抗疫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一、二、三节】第二层次:从我国中国共产党思想理念和科学执政带领中华民族抗疫取得胜利的主要措施【第四、五节】第三层次:从我国不断总结与反思,从抗疫过程中汲取教训与经验,来报道抗疫取得胜利【第六、七、八节】 任务三:体会作者情感,赏析文本句子这篇社论形的文章,富有诗意美,文章中有许多句子是包含着丰富的“诗”“情”“美”的,请通读文章并找出文章中富含这些的句子加以分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请你有感情的诵读这些语句,并谈谈打动你的原因(提示:注意分析手法及情感)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4)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固然寒冷,但寒冬过后就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这句话化用了雪莱的诗,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寒冬象征着困境,而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2.障百川而东之,会狂澜于既倒。(14)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统筹规划,运筹帷幄,使中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社会的和谐安定。这其中包含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以及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3.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27)运用反复的手法,“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解读了抗疫期间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4.“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P30①运用比喻,形象地表明虽然疫情严重,但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万众,沉着应对。②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成功的原因在于党领导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写出对党的高度信任和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真情。5.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P36①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语势,给人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②又引用了林则徐、顾炎武、《诗经·秦风》、苏轼的诗词名句,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体现了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民英勇无畏,坚守责任的精神品质,歌颂了华夏儿女自古以来风雨压不跨,苦难中开花的大无畏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妙笔生花:比喻、排比是我们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也使用了大量比喻句、排比句。请你运用这两种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情感或哲思。不少于100字。 任务四:寻找价值理念,总结写作手法1.寻找价值理念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对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对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对命运与共的真诚愿望 对人民品格的歌颂赞美 对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2.本文的写作手法a、多角度、分层次。 b、点面结合。 c、议论抒情相结合。d、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总结:本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领,气魄宏大。既表现出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又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既有对新时代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又有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