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案(含答案解析)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案(含答案解析)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资源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案
【学习目标】
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2.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预习新知】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发生产和工厂制度的产生条件
1、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从分散→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工厂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二)工厂制度的特征与影响
1、工厂制度特征:
(1)大规模、集中劳动、机器生产 (2)工人倒班制
(3)严格管理,强化纪律意识 (4)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
(5)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6)分工明确
2、工厂制度的影响:
(1)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2)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阶级对立严重。
(三)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1)产生: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发展: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知识提升1:区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民族工业?
(1)不同:
①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目的是“自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经费政府调拨,产品由政府分配)
②民营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带有浓厚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产品满足军事工业需要后进入市场)
③民族工业: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天津永利碱厂(产品完全进入市场;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相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从客观角度来说,促进了中国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生活大变化——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2、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三)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2、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来,开阔了眼界。
(四)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五)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 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20世纪,中国推行“癸卯学制”(1904年)以来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
(六)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问题: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尖锐。
2、解决: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知识提升2: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③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
④工业城市兴起,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⑤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
⑥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⑦教育普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
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
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2)消极影响:贫富分化的差距扩大;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
【深化探究】
【探究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1866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材料二:……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提示:
   特点:①生产资料集中使用。②雇佣工人集中劳动。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④分工细致协作高效。⑤使用机器流水生产。⑥生产社会化程度高。
      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2.特点
根据教材p24-25,提取信息,工厂生产的特点。
①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协同劳作、工厂主监管)。
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探究二】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
3.影响
  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剧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扩展——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1)表现:
①官方——洋务企业: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民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世纪末,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开办工厂
(2)意义: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探究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
过渡: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1859年
【巩固训练】
1.1775年,英国工人的工资达到了每天1克白银的水平,其棉织品的劳动力成本是印度的7倍,这使企业主们尽可能的减少工人数量,转而寻求其他的生产方式。据材料可知,英国( )
A.工人阶级的收入增长迅速 B.棉纺织业技术创新动力增强
C.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D.价格革命有力推动英国发展
2.恩格斯说:“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恩格斯做出此判断是基于( )
A.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工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C.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D.普及初等教育成效显著
3.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要求工厂车间必须有通风和定期消毒等基本卫生条件,规定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1824年,英国废止了禁止工人结社法律;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改善了济贫状况;1847年英国实行《十小时工作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
B.资本主义国家力图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C.是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不断斗争的结果
D.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4.英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财富增长视角提出“劳动生产力”的概念,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从而增加生产量。以下史实中,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手工工场 B.股份公司 C.工厂制度 D.殖民贸易
5.有学者指出天津近代的城市发展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说明( )
A.城市建设服务于经济发展 B.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C.城市发展取决于交通进步 D.天津城市建设理念先进
6.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7.1802年英国通过的《工厂法》明确规定:“每个学徒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A.教育普及提升文化水平 B.经济发展推动教育变革
C.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D.初等教育水平世界领先
8.下表所示为1865~1909年英国部分产品的出口值统计情况(单位:百万镑)。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英国( )
年份 纺织品 有机铁和废铁 (包括机器) 煤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A.自由贸易政策促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C.工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D.工厂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9.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
A.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B.珍妮纺纱机出现
C.机器生产从纺织扩展到采煤、冶金 D.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0.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
C.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英国棉纺织品的劳动力成本是印度的7倍,为了降低成本,英国加紧了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故选B项;A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可知,恩格斯认为工人从事工业生产方面的劳动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识,也即机器大生产对工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工业生产要求提高劳动力素质,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信息,排除A项;“工人生活改善”与“要求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没有明显因果关系,排除B项;'初等教育普及”是“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带来的后续影响,而非其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工人权力和改善工人的生活,但是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 年,晚于材料中的最后一部法律《十小时工作法》,A项正确;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材料中英国通过的若干法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排除B项;随着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工人不断斗争促使英国政府通过改善工人生活与工作环境和提高地位的法律,排除C项;无论做出怎样的举措和通过怎样的法律,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府,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从而增加生产量。”可知,工厂制度下存在劳动分工,流水作业,C项正确;手工工厂下分工不是非常明确,排除A项;股份公司是经营方式,排除B项;殖民贸易和分工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天津城市发展经历了沿河流、沿铁道线、沿电车道等几个阶段,这突出反映了交通发展对城市布局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说明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未体现城市建设服务于经济发展,排除A项;交通影响城市发展,“取决于”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但不能说明天津城市建设理念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力,要求调整政策,确立了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故选D项;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议会是英国的立法机构,掌握立法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民众抵制议会的立法权,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对工人的技能和教育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推动教育的变革,B项正确;教育普及提升文化水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 项;材料描述的是实施初等教育,而非国民教育体系形成,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对比信息,无法判定初等教育水平是否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贸易统计资料可知,纺织业虽仍为英国的支柱工业,但其发展滞缓;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以猛烈的势头发展,这不仅反映了国际市场需要的变化,也反映了英国的工业构成在向重工业偏移。结合工业革命后由于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取消了工业保护制度,将工业部门全面推向国际市场,其工业发展趋向必然受到市场的制药。18世纪80年代后.随着欧洲国家工业的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要超过了对消费品的需要,加之英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遇到了外国激列竞争,英国的工业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轨。制铁业、机器制造业、采煤业讯速发展,重工业产品的出口值逐渐超过了轻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突破,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故B项正确;“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是英国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故A项错误“机器生产从纺织扩展到采煤、冶金”属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始,故C项错误;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始,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以及其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的新角色,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使得其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正确;
工业革命提高了女性的家庭地位,冲击着传统家庭结构,排除B;
C与问题无关,排除;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