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中试卷
1.(2024八下·浙江期中)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C.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 克/升
D.氧气不易溶于水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硬度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解答】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氧气物理性质;
B、氧气具有助燃性,是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氧气化学性质;
C、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属于氧气物理性质;
D、氧气不易溶于水属于物质的溶解性,属于氧气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B。
2.(2024八下·浙江期中)下列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外部磁场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磁场和磁感线;地磁场
【解析】【分析】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的。
【解答】A、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的,图中磁感线画法正确,故A正确;
B、图中磁感线符合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磁感线特点,故B正确;
C、地理的北极附近是地磁的S极,图中磁感线画法符合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故C正确;
D、图中磁感线不符合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磁感线特点,形状如B选项所示,箭头指向S,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3.(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研究中常用符号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 符号首先是一种象征物,用来指称和代表其他事物。
【解答】A.图是原子的结构模型;
B.图为节约用水的标志,是符号,不属于模型;
C.图是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
D.图为足球烯的结构模型。
故答案为:B
4.(2024八下·浙江期中)氮气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用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制造化肥、炸药
B.用液氮冷冻麻醉
C.充入灯泡中,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D.充入食品保装袋防腐,保鲜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物质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 。
【解答】A、 制造化肥、炸药 ,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正确;
B、液氮蒸发吸热,能用于液氮制冷剂,用途中发生物理变化,B错误;
CD、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能用于充入灯泡作保护气, 充入食品保装袋防腐,保鲜 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4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描述的是生活中与“电”有关的现象,其中符合安全用电常识的是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 安全用电常识 :禁止赤手赤脚修理家中带电的线路或设备。禁止用湿手、湿布接触灯具、开关等电器用具。禁止随意将三眼插头改成两眼插头。禁止乱拉、乱接电线等等
【解答】A、水是导体,不得用湿手触摸带电的电器或开关,故A错误;
B、高压线下放风筝,容易引发触电事故,故B错误;
C、发现有人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在施救,故C正确;
D、电冰箱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故应采用用三脚插头及三孔插座,故D错误。
故答案为: C。
6.(2024八下·浙江期中)北京冬奥会时,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创新点。碲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28,核外电子数为52,则碲原子的质子数为
A.128 B.52 C.76 D.180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2,则碲原子的质子数也为52,
故答案为:B。
7.(2024八下·浙江期中) “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身上着火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千万不能使用抽油烟机抽气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且水能隔绝空气。
【解答】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A错误
B.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正确
C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不仅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任何电器都不得打开,防止开电器引起的火花使得家中天然气引燃爆炸 ;C正确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都含有易燃的物质,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D正确
故答案为:A.
8.(2024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不能确定钢棒具有磁性的实验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
【解析】【分析】钢棒靠近小磁针时,若相互吸引则不能确定钢棒具有磁性 ,若相互排斥则有磁性,故①符合题意;悬挂起来旋转的钢棒,静止时始终指南北说明它有磁性,故②不符合题意;通电螺线管本身有磁性,当钢棒从中间穿过时,它会被磁化,增大原来的磁场吸引更多的铁屑,不能说日它有磁性,故③符合题意;当钢棒从线圈中穿过时,电流表指针摆动,说明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要发生这个现象必须要有磁场,所以铁棒有磁性,故④不符合题意。
【解答】由分析知 ①③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家们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B.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根据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进行分析。
【解答】A、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结构可能不同,故A错误;
B、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可能不同,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10.(2024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是部分家庭电路示意图,晚上亮着的灯突然熄灭,用测电笔测 P、M、N、Q四个点,发现测电笔只有在 Q 点处不发光,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A.保险丝烧断了 B.M点与N 点之间断路
C.N点与 Q 点之间断路 D.Q点与零线之间断路
【答案】C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使用测电笔时,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被检测电线,若测电笔氖管发光,则被检测的电线是火线,否则为零线;测电笔测试图中的P、M、N、Q四点, 只有在 Q 点处不发光 ,据此判断
【解答】灯突然熄灭,说明电路断路。使用试电笔时,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被检测电线,若测电笔氖管发光,则被检测的电线是火线,否则为零线; 用测电笔测 P、M、N、Q四个点,发现测电笔只有在 Q 点处不发光,说明P、M、N与火线连通,故保险丝不可能烧断,所以故障是N点与 Q 点之间断路 (Q点、N通过灯泡与火线相连)。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1.(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中涉及很多放热的反应,下列不涉及氧化反应的是
A.火柴燃烧点火 B.火药爆炸烧毁房屋
C.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D.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
【答案】D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解答】ABC.燃烧或者爆炸或者 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属于氧化反应(剧烈氧化或者缓慢氧化),ABC错误;
D. 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没有与氧发生化学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研究时,常用控制变量法。下列实例应用该方法的是
A.①以不同球组合表示分子结构
B.②瓶中上升水位高低表示空气中氧气含量
C.③探究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D.④以铁屑多少说明磁性强弱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控制变量法是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解答】A.以球说明分子的结构,是模型的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不易观测的量,以水位表示氧气的含量就成了易观测的量,故B不符合题意;
C. ③探究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属于控制变量法,故C符合题意;
D.磁场是不易直接观测的量,以铁屑说明电流磁场就成了易观测的量,故D不符合题;
故答案为:C。
13.(2024八下·浙江期中)除了常见的酒精和“84”消毒液外,过氧乙酸也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克
B.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D.76g过氧乙酸中含有4g氢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模型写出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OH,据此分析;
【解答】A、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OH,相对分子质量为12x2+1x4+16x3=76,A选项错误;
B、过氧乙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x2): (1x4): (16x3) =6: 1: 12,氧元素的质量
分数最大,此选项错误;
C、由上分析知,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 1: 12, 此选项错误;
D、76g的过氧乙酸中含有碳元素质量为76gxx 100%= 24g,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4八下·浙江期中)手机无线充电技术逐步成熟。图甲是手机无线充电的示意图,充电底座里的送电线圈接通交流电,从而产生变化的磁场,使手机内的受电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完成充电。在图乙中的实验原理与图甲中受电线圈相同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电磁感应;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指: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解答】由图甲可知,磁为电磁感应现象。
A.属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B.电磁感应现象;
C.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D.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故答案为:B
15.(2024八下·浙江期中)由于保险丝更换麻烦,家庭中常用断路器保护电路,当电流过大时可以自动切断电路,如图为断路器工作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断路器应安装在进户线的零线上
B.该断路器是利用电生磁的原理工作的
C.双层金属片是用相同材料金属制成的
D.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或接入过多用电器
【答案】D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
【解析】【分析】 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或接入过多用电器导致过载 。
【解答】A.为了用电的安全,该断路器应安装在进户线的火线上,故A错误;
B.断路器工作工作原理是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故B错误;
C.双层金属片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是用不同材料金属制成的,故C错误;
D. 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或接入过多用电器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是我国早期的指南针——司南,由勺形的指南器具和外方内圆的底座组成。
(1)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 “司南之村,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其“柢”应该为磁体的   极。
(2)铜、铝、铁三种金属中,适合做司南底座的有   。
【答案】(1)S
(2)铜、铝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地磁场
【解析】【分析】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磨制成的勺子,其本质就是一块磁铁。
【解答】(1)根据题干:司南之杓,投之于地, 其柢指南 ,司南的长柄指的是地理的南极,所以其“柢”应该为磁体的S极。
(2)铁是磁性材料,用铁制作司南底座,由于有摩擦而影响司南指向南方的准确性、 铜铝不是磁性材料、铜铝制作司南底座。
17.(2024八下·浙江期中)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会运用这些概念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面请用“分子” “原子” “离子” “元素”填空:
(1)水是由氢和氧   组成的。
(2)酒精是由   构成的。
(3)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答案】(1)元素
(2)分子
(3)离子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 (1)在宏观上看,物质由元素组成;
(2)微观上看,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解答】(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因此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答案为:元素;
(2)酒精是由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分子;
(3)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离子。
18.(2024八下·浙江期中)逆向思考是提升思维的一种方式,如法拉第从   实验受到启示,逆向思考后提出问题:磁能否产生电 从而发现   原理,实现了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电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图所示,测电笔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选填“甲”或“乙”)
【答案】奥斯特(或电生磁);电磁感应;乙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电磁感应;测电笔的使用
【解析】【分析】 在电磁感应中,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将产生感应电流,该导体相当于电源。
【解答】法拉第从奥斯特实验受到启示,逆向思考后提出问题:磁能否产生电 从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
象,发明了发电机。使用测电笔时,手要与测电笔尾部的金属体接触,才能辨别火线和零线,故正确的是乙。
19.(2024八下·浙江期中)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们可以将事物看的更加的深入。
(1)从颜色的角度看:空气   。
(2)从含量的角度看:上课期间,关紧门窗的教室氧气含量   五分之一。(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3)从变化角度看:常压下,液氮的沸点-196℃,液氧的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从认知的角度看:古希腊学者认为物质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这里的“气”指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
【答案】(1)无色
(2)小于
(3)燃着的木条熄灭
(4)纯净物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各种实验测定表 明,空气中有多种成分。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大约是:氮气78%,氧气 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余气 体和杂质0.03%。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成分 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一种混合物;
(2)通常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五分之一,上课期间,关紧门窗的教室由于学生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氧气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3) 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 ,空气汽化吸热,导致燃着的木条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之下, 燃着的木条熄灭 ;
(4)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万物都是由空气、土、火和水四种元素组成的。每一种物质属于一种元素,所以这里的“气”是 纯净物 。
20.(2024八下·浙江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分别列于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图例: -氢原子 碳原子
- 氧原子
化学式 C H2O H2
微观 示意图
(1)请写出甲物质的化学式   ,画出丁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
(2)能保持丙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分子”或“原子”),四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有   。
【答案】(1)CO;
(2)水分子或分子;甲、丙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一个甲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丁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丙物质由分子构成,结合氧化物的概念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一个甲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则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一个丁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2)丙物质由分子构成,能保持丙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
(3)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甲丙,乙和丁属于单质。
21.(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1)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   。
(2)电磁继电器能实现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弱电流控制强电流。如图所示的电路,a、b处接电动机或指示灯。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指示灯亮:当低压控制电路闭合时,电动机工作。则a处接的是   (选填“指示灯”或“电动机”) 。
【答案】(1)高压带电体
(2)指示灯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电磁继电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为了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懂得并遵守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安全电压的带电体除外),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解答】(1)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2) 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衔铁与上触点连接,a路工作,而此时指示灯亮,说明a处是指示灯。
22.(2024八下·浙江期中)为提高能量利用率,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采用能量回收刹车系统为汽车充电(其简化原理如图所示)。刹车时,充电开关接通,车轮带动线圈转动,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同时通电的线圈受到磁场产生的阻力,从而减缓车轮转动。该过程能量回收效率可达40%以上。
(1)图中导线ab产生箭头方向的电流,受到阻力方向向上,此时导线cd所受的阻力方向是   。
(2)利用能量回收系统刹车时,能量转化的情况是   。
【答案】(1)向下
(2)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知识点】电磁感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发电机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都有关系;电磁感应现象中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1)图中导线ab产生箭头方向的电流,受到阻力方向向后,此时导线cd产生的电流方向从c到d,则所受的阻力方向是向前;
(2)利用能量回收系统刹车时,发生的是电磁感应现象,能量转化的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3.(2024八下·浙江期中)某学习小组同学想探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和线圈匝数的关系”,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实验时,用铁棒和漆包线绕制匝数为20匝的电磁铁,并接入电路中。
步骤二: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示数为1A,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记录数据。
步骤三:断开开关,用匝数为50匝的电磁铁替换20匝的电磁铁。闭合开关,再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记录数据。
(1)本实验通过观察比较   来体现不易观察的磁场强弱。
(2)下列实验运用的方法与第(1)小题相同的是____。 (可多选)
A.研究分子的特性时,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
B.研究电流的有无时,串联一个小灯泡
C.研究磁场时,用磁感线形象的描述
D.研究力的存在时,借助弹簧的形变
(3)经老师提醒,螺线管上的线圈有电阻,小江发现步骤三中“闭合开关”后的操作是不严谨的,应修改为:   。
【答案】(1)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2)B;D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示数为 1A,再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记录数据
【知识点】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
【解析】【分析】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把直接测量有困难的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来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答】(1)实验时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实验是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越多,说明磁性越强。
(2)A、研究分子的特性时,用黄豆和米粒混合实验,说明间隙的存在,采用的是类比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电流的有无时,串联一个小灯泡。通过小灯泡是否发光反映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采用的是转换法,故B符合题意;
C、研究磁场特点时,用实际不存在的磁感线反应磁场强弱与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故C不符合题意。
D、 研究力的存在时,借助弹簧的形变反应力的存在,采用的是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3)通电螺线管磁性跟有无铁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有关,探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的关系时,需保持保持铁芯和电流的大小不变,改变线圈的匝数,步骤三中没有控制电流大小一定; 应修改为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示数为 1A,再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 记录数据。
24.(2024八下·浙江期中)在项目化学习中,小江用条形磁体,大号缝衣针,硬卡纸,橡皮,大头针制作简易指南针,同时针对制作指南针的科学性设计了评价表,指南针制作过程如下:
步骤I:取 2枚大号钢质缝衣针,将缝衣针沿条形磁体的S→N 方向摩擦10余次,使缝衣针磁化。
步骤Ⅱ:将1张硬壳卡纸折成直角,将2枚被磁化的缝衣针对称地穿在卡纸两侧,如图所示,用1块橡皮和1枚大头针做成支架,将插有缝衣针的卡纸水平支起。
步骤Ⅲ:观察简易指南针静止时的指向,判断其是否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步骤IV:用当地的地图确定简易指南针所指的方向。
“自制指南针”评价量表 (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指针磁性强, 且能自由转动 指针磁性强, 不能自由转动 指针磁性弱,不能自由转动
指标二 能准确指示南北方向,能保持平衡 能指示南北方向, 不能保持平衡 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不能保持平衡
(1)在步骤Ⅲ中,判断制作的简易指南针是否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的操作是   。
(2)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测试评价, 小科制作的指南针“指标一”被评为“优秀”, “指标二”被评为“合格”。为使该指南针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指南针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答案】(1)将自制的指南针多次转动,静止时指示的方向与地图确定的方向进行比较。
(2)调整支撑点位置或调整指南针的重心位置。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地磁场
【解析】【分析】(1)指南针指示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2)指南针的重心刚好在支架上时可以保持平衡。
【解答】 (1)将自制的指南针多次转动,静止时指示的方向与地图确定的方向进行比较,可知简易指南针是否指示南北;
(2)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测试评价,小科制作的指南针“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合格”。为使该指南针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指南针的重心刚好在支架上时可以保持平衡,可以调整指南针的重心。
25.(2024八下·浙江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
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如乙图所示。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答案】(1)不会
(2)B
(3)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α粒子在各个方向受力平衡,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所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答案为:B
(3) α 粒子就是氦的原子核,电荷数为2, 氮原核电荷数为7,生成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 被打出的微粒 核电荷数是2+7-8=1,所以是质子。
26.(2024八下·浙江期中) 1932年 Linus Pauling 提出电负性(其值用希腊字母x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他假定F 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Linus Pauling 建立的部分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 2.1        
Li: 1.0 Be: 1.5 N: 3.0 O: 3.5 F: 4.0
Na: 0.9 Mg: 1.2 P: 2.1 S: 2.5 Cl: 3.0
K: 0.8 Ca: 1.0 As: 2.0 Se: 2.4 Br: 2.8
Rb: 0.8 Sr: 1.0 Sb: 1.9 Te: X I: 2.5
Cs: 0.7 Ba: 0.9 Bi: 1.9 Po: 2.0 At: 2.2
Fr: 0.7 Ra: 0.9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电负性在上表中同一横行的递变规律:   。
(2) 预测 Te 元素 x 的取值范围   。
(3)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KBr物质    (填“是”或“不是”) 离子化合物。
【答案】(1)同一横行从左到右逐渐增大
(2)2.0≤x≤2.4
(3)是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2)根据表中Te在横行和纵行中相邻元素的电负性进行分析;
(3)根据Br与K的电负性差值判断。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横行中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纵行中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逐渐减小。
(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横行中,Te元素x取值范围在1.9和2.5之间,在纵行中,Te元素x的取值范围在2.0和2.4之间,综合可知Te元素x的取值范围是: 2.0≤x≤2.4 。
(3)Br的电负性为2.8,K的电负性为0.8,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为2,大于1.7,所以物质KBr 是离子化合物。
27.(2024八下·浙江期中)实验室里,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小玲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小江应选择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2)用AF装置组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试管中装入过量的红磷,实验过程中需要缓慢拉几次注射器,其目的是   。试管的容积为15毫升,注射器内装有 10毫升空气。反应结束后恢复至室温,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为6毫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3)小江同学向盛有5%双氧水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当产生大量气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未见木条复燃。你认为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   。
【答案】(1)AC 或 AE
(2)使氧气与红磷充分反应,将装置中的氧气耗尽;16%
(3)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或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带出大量水蒸气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及密度选择收集装置。
【解答】(1)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时,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
(2) 在试管中装入过量的红磷,实验过程中需要缓慢拉几次注射器, 使氧气与红磷充分反应,将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3) 氧气为进行干燥处理不纯,其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导致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 。
28.(2024八下·浙江期中)已知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CO2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若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1) 在 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 CO2中“2”表示   。
(3)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用m,n表示)。
(4) 则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用m, n表示) 。
【答案】(1)+4
(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3)m-n
(4)12m/2n-m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解答】(1)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已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求出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
(2) CO2中“2”表示原子个数,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3) 已知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CO2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 所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m-n
(4) 已知一个CO分子质量为n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m-n,则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2n-m, 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一个CO2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 则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2m/2n-m 。
29.(2024八下·浙江期中)钙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有时需要服用补钙剂来满足人体需求,如图分别为两种补钙剂说明书的一部分。
葡萄糖酸钙片 【主要成分】每片含葡萄糖酸钙 (C12H22O14Ca) 0.5g 【用法】口服 【用量】每日3次, 一次__片 金钙尔奇 【主要原料】碳酸钙(CaCO3)、氧化镁、硫酸锌、硫酸铜、维生素等 【含量】每片含钙280mg、镁99.7mg、锌3.08mg、铜0.51mg等 【用量】每日2次, 一次1片
请根据图示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葡萄糖酸钙 (C12H22O14C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2)碳酸钙(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按照金钙尔奇说明书每日的补钙量,若改服用葡萄糖酸钙片,一日3次,一次应服多少片
【答案】(1)C12H22O14Ca =12×12+1×22+16×14+40=430
(2)碳酸钙(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40 40+12+16×3 × 100% = 40%
(3)每日的补钙量为:280mg×1 片/次×2 次=560mg; 葡萄糖酸钙的含钙量为;0.5g × 40 430 ≈ 0.047g = 47mg;每次服用葡萄糖酸钙的片数:560mg÷47mg÷3≈4 片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指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2)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是指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化学式来计算某物质中所含的某元素的质量分 数。计算元素质量分数有如下几个步骤: 1.将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该原子个数。
2.再将两者相乘的数据除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再乘以百分百之一百即可以得到元素质量分数。
(3)先求每日的总补钙量,求出一片葡萄糖酸钙的含钙量,一日3次,从而求出每次服用葡萄糖酸钙的片数。
30.(2024八下·浙江期中)棚内一天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很大,蔬菜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为0.12%——0.18%,某小组设计一款二氧化碳自动补充装置,并制定了如下评价表。
评价指标 合格 不合格
指标一: CO2浓度仪刻度 刻度均匀 刻度不均匀
指标二: 大棚内 CO2浓度调节 浓度可多档调节 浓度不可调节
【设计产品】如图是项目组设计的二氧化碳自动补充装置原理模型图,右侧工作电路为二氧化碳供给装置,左侧为控制电路。其中电源电压U 为12V,定值电阻 阻值为30Ω,Rx是气敏电阻,其阻值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如下表。二氧化碳浓度仪是由电流表改装成,并在电流表的表盘上标注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盘上标注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
大棚中 CO2浓度/% 0 0.05 0.1 0.15 0.2 0.25 0.3
气敏电阻 Rx 的阻值/Ω 40 35 30 25 20 15 10
【工作原理】当电流大于等于0.3A时,衔铁被吸下,密封塞堵住B口;当电流表示数小于等于0.24A时,衔铁被释放。
(1)气敏电阻阻值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是   。
(2)调试产品:结合工作原理,请通过计算说明二氧化碳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3)评价产品:根据指标二,该自动补充装置被评为不合格,请提出一种改进方法使指标达到合格。
【答案】(1)气敏电阻阻值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2)不符合,当 I=0.3A,则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此时 Rx=U/I-R0=12V/0.3A-30Ω=10Ω,查表可 知此时 a%=0.3% 2 分 当 I=0.24A,则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此时 RX=U/I-R0=12V/0.24A-30Ω=20Ω,查表可知此时 a%=0.2% 2 分 因为 0.2%--0.3%与蔬菜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为 0.12%--0.18%不符
(3)将 R0更换为滑动变阻器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进行分析,根据 电流大于等于0.3A时,衔铁被吸下, 以及电流表示数小于等于0.24A时,衔铁被释放可以求得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范围。
【解答】(1)由表可得气敏电阻阻值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2) 当电流大于等于0.3A时,衔铁被吸下,密封塞堵住B口,求出此时二氧化碳浓度, 当电流表示数小于等于0.24A时 , 二氧化碳浓度最低, 求出此时二氧化碳浓度,从得到二氧化碳浓度范围,与 蔬菜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即可;
(3)由题意得要合格必须浓度可多档调节,所以将 R0更换为滑动变阻器,可以实现多档调节。
31.(2024八下·浙江期中)某地发生山火, 山林主火向东蔓延。图一图二是山火蔓延的过程; 图三是消防队“以火灭火”的办法扑灭了山火主体;图四是使用灭火风机扑灭零散的火源。
资料1:山火使周围空气受热密度减小从而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形成对流。山火发生区域氧气含量降低。
资料2:风能使火顺势蔓延。燃烧一段时间后此时刮东风,消防队在图一箭头处点燃树木。
资料3:灭火风机可以产生低温和携带二氧化碳(灭火剂)气体。
请结合以上资料说明扑灭山火主体和零散火源的原因。
【答案】扑灭山火主火: (1)山林主火向东蔓延,此时又刮东风 (2)在火灾发生地的东侧反向点火,新点燃的山火会向西燃烧。 (3)在两股山火相遇时,因山火主体加速空气对流使得山火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和可燃物均严重不足, 最终使得山火主体不具备燃烧条件所以熄灭。 扑灭零散火源: (1)灭火风机吹出的气体温度低 (2)吹出二氧化碳气体隔绝了氧气使得零散火源不具备燃烧条件所以熄灭。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回答灭火原因。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热空气密度减小从而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形成对流,导致两处火燃烧所需氧气不足,从而达到灭火效果。
1 / 1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中试卷
1.(2024八下·浙江期中)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C.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 克/升
D.氧气不易溶于水
2.(2024八下·浙江期中)下列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外部磁场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3.(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研究中常用符号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A. B.
C. D.
4.(2024八下·浙江期中)氮气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用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制造化肥、炸药
B.用液氮冷冻麻醉
C.充入灯泡中,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D.充入食品保装袋防腐,保鲜
5.(2024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描述的是生活中与“电”有关的现象,其中符合安全用电常识的是
A. B.
C. D.
6.(2024八下·浙江期中)北京冬奥会时,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创新点。碲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28,核外电子数为52,则碲原子的质子数为
A.128 B.52 C.76 D.180
7.(2024八下·浙江期中) “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身上着火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千万不能使用抽油烟机抽气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8.(2024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不能确定钢棒具有磁性的实验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家们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B.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10.(2024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是部分家庭电路示意图,晚上亮着的灯突然熄灭,用测电笔测 P、M、N、Q四个点,发现测电笔只有在 Q 点处不发光,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A.保险丝烧断了 B.M点与N 点之间断路
C.N点与 Q 点之间断路 D.Q点与零线之间断路
11.(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中涉及很多放热的反应,下列不涉及氧化反应的是
A.火柴燃烧点火 B.火药爆炸烧毁房屋
C.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D.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
12.(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研究时,常用控制变量法。下列实例应用该方法的是
A.①以不同球组合表示分子结构
B.②瓶中上升水位高低表示空气中氧气含量
C.③探究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D.④以铁屑多少说明磁性强弱
13.(2024八下·浙江期中)除了常见的酒精和“84”消毒液外,过氧乙酸也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克
B.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D.76g过氧乙酸中含有4g氢
14.(2024八下·浙江期中)手机无线充电技术逐步成熟。图甲是手机无线充电的示意图,充电底座里的送电线圈接通交流电,从而产生变化的磁场,使手机内的受电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完成充电。在图乙中的实验原理与图甲中受电线圈相同的是(  )
A.A B.B C.C D.D
15.(2024八下·浙江期中)由于保险丝更换麻烦,家庭中常用断路器保护电路,当电流过大时可以自动切断电路,如图为断路器工作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断路器应安装在进户线的零线上
B.该断路器是利用电生磁的原理工作的
C.双层金属片是用相同材料金属制成的
D.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或接入过多用电器
16.(2024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是我国早期的指南针——司南,由勺形的指南器具和外方内圆的底座组成。
(1)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 “司南之村,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其“柢”应该为磁体的   极。
(2)铜、铝、铁三种金属中,适合做司南底座的有   。
17.(2024八下·浙江期中)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会运用这些概念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面请用“分子” “原子” “离子” “元素”填空:
(1)水是由氢和氧   组成的。
(2)酒精是由   构成的。
(3)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18.(2024八下·浙江期中)逆向思考是提升思维的一种方式,如法拉第从   实验受到启示,逆向思考后提出问题:磁能否产生电 从而发现   原理,实现了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电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图所示,测电笔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选填“甲”或“乙”)
19.(2024八下·浙江期中)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们可以将事物看的更加的深入。
(1)从颜色的角度看:空气   。
(2)从含量的角度看:上课期间,关紧门窗的教室氧气含量   五分之一。(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3)从变化角度看:常压下,液氮的沸点-196℃,液氧的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从认知的角度看:古希腊学者认为物质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这里的“气”指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
20.(2024八下·浙江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分别列于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图例: -氢原子 碳原子
- 氧原子
化学式 C H2O H2
微观 示意图
(1)请写出甲物质的化学式   ,画出丁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
(2)能保持丙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分子”或“原子”),四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有   。
21.(2024八下·浙江期中)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1)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   。
(2)电磁继电器能实现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弱电流控制强电流。如图所示的电路,a、b处接电动机或指示灯。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指示灯亮:当低压控制电路闭合时,电动机工作。则a处接的是   (选填“指示灯”或“电动机”) 。
22.(2024八下·浙江期中)为提高能量利用率,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采用能量回收刹车系统为汽车充电(其简化原理如图所示)。刹车时,充电开关接通,车轮带动线圈转动,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同时通电的线圈受到磁场产生的阻力,从而减缓车轮转动。该过程能量回收效率可达40%以上。
(1)图中导线ab产生箭头方向的电流,受到阻力方向向上,此时导线cd所受的阻力方向是   。
(2)利用能量回收系统刹车时,能量转化的情况是   。
23.(2024八下·浙江期中)某学习小组同学想探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和线圈匝数的关系”,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实验时,用铁棒和漆包线绕制匝数为20匝的电磁铁,并接入电路中。
步骤二: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示数为1A,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记录数据。
步骤三:断开开关,用匝数为50匝的电磁铁替换20匝的电磁铁。闭合开关,再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记录数据。
(1)本实验通过观察比较   来体现不易观察的磁场强弱。
(2)下列实验运用的方法与第(1)小题相同的是____。 (可多选)
A.研究分子的特性时,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
B.研究电流的有无时,串联一个小灯泡
C.研究磁场时,用磁感线形象的描述
D.研究力的存在时,借助弹簧的形变
(3)经老师提醒,螺线管上的线圈有电阻,小江发现步骤三中“闭合开关”后的操作是不严谨的,应修改为:   。
24.(2024八下·浙江期中)在项目化学习中,小江用条形磁体,大号缝衣针,硬卡纸,橡皮,大头针制作简易指南针,同时针对制作指南针的科学性设计了评价表,指南针制作过程如下:
步骤I:取 2枚大号钢质缝衣针,将缝衣针沿条形磁体的S→N 方向摩擦10余次,使缝衣针磁化。
步骤Ⅱ:将1张硬壳卡纸折成直角,将2枚被磁化的缝衣针对称地穿在卡纸两侧,如图所示,用1块橡皮和1枚大头针做成支架,将插有缝衣针的卡纸水平支起。
步骤Ⅲ:观察简易指南针静止时的指向,判断其是否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步骤IV:用当地的地图确定简易指南针所指的方向。
“自制指南针”评价量表 (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指针磁性强, 且能自由转动 指针磁性强, 不能自由转动 指针磁性弱,不能自由转动
指标二 能准确指示南北方向,能保持平衡 能指示南北方向, 不能保持平衡 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不能保持平衡
(1)在步骤Ⅲ中,判断制作的简易指南针是否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的操作是   。
(2)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测试评价, 小科制作的指南针“指标一”被评为“优秀”, “指标二”被评为“合格”。为使该指南针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指南针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25.(2024八下·浙江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
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如乙图所示。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26.(2024八下·浙江期中) 1932年 Linus Pauling 提出电负性(其值用希腊字母x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他假定F 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Linus Pauling 建立的部分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 2.1        
Li: 1.0 Be: 1.5 N: 3.0 O: 3.5 F: 4.0
Na: 0.9 Mg: 1.2 P: 2.1 S: 2.5 Cl: 3.0
K: 0.8 Ca: 1.0 As: 2.0 Se: 2.4 Br: 2.8
Rb: 0.8 Sr: 1.0 Sb: 1.9 Te: X I: 2.5
Cs: 0.7 Ba: 0.9 Bi: 1.9 Po: 2.0 At: 2.2
Fr: 0.7 Ra: 0.9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电负性在上表中同一横行的递变规律:   。
(2) 预测 Te 元素 x 的取值范围   。
(3)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KBr物质    (填“是”或“不是”) 离子化合物。
27.(2024八下·浙江期中)实验室里,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小玲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小江应选择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2)用AF装置组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试管中装入过量的红磷,实验过程中需要缓慢拉几次注射器,其目的是   。试管的容积为15毫升,注射器内装有 10毫升空气。反应结束后恢复至室温,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为6毫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3)小江同学向盛有5%双氧水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当产生大量气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未见木条复燃。你认为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   。
28.(2024八下·浙江期中)已知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CO2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若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1) 在 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 CO2中“2”表示   。
(3)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用m,n表示)。
(4) 则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用m, n表示) 。
29.(2024八下·浙江期中)钙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有时需要服用补钙剂来满足人体需求,如图分别为两种补钙剂说明书的一部分。
葡萄糖酸钙片 【主要成分】每片含葡萄糖酸钙 (C12H22O14Ca) 0.5g 【用法】口服 【用量】每日3次, 一次__片 金钙尔奇 【主要原料】碳酸钙(CaCO3)、氧化镁、硫酸锌、硫酸铜、维生素等 【含量】每片含钙280mg、镁99.7mg、锌3.08mg、铜0.51mg等 【用量】每日2次, 一次1片
请根据图示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葡萄糖酸钙 (C12H22O14C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2)碳酸钙(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按照金钙尔奇说明书每日的补钙量,若改服用葡萄糖酸钙片,一日3次,一次应服多少片
30.(2024八下·浙江期中)棚内一天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很大,蔬菜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为0.12%——0.18%,某小组设计一款二氧化碳自动补充装置,并制定了如下评价表。
评价指标 合格 不合格
指标一: CO2浓度仪刻度 刻度均匀 刻度不均匀
指标二: 大棚内 CO2浓度调节 浓度可多档调节 浓度不可调节
【设计产品】如图是项目组设计的二氧化碳自动补充装置原理模型图,右侧工作电路为二氧化碳供给装置,左侧为控制电路。其中电源电压U 为12V,定值电阻 阻值为30Ω,Rx是气敏电阻,其阻值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如下表。二氧化碳浓度仪是由电流表改装成,并在电流表的表盘上标注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盘上标注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
大棚中 CO2浓度/% 0 0.05 0.1 0.15 0.2 0.25 0.3
气敏电阻 Rx 的阻值/Ω 40 35 30 25 20 15 10
【工作原理】当电流大于等于0.3A时,衔铁被吸下,密封塞堵住B口;当电流表示数小于等于0.24A时,衔铁被释放。
(1)气敏电阻阻值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是   。
(2)调试产品:结合工作原理,请通过计算说明二氧化碳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3)评价产品:根据指标二,该自动补充装置被评为不合格,请提出一种改进方法使指标达到合格。
31.(2024八下·浙江期中)某地发生山火, 山林主火向东蔓延。图一图二是山火蔓延的过程; 图三是消防队“以火灭火”的办法扑灭了山火主体;图四是使用灭火风机扑灭零散的火源。
资料1:山火使周围空气受热密度减小从而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形成对流。山火发生区域氧气含量降低。
资料2:风能使火顺势蔓延。燃烧一段时间后此时刮东风,消防队在图一箭头处点燃树木。
资料3:灭火风机可以产生低温和携带二氧化碳(灭火剂)气体。
请结合以上资料说明扑灭山火主体和零散火源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硬度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解答】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氧气物理性质;
B、氧气具有助燃性,是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氧气化学性质;
C、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属于氧气物理性质;
D、氧气不易溶于水属于物质的溶解性,属于氧气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磁场和磁感线;地磁场
【解析】【分析】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的。
【解答】A、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的,图中磁感线画法正确,故A正确;
B、图中磁感线符合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磁感线特点,故B正确;
C、地理的北极附近是地磁的S极,图中磁感线画法符合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故C正确;
D、图中磁感线不符合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磁感线特点,形状如B选项所示,箭头指向S,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 符号首先是一种象征物,用来指称和代表其他事物。
【解答】A.图是原子的结构模型;
B.图为节约用水的标志,是符号,不属于模型;
C.图是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
D.图为足球烯的结构模型。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物质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 。
【解答】A、 制造化肥、炸药 ,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正确;
B、液氮蒸发吸热,能用于液氮制冷剂,用途中发生物理变化,B错误;
CD、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能用于充入灯泡作保护气, 充入食品保装袋防腐,保鲜 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 安全用电常识 :禁止赤手赤脚修理家中带电的线路或设备。禁止用湿手、湿布接触灯具、开关等电器用具。禁止随意将三眼插头改成两眼插头。禁止乱拉、乱接电线等等
【解答】A、水是导体,不得用湿手触摸带电的电器或开关,故A错误;
B、高压线下放风筝,容易引发触电事故,故B错误;
C、发现有人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在施救,故C正确;
D、电冰箱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故应采用用三脚插头及三孔插座,故D错误。
故答案为: C。
6.【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2,则碲原子的质子数也为52,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且水能隔绝空气。
【解答】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A错误
B.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正确
C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不仅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任何电器都不得打开,防止开电器引起的火花使得家中天然气引燃爆炸 ;C正确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都含有易燃的物质,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D正确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
【解析】【分析】钢棒靠近小磁针时,若相互吸引则不能确定钢棒具有磁性 ,若相互排斥则有磁性,故①符合题意;悬挂起来旋转的钢棒,静止时始终指南北说明它有磁性,故②不符合题意;通电螺线管本身有磁性,当钢棒从中间穿过时,它会被磁化,增大原来的磁场吸引更多的铁屑,不能说日它有磁性,故③符合题意;当钢棒从线圈中穿过时,电流表指针摆动,说明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要发生这个现象必须要有磁场,所以铁棒有磁性,故④不符合题意。
【解答】由分析知 ①③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根据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进行分析。
【解答】A、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结构可能不同,故A错误;
B、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可能不同,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使用测电笔时,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被检测电线,若测电笔氖管发光,则被检测的电线是火线,否则为零线;测电笔测试图中的P、M、N、Q四点, 只有在 Q 点处不发光 ,据此判断
【解答】灯突然熄灭,说明电路断路。使用试电笔时,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被检测电线,若测电笔氖管发光,则被检测的电线是火线,否则为零线; 用测电笔测 P、M、N、Q四个点,发现测电笔只有在 Q 点处不发光,说明P、M、N与火线连通,故保险丝不可能烧断,所以故障是N点与 Q 点之间断路 (Q点、N通过灯泡与火线相连)。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解答】ABC.燃烧或者爆炸或者 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属于氧化反应(剧烈氧化或者缓慢氧化),ABC错误;
D. 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没有与氧发生化学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控制变量法是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解答】A.以球说明分子的结构,是模型的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不易观测的量,以水位表示氧气的含量就成了易观测的量,故B不符合题意;
C. ③探究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属于控制变量法,故C符合题意;
D.磁场是不易直接观测的量,以铁屑说明电流磁场就成了易观测的量,故D不符合题;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模型写出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OH,据此分析;
【解答】A、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OH,相对分子质量为12x2+1x4+16x3=76,A选项错误;
B、过氧乙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x2): (1x4): (16x3) =6: 1: 12,氧元素的质量
分数最大,此选项错误;
C、由上分析知,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 1: 12, 此选项错误;
D、76g的过氧乙酸中含有碳元素质量为76gxx 100%= 24g,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电磁感应;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指: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解答】由图甲可知,磁为电磁感应现象。
A.属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B.电磁感应现象;
C.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D.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
【解析】【分析】 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或接入过多用电器导致过载 。
【解答】A.为了用电的安全,该断路器应安装在进户线的火线上,故A错误;
B.断路器工作工作原理是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故B错误;
C.双层金属片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是用不同材料金属制成的,故C错误;
D. 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或接入过多用电器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S
(2)铜、铝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地磁场
【解析】【分析】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磨制成的勺子,其本质就是一块磁铁。
【解答】(1)根据题干:司南之杓,投之于地, 其柢指南 ,司南的长柄指的是地理的南极,所以其“柢”应该为磁体的S极。
(2)铁是磁性材料,用铁制作司南底座,由于有摩擦而影响司南指向南方的准确性、 铜铝不是磁性材料、铜铝制作司南底座。
17.【答案】(1)元素
(2)分子
(3)离子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 (1)在宏观上看,物质由元素组成;
(2)微观上看,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解答】(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因此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答案为:元素;
(2)酒精是由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分子;
(3)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离子。
18.【答案】奥斯特(或电生磁);电磁感应;乙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电磁感应;测电笔的使用
【解析】【分析】 在电磁感应中,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将产生感应电流,该导体相当于电源。
【解答】法拉第从奥斯特实验受到启示,逆向思考后提出问题:磁能否产生电 从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
象,发明了发电机。使用测电笔时,手要与测电笔尾部的金属体接触,才能辨别火线和零线,故正确的是乙。
19.【答案】(1)无色
(2)小于
(3)燃着的木条熄灭
(4)纯净物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各种实验测定表 明,空气中有多种成分。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大约是:氮气78%,氧气 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余气 体和杂质0.03%。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成分 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一种混合物;
(2)通常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五分之一,上课期间,关紧门窗的教室由于学生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氧气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3) 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 ,空气汽化吸热,导致燃着的木条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之下, 燃着的木条熄灭 ;
(4)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万物都是由空气、土、火和水四种元素组成的。每一种物质属于一种元素,所以这里的“气”是 纯净物 。
20.【答案】(1)CO;
(2)水分子或分子;甲、丙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一个甲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丁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丙物质由分子构成,结合氧化物的概念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一个甲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则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一个丁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2)丙物质由分子构成,能保持丙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
(3)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甲丙,乙和丁属于单质。
21.【答案】(1)高压带电体
(2)指示灯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电磁继电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为了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懂得并遵守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安全电压的带电体除外),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解答】(1)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2) 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衔铁与上触点连接,a路工作,而此时指示灯亮,说明a处是指示灯。
22.【答案】(1)向下
(2)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知识点】电磁感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发电机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都有关系;电磁感应现象中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1)图中导线ab产生箭头方向的电流,受到阻力方向向后,此时导线cd产生的电流方向从c到d,则所受的阻力方向是向前;
(2)利用能量回收系统刹车时,发生的是电磁感应现象,能量转化的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3.【答案】(1)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2)B;D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示数为 1A,再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记录数据
【知识点】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
【解析】【分析】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把直接测量有困难的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来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答】(1)实验时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实验是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越多,说明磁性越强。
(2)A、研究分子的特性时,用黄豆和米粒混合实验,说明间隙的存在,采用的是类比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电流的有无时,串联一个小灯泡。通过小灯泡是否发光反映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采用的是转换法,故B符合题意;
C、研究磁场特点时,用实际不存在的磁感线反应磁场强弱与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故C不符合题意。
D、 研究力的存在时,借助弹簧的形变反应力的存在,采用的是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3)通电螺线管磁性跟有无铁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有关,探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的关系时,需保持保持铁芯和电流的大小不变,改变线圈的匝数,步骤三中没有控制电流大小一定; 应修改为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示数为 1A,再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 记录数据。
24.【答案】(1)将自制的指南针多次转动,静止时指示的方向与地图确定的方向进行比较。
(2)调整支撑点位置或调整指南针的重心位置。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地磁场
【解析】【分析】(1)指南针指示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2)指南针的重心刚好在支架上时可以保持平衡。
【解答】 (1)将自制的指南针多次转动,静止时指示的方向与地图确定的方向进行比较,可知简易指南针是否指示南北;
(2)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测试评价,小科制作的指南针“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合格”。为使该指南针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指南针的重心刚好在支架上时可以保持平衡,可以调整指南针的重心。
25.【答案】(1)不会
(2)B
(3)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α粒子在各个方向受力平衡,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所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答案为:B
(3) α 粒子就是氦的原子核,电荷数为2, 氮原核电荷数为7,生成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 被打出的微粒 核电荷数是2+7-8=1,所以是质子。
26.【答案】(1)同一横行从左到右逐渐增大
(2)2.0≤x≤2.4
(3)是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2)根据表中Te在横行和纵行中相邻元素的电负性进行分析;
(3)根据Br与K的电负性差值判断。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横行中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纵行中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逐渐减小。
(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横行中,Te元素x取值范围在1.9和2.5之间,在纵行中,Te元素x的取值范围在2.0和2.4之间,综合可知Te元素x的取值范围是: 2.0≤x≤2.4 。
(3)Br的电负性为2.8,K的电负性为0.8,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为2,大于1.7,所以物质KBr 是离子化合物。
27.【答案】(1)AC 或 AE
(2)使氧气与红磷充分反应,将装置中的氧气耗尽;16%
(3)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或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带出大量水蒸气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及密度选择收集装置。
【解答】(1)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时,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
(2) 在试管中装入过量的红磷,实验过程中需要缓慢拉几次注射器, 使氧气与红磷充分反应,将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3) 氧气为进行干燥处理不纯,其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导致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 。
28.【答案】(1)+4
(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3)m-n
(4)12m/2n-m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解答】(1)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已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求出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
(2) CO2中“2”表示原子个数,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3) 已知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CO2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 所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m-n
(4) 已知一个CO分子质量为n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m-n,则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2n-m, 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一个CO2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 则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2m/2n-m 。
29.【答案】(1)C12H22O14Ca =12×12+1×22+16×14+40=430
(2)碳酸钙(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40 40+12+16×3 × 100% = 40%
(3)每日的补钙量为:280mg×1 片/次×2 次=560mg; 葡萄糖酸钙的含钙量为;0.5g × 40 430 ≈ 0.047g = 47mg;每次服用葡萄糖酸钙的片数:560mg÷47mg÷3≈4 片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指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2)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是指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化学式来计算某物质中所含的某元素的质量分 数。计算元素质量分数有如下几个步骤: 1.将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该原子个数。
2.再将两者相乘的数据除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再乘以百分百之一百即可以得到元素质量分数。
(3)先求每日的总补钙量,求出一片葡萄糖酸钙的含钙量,一日3次,从而求出每次服用葡萄糖酸钙的片数。
30.【答案】(1)气敏电阻阻值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2)不符合,当 I=0.3A,则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此时 Rx=U/I-R0=12V/0.3A-30Ω=10Ω,查表可 知此时 a%=0.3% 2 分 当 I=0.24A,则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此时 RX=U/I-R0=12V/0.24A-30Ω=20Ω,查表可知此时 a%=0.2% 2 分 因为 0.2%--0.3%与蔬菜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为 0.12%--0.18%不符
(3)将 R0更换为滑动变阻器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进行分析,根据 电流大于等于0.3A时,衔铁被吸下, 以及电流表示数小于等于0.24A时,衔铁被释放可以求得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范围。
【解答】(1)由表可得气敏电阻阻值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2) 当电流大于等于0.3A时,衔铁被吸下,密封塞堵住B口,求出此时二氧化碳浓度, 当电流表示数小于等于0.24A时 , 二氧化碳浓度最低, 求出此时二氧化碳浓度,从得到二氧化碳浓度范围,与 蔬菜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比较即可;
(3)由题意得要合格必须浓度可多档调节,所以将 R0更换为滑动变阻器,可以实现多档调节。
31.【答案】扑灭山火主火: (1)山林主火向东蔓延,此时又刮东风 (2)在火灾发生地的东侧反向点火,新点燃的山火会向西燃烧。 (3)在两股山火相遇时,因山火主体加速空气对流使得山火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和可燃物均严重不足, 最终使得山火主体不具备燃烧条件所以熄灭。 扑灭零散火源: (1)灭火风机吹出的气体温度低 (2)吹出二氧化碳气体隔绝了氧气使得零散火源不具备燃烧条件所以熄灭。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回答灭火原因。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热空气密度减小从而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形成对流,导致两处火燃烧所需氧气不足,从而达到灭火效果。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