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案(含答案解析)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案(含答案解析)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危害,归纳人类早期防治疫病的经验,体会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提升民族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3.梳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辩证看待中西医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疫病的危害和古代疫病防治的智慧;中医药在保障古人身体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西医的传入对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
难点:中医理论的推陈出新和走向世界;西医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
【预习新知】
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概念
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疫病爆发的情况
(1)天花
①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罹患天花,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
②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③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
④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鼠疫
①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②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3.影响
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③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患病者发高烧,脖子肿大,大批患者死亡。
④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这些疫病给历史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4.近代以来,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1)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2)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5.疫病的防治
(1)古代
①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
a.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b.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②防治疫病的方法
a.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b.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③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a.中国: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b.古罗马: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2)近现代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中医药的成就
1.中国古代医药成就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1)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医学家张仲景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积累临床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4)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
(5)本草典籍
数量巨大的中药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
①《唐本草》: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②《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本草纲目》。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2.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传承与成就
(1)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传承
①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②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3)成就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发展
⑴依据: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⑵研究领域: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
⑶研究成果:
①揭示血液循环规律:17世纪,英国哈维《心血运动论》。
②观察微生物: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
③创立实验药理学:19世纪,将生理与临床结合,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
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⑴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⑵鸦片战争后:
①西式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
②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③公共卫生: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实行公共卫生措施。
【巩固训练】
1.《汉书·平帝纪》上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表明西汉时期( )
A.对疫病患者隔离治疗 B.灾荒发生次数频繁
C.建立最早的防疫机构 D.疫病防治手段多样
2.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各种疫病流行肆虐,南阳太守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材料体现了当时( )
A.政府不重视百姓医疗健康 B.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C.医生严重缺乏致疫病肆虐 D.官吏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
3.公元前5世纪,雅典暴发瘟疫,且出现饥荒,造成大量死亡。时人认为这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修昔底德则认为瘟疫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而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又使雅典城内人满为患,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瘟疫大规模暴发。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强调个性自由 B.具有理性精神 C.反对直接民主 D.集文化之大成
4.孙思邈秉承《素问》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认为疫病的发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但“能以道御之”,疫病虽必然会发生,但可以预防,如屠苏酒方,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等药物组成,有“辟邪气,令人不染温病”的功效。这反映了孙思邈( )
A.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 B.深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
C.防治兼用的行医理念 D.重视环境对疫病的影响
5.6世纪,史称查士丁尼瘟疫的鼠疫在地中海沿岸爆发,其流行及传播状况如图2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A.亚历山大是地中海商业中心 B.地中海沿岸各地联系较为密切
C.鼠疫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灭亡 D.人口锐减致使封君封臣制崩溃
6.在澳大利亚,英国人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1901年只剩下9万多;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关于这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欧洲传入的天花等传染病流行使人口锐减
B.大洋洲的传统文化仍是当地文化的主流
C.英国殖民活动使当地人口产生替代性变化
D.大洋洲的主要移民是通过奴隶贸易而来
7.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一度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B.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
D.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 C.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8.下表内容是古代两位医学家的观点,据此可知( )
出处 观点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
唐朝孙思邈《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A.中西方医学在交流中发展 B.传统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C.二者均强调医德的重要性 D.西方医学伦理影响深远
9.北宋时期,受气候因素影响,岭南地区瘴病多发,给当地民众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对中央政府经略岭南带来严峻挑战。为此,北宋政府通过医药知识传播、医药救助、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等举措应对瘴病盛行问题。这些举措( )
A.旨在促进岭南医药学的发展 B.客观上强化中央对岭南的治理
C.丰富了岭南医药文化的内涵 D.有效解决了该地区的瘴病问题
10.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这一现象( )
A.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 B.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C.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 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郡国大旱蝗 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汉朝时期,发生蝗灾和瘟疫,国家舍空邸第,救治患者,说明当时对疫病患者隔离治疗,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灾荒发生的频次,排除B项;最早建立我国卫生防疫机构的人是伍连德,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非防治手段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东汉儒士崇尚忠君爱民的思想,张仲景面对疫病,“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并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体现了儒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从张仲景的行为可以看出政府重视百姓医疗健康,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疫病肆虐是由于医生严重缺乏的信息,排除C项;张仲景只是个例,不能说明整个东汉官吏都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B
解析:修昔底德把自然原因与人为政策结合起来思考雅典瘟疫,挑战了神或上帝惩罚人类的谬说,具有理性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述及修昔底德对雅典瘟疫暴发的认识,源于埃塞俄比亚、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这与“个性自由”“直接民主”无关,故排除A、C两项;材料并非强调修昔底德学识渊博,故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疫病虽必然会发生,但可以预防”,可以看出孙思邈认为疫病虽必然会发生,但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体现了防治兼用的行医理念,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防治兼用的理念,并未提及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儒家仁爱思想对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预防和治疗理念,并未提及环境对疫病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世纪(罗马)。据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活跃的地中海贸易和海上谷物运输与这次鼠疫的爆发有直接关系,说明海外贸易发展是导致“查士丁尼瘟疫”广泛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B项正确;当时君士坦丁堡是地中海商业中心,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灭亡与鼠疫无关,排除C项;此次瘟疫使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但并未使封君封臣制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至20世纪中叶(大洋洲)。据题干提供的原住民人口锐减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他们带来的疾病如天花等对缺乏免疫力的原住民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这是导致大洋洲原住民人口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A项正确;在殖民过程中,原住民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很多传统文化被边缘化或同化,排除B项殖民活动确实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但这是描述了结果而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大洋洲的主要移民潮并不是通过奴隶贸易形成的奴隶贸易的主要目的地是美洲大陆,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西医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中西医结合,排除D。
8.答案:C
解析:根据“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可知,希波克拉底和孙思邈都强调医生要把病人放在重要地位,体现了医德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医德的强调,没有体现中西方医学的交流,也没有说明传统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排除AB项;仅根据《希波克拉底誓言》并不能体现西方医学伦理影响深远,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北宋政府通过医药知识传播、医药救助、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等举措应对瘴病盛行问题,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客观上强化中央对岭南的治理,故选B项;北宋政府举措的目的是应对瘴病盛行问题,排除A项;丰富岭南医药文化的内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有效解决”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医传入中国的影响。选择A: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排除B:仅通过中医科学的分类更加细致,无法说明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C:据所学可知,中央政府更科学地看待中西医的关系,利用西医学发展完善中医学,“对中医的扶植”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D:据材料“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可知,题中信息反映了政府对中医学的要求,无法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