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目 录法律部分一、法律基础二、违法与犯罪三、宪法基础常识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我国的制度六、国家机构七、两会基础国情部分八、基本国情九、基本路线十、国策和战略十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十二、依法治国十三、文化建设十四、生态文明建设十五、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发展目标全球观念十八、国际视野生命安全与健康十九、七年级上册二十、七年级下册二十一、八年级上册聚焦全国两会二十二、全国人大会议与全国政协会议二十三、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法律部分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①选举权、被选举权②监督权(批评建议权、举报权、申诉权、控告和检举权等)③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④宗教信仰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础。2.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1)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3.社会经济权利(1)财产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占有权——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的实际控制权,一般由财产所有人本人行使。使用权——财产所有人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占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收益权——财产所有人在其占有、使用的财产上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所有权的存在以实现经济利益和价值增值为目的,这最终体现在收益权上。处分权——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及财产所有人决定其财产命运的权利。包括事实上的处分(生活上的消费——吃掉用掉)和法律上的处分(赠给、卖给他人)。(2)劳动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①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②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3)物质帮助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4.文化权利:(1)受教育权: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5.其它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6.依法行使权利(1)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7.维权方式方式 依据 解决纠纷的方法 适用 其他和解 法律、事实、道理 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 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权益争议是通过和解协商解决的调解 事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社会公德 调解人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广泛适用 调解是通过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方式。我国调解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仲裁 仲裁协议、法律 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判约束 合同纠纷、财产权益争议 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可以申请仲裁诉讼 事实、法律法规 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权益 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争议;侵犯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违法或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 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8.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调解类型 调节主体 适用范围 相关法律 调解书的效力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民间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行政调解 行政机关(公安机关、民政局等) 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 有一定约束力,但不具有法律上强制执行的效力(经司法确认前)司法调解 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刑事自诉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同判决书,具有法律上强制执行的效力9.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①遵守宪法法律。②维护国家利益。③依法服兵役。④依法纳税。⑤劳动。⑥受教育。⑦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⑧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10.如何理解权利义务相统一?(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对我们的要求(1)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2)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12.怎样履行法定义务?(1)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2)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目 录法律部分一、法律基础二、违法与犯罪三、宪法基础常识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我国的制度六、国家机构七、两会基础国情部分八、基本国情九、基本路线十、国策和战略十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十二、依法治国十三、文化建设十四、生态文明建设十五、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发展目标全球观念十八、国际视野生命安全与健康十九、七年级上册二十、七年级下册二十一、八年级上册聚焦全国两会二十二、全国人大会议与全国政协会议二十三、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法律部分七、两会基础:(八下五课)1.两会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两会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2.两会的发展历程: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195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开始同步举行(但不同届),两会的概念应运而生。1978年起人大和政协完全同步(同届同次),但会议时间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均有不同。1985年起两会3月份召开的惯例形成。1998年起: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3.两会的区别:1.性质不同: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共5级),属于国家机构,而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共有4级),不是国家机构。2.体现的制度不同:人大会议体现的体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会议体现的是政治协商制度。3.组成人员不同:参加人大会议的叫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 ( https: / / baike. / doc / 5411133-5649231.html" \t "_parent )、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 https: / / baike. / doc / 6006921-6219906.html" \t "_parent )和军队 ( https: / / baike. / doc / 5352261-5587719.html" \t "_parent )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 ( https: / / baike. / doc / 5385982-5622431.html" \t "_parent )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不超过3000人。参加政协的人叫政协委员,其参加单位中包括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民主党派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http: / / baike. / doc / 4924688-5144063.html" \t "_parent )、中国民主同盟 ( http: / / baike. / doc / 2195953-2323518.html" \t "_parent )、中国民主建国会 ( http: / / baike. / doc / 2194700-2322187.html" \t "_parent )、中国民主促进会 ( http: / / baike. / doc / 5875722-6088589.html" \t "_parent )、中国农工民主党 ( http: / / baike. / doc / 2197360-2324992.html" \t "_parent )、中国致公党 ( http: / / baike. / doc / 2455264-2595372.html" \t "_parent )、九三学社 ( http: / / baike. / doc / 809806-856538.html" \t "_parent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http: / / baike. / doc / 6549281-6763028.html" \t "_parent ))、无党派人士,共青团、工会 ( https: / / baike. / doc / 682808-722701.html" \t "_parent )、妇联、青联、工商联 ( https: / / baike. / doc / 4294047-4497628.html" \t "_parent )、科协、台联、侨联 ( https: / / baike. / doc / 6433829-6647506.html" \t "_parent )等8个主要人民团体,中国56个民族和五大宗教团体的代表人物,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其他各个界别的代表人士,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真正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4.组成人员的产生方式不同:人大代表有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而政协委员不进行选举,是经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5.职能不同:人大会议的职能: 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6.组成人员的职权不同:人大代表提的议案通过后具有法律效力,人大代表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重大事项,而政协委员的提案一般不产生法律后果,政协委员听取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等事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目 录法律部分一、法律基础二、违法与犯罪三、宪法基础常识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我国的制度六、国家机构七、两会基础国情部分八、基本国情九、基本路线十、国策和战略十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十二、依法治国十三、文化建设十四、生态文明建设十五、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发展目标全球观念十八、国际视野生命安全与健康十九、七年级上册二十、七年级下册二十一、八年级上册聚焦全国两会二十二、全国人大会议与全国政协会议二十三、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法律部分二、违法与犯罪(八上五课)1.根据社会危害性,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法律标志是是刑事违法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是应受刑罚处罚性3.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4.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区别: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5.诉讼的类型: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体现“民告官”的是行政诉讼6.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非诉讼是常用的维权手段;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7.刑事责任的起点12周岁,民事行为能力起点8周岁。8、列举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八上P51):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目 录一、法律基础二、违法与犯罪三、宪法基础常识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我国的制度六、国家机构七、两会基础国情部分八、基本国情九、基本路线十、国策和战略十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十二、依法治国十三、文化建设十四、生态文明建设十五、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发展目标全球观念十八、国际视野生命安全与健康十九、七年级上册二十、七年级下册二十一、八年级上册聚焦全国两会二十二、全国人大会议与全国政协会议二十三、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法律部分一、法律基础(七下第四单元)1.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2.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的本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3.原始社会没有法律,法律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4.我国的第一部法律是夏朝的禹刑,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5.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6.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7.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2010年底,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9.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11.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12.法律的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指:可立法的机关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指:暴力机关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通约束力。13.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最主要区别)是: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14.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国家制定和认可。15.法律的作: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16.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7.六大保护: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P99)类型 主体 地位 判断方法(首看主体,再看情境)家庭保护 父母,其他监护人和共同生活的其他成年家庭成员 基础 发生在家庭里,对未成年人生活上的关心照原和思想上的教盲培(涉及网络的情境除外)学校保护 学校,幼儿民和其他教育机构 重要作用 发生在学校(教育场所)里,受保护的对象是未成年学生(涉及网络的情墙除外)社会保护 国家,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如:村(居)民委员会,新闻媒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影院,网吧,酒吧,公园,少年活动中心,游戏厅等等)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发生在家庭,学校(教育场所)以外的环境里,责任主体是全方位的(涉及网络的情境除外)网络保护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 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实施保护的内容主要是与网络生活有关政府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街道办) 承担主体责任 实距保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司法保护 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司法行政部门) 重要保障 ①实施保护主要是司法机关②司法保护针对的未成年人包括: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被牵涉进法律案件的未成年人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目 录法律部分一、法律基础二、违法与犯罪三、宪法基础常识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我国的制度六、国家机构七、两会基础国情部分八、基本国情九、基本路线十、国策和战略十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十二、依法治国十三、文化建设十四、生态文明建设十五、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发展目标全球观念十八、国际视野生命安全与健康十九、七年级上册二十、七年级下册二十一、八年级上册聚焦全国两会二十二、全国人大会议与全国政协会议二十三、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法律部分六、国家机构(八下第六课)1.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途径,程序: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五级,全国、省、市、县、乡镇),即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5级,全国、省、市、县、乡镇)、监察(4级,全国、省、市、县)、审判(4级、全国、省、市、县)、检察等机关(4级,全国、省、市、县)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2.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3.我国的国家机构组成以行使职权的地域范围为标准可分为: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1)中央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地方国家机构:设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自治州、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国家机构。4.我国国家机构的分类(1)从行使职权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2)从行使职权的地域范围上看,可以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3)中央国家机关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4)地方国家机关体系:分省、市、县、乡四级,县级以上(包含县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注意:乡级只有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5.我国国家机构的原则及作用(1)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作用:通过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6.各级国家机构举例: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主席、中央事委员会省级: 山西省人大、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监察委员会、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市级:太原市人大、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监察委员会、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太原市人民检察院县级:杏花岭区人大、杏花岭区人民政府、杏花岭区监察委员会、杏花岭区人民法院、杏花岭区人民检察院乡镇级:××乡人大、××乡人民政府。人大的常设机构一把手(4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吕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柳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乡镇没有人大常委会,但有人大主席。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1)性质:最高军事领导机关。(2)职权:领导全国武装力量。(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4)任期: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2)产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3)任期: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每届任期五年)(4)资格条件:①政治条件: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②年龄条件:候选人必须年满45周岁。(5)国家主席的职权(1)公布法律、发布命令。(2)任免权。(3)外事权。(4)授予荣誉权。9.权力机关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总理);最高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各级行政、监察、审判、检察机关都由各级人大产生,对各级人大负责,并受各级人大的监督。上级行政、监察、检察机关分别领导下级行政、监察、检察机关,但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人大的职能: 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出议案权、质询案权。人大的职权区分(1)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改、废,则是立法权。(2)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3)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4)如果是对“一府一委两院”及其工作人民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则是监督权。(5)批准本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将要执行)属决定权。(6)审议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注意2:县、乡两级人大只有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没有立法权。不过,特别要注意自治县(自治旗)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即有立法权。10.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1)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2)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11.我国行政机关的职权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我国的审判机关是人民法院,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司法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人民检察院的基本职权: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追诉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13.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包括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监察对象是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委的职责是履行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目 录法律部分一、法律基础二、违法与犯罪三、宪法基础常识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我国的制度六、国家机构七、两会基础国情部分八、基本国情九、基本路线十、国策和战略十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十二、依法治国十三、文化建设十四、生态文明建设十五、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发展目标全球观念十八、国际视野生命安全与健康十九、七年级上册二十、七年级下册二十一、八年级上册聚焦全国两会二十二、全国人大会议与全国政协会议二十三、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法律部分三、宪法基础常识(八下一、二课)1.宪法的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修订的。2018年是1982年宪法的第五次修改,此次的宪法修正案有21条,五次共修改了52条。新修改的宪法在第三章“国家机构”中新增加了一节作为第七节“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共有4级,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修改宪法体现了全国人大的立法权,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体现了全国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2.现行宪法的构成(共四章五部分)第一部分:序言、第二部分:总纲(第一章)、第三部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章)、第四部分:国家机构(第三章)、第五部分: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章)。共计143条。增加了5条。宪法的核心内容是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宪法的制定:专门委员会(制宪委员会)宪法的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或1/5以上(包括1/5)例如:2980×1/5=596,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2/3以上(包括2/3)多数代表通过,例如:2970×2/3=1980。而《国务院组织法》的通过需要过半数(不包括一半),如2970×1/2=1485,过半数最少就是1485+1=1486.4.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包括共产党)。中学生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5.修改宪法的程序:党内程序、人大程序、人民参与的程序.先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上形成《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形成《宪法修正案(草案)》,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通过。6.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改:1988年修改:允许私营经济出现,准许土地使用权转让1993年修改: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写入宪法1999年修改: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写入宪法。2004年修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18年修改:比较重要的修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一)增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宪法。(二)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条款;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三)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到总纲条款;(四)删除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条文;(五)增加国家机构“监察委员会”相关内容并相应调整政府职权。(六)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七)调整充实总布局的内容(增加和谐、美丽、社会、生态)和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内容(分两个阶段安排,表述增加“美丽、强国” )(八)充实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增加了“改革”时期)(九)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十)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增加“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增加“和谐”)(十一)充实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增加“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宪法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8.宪法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9.宪法的保证实施:地方各级人大10.(1)宪法的核心内容是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宪法的核心价值是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3)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11.修宪的意义: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使宪法更好的体现人民的意志,使宪法与时俱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目 录法律部分一、法律基础二、违法与犯罪三、宪法基础常识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我国的制度六、国家机构七、两会基础国情部分八、基本国情九、基本路线十、国策和战略十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十二、依法治国十三、文化建设十四、生态文明建设十五、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发展目标全球观念十八、国际视野生命安全与健康十九、七年级上册二十、七年级下册二十一、八年级上册聚焦全国两会二十二、全国人大会议与全国政协会议二十三、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法律部分五、我国的制度(八下第五课)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十九大新提法)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三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大自治区分布、风俗、饮食、著名景点、世界文化遗产。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自治权: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区分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辖区(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政协的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主题:团结和民主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大与政协的区别(见两会区别)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体表现形式有: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指导支持帮助注意: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体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我国的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其中,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包括:①、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②、集体经济(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规模小)、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等。(3)国有经济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不同(公有制是基础、主体),但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相同(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进步)(4)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里的现阶段指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表述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5)我国的分配形式: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此外,还有二次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和公益事业的帮助)。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但入股分红属于资本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私营、外资)是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A.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①国家机关、国家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②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③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林地、鱼塘等)收入。④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的劳动收入。(注意:投资收入是按资本要素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劳动要素: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工资、奖金、津贴等。资本要素:非公有制企业的利润、银行存款利息、股息、分红、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股票转让所得、房租获得的收入等。管理要素: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获得收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法律部分) ——1.法律基础 .doc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法律部分) ——2.违法与犯罪 .doc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法律部分) ——3.宪法基础 .doc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法律部分)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doc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法律部分) ——5.我国的制度 .doc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法律部分) ——6.国家机构 .doc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解读(法律部分) ——7.两会基础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