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5——文言文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五官争功①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②何能居我上?”鼻曰:“饮食③非我不能辨。”眼谓鼻曰:“我近鉴④毫端⑤,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注释】①本文选自《唐语林》,②尔:你,③饮食:饮料和食物.④鉴:鉴别,识别。⑤毫端:毫毛的项端。指非常细微的事物,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填在括号里。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我上?( )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 )2.眼睛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它是怎么对鼻子说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并写在下面横线上。3.五官之中耳朵还没有发言,他会说什么?下面发言中,最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耳曰;“尔等所言甚有理,我甘居末。”B.耳曰:“若无我,主岂知尔等所言?竟居侧!”C.耳曰:“我将众言传与主人,自当论功行赏。”文言文阅读林琴南敬师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经(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jí):急忙。③束修:本指捆成一束的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4.下面对“若心固善”中的“固”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A.坚固 B.固执,顽固 C.坚决,坚持 D.本来,原来5.“师怒,谓其窃,却弗受”的意思是( )A.老师生气了,告诉他偷窃不对,但却接受了B.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C.老师非常生气,教育他不能偷窃,不接受大米D.老师非常生气,认为他这样偷偷地送来米是不对的6.你认为林琴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7.本文与《杨氏之子》都出自南朝刘义庆的《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0.根据本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太丘舍去”原因是:(2)“友人便怒”原因是:11.陈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文言文阅读鲁①人锯竿入城①鲁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③不可入。计无所出。②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⑥,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⑦中截⑧而入。”遂⑨依而截之。世之愚者,莫之及也。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亦:也。④俄:一会儿,不久。⑤老父:老人。⑥圣人:才智过人的人。⑦以锯:用锯子。⑧中截:从中间断开。⑨遂:于是,就。12.下列对“计无所出”中“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打算 B.办法 C.计划 D.笔记13.文中的“老父”给“执长竿入城者”想出的办法是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14.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俄有老父至。15.你想对文中的鲁人和老父说些什么?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_ 。”②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③或曰:“ ,何如?”④其人弗能应也。⑤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6.把文言文补充完整。17.解释加点的字。誉之曰( ) 或曰( )18.判断下面句子朗读的停顿,在不正确的一项后打“×”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19.“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20.请把第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阅读关羽刮骨疗毒羽尝①为流矢②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③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④。”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⑤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⑥,盈⑦于盘器,而羽割炙⑧引酒,言笑自若。[注释]①尝:曾经。②流矢(shǐ):乱飞的箭。矢,箭。③镞(zú):箭头。④耳:语气词。⑤适:恰好。⑥流离:淋漓。⑦盈:漫出。⑧炙(zhì):烤熟的肉。21.医生建议关羽刮骨疗毒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2.“羽尝为流矢所中”中加点字的意思,与( )一样。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C.为设果,果有杨梅。(给,替)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介词,被)23.关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24.你还对《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印象深刻呢?请你用“人物特点+事例”的方式简要写一写。文言文阅读鲤鱼跳龙门龙门山,在河东①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②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③,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④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⑤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遂化为龙矣。【注释】①河东:黄河以东。②自:从。③季春:暮春。④赴:到。⑤过:超过。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即有云雨随之( )( )(2)遂化为龙矣( )( )26.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27.“鲤鱼跳龙门”如今常用来比喻什么?28.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而登上者“不过七十二”,那些登上龙门的鱼,要经受火烧才能变成龙。从鲤鱼变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文言文阅读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③,咸莫能出其理④。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⑤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注释】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②太祖:曹操。③群下:手下群臣。④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⑤校(jiào):比较。29.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并写下来。(1)咸莫能出其理( ) (2)置象大船之上( )30.“有若成人之智”中“之”的用法和下面不同的一项是( )A.称物以载之 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C.杨氏之子31.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赞美曹冲虽然年幼却聪明过人?文言文阅读文彦博树洞取球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32.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1)群儿谋取之(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33.这件事的起因是 (用原文回答)。34.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 。35.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 ,结果 。36.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二个。文言文阅读诸葛恪得驴诸葛①字元逊②,瑾③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④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⑤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⑥以⑦驴赐恪。注释:①恪:kè ②逊:xùn ③瑾:jǐn,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④会:聚集,会合。⑤题:书写,题写。⑥乃:于是。37.联系上下文,猜猜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面长似驴 (2)乞请笔益两字38.理解句子的意思。权乃以驴赐恪。诸葛恪和杨氏之子共同的特点是 ,为了写出诸葛恪的这一特点,作者除了选用典型事例进行描写外,还写了群臣的反应“举坐欢笑”,从 (描写方法)反映了诸葛恪的特点。参考答案:1. 在,处于 对……有好处 2.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远可以观察到天边,只有我应该排名最先。” 3.B【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我上”意思是: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这里“居”的意思是:呆在,处于。“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意思是: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也就如同这世上有宾客,他们对主人有什么益处?这里“益”的意思是:对……有好处。2.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从文中可知眼睛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它对鼻子说的话是“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结合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惟有我应当排名最先。3.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A.这句话的意思是:耳朵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甘愿排在最后。”B.这句话的意思是:耳朵说:“如果没有我,主人怎么能知道你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居然还排在侧面!”C.这句话的意思是:耳朵说:“我会将你们的话传告给主人,主人自然会衡量大家的功劳大小,给予奖赏。”根据题目《五官争功》可知,耳朵的发言也应该围绕“争功劳”这个主题,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嘴巴和鼻子争上下。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惟有我应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也就如同这世上有宾客,他们对主人有什么益处?但是没有就不符合礼节和仪式。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4.D 5.B 6.心底善良,尊敬老师【解析】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若心固善: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固:本来,原来。故选D。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谓:说;却:推辞、推却;弗:不;“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意思是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故选B。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章句子“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可知林琴南知道自己的老师没有米做饭,就用袜子装满米,送给老师,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结合文章句子“赍米一石致之塾”可知他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能看出他尊重老师。【点睛】参考译文: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7.世说新语 8. 约定 才 拉 回头看 9.您与我的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辱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10. 约定的时间到了,朋友却没有来。 他到了约定地点,陈太丘却走了。 1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解析】7.本题考查了文章的出处。本文与《杨氏之子》都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8.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1)“陈太丘与友期行”意思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故“期”的意思是:约定。(2)“去后乃至”意思是: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故“乃”的意思是:才。(3)“下车引之”意思是: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故“引”的意思是:拉。(4)“元方入门,不顾”意思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故“顾”的意思是:回头看。9.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这句话中“期”的意思是:约定;“至”的意思是:到。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10.本题考查了读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太丘舍去”意思是: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联系上文,可知原因是“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即:陈太丘和朋友约好时间同行,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却没有到,所以太丘就离开了。(2)“友人便怒”意思是:友人便生气了。联系下文,可知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即:他认为太丘和自己相约好同行,可是却又丢下自己离开了。11.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元方是个聪明且能言善辩的孩子。他年仅七岁,却能有理有据的指出父亲朋友的无礼行为,让无理取闹的对方羞愧不已,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元方本人的聪慧机敏,还从元方维护父亲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对家人的爱。【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12.B 13.以锯中截而入 14.不久,有一个老人来了。 15.对鲁人:遇事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对老父:不要自作聪明,不懂装懂。【解析】12.本题考查字义。计无所出: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计:办法。故选B。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第②段,读句子“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可知,文中的“老父”给“执长竿入城者”想出的办法是“以锯中截而入”。1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俄:一会儿,不久。至:到。故“俄有老父至”可翻译为:不久,有一个老人来了。15.本题考查表达能力。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不能太死板,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凡事不能不懂装懂。“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答案不唯一,围绕短文的意思回答即可。如:对鲁人:做人不能太固执,要学会变通。对老父:做人不能太自以为是,否则会害人害己。【点睛】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界上已经没有比他们更愚蠢的了。16.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7. 夸耀 有的人 18.A(×) 19.因为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 20.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解析】16.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背诵。根据课文写出相应的语句即可。在默写时注意“陷”“矛”“盾”这几个生字的正确书写。17.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文言文字词解释,可以使用直接搬运法、语境推断法、单音节变双音节法、字形推敲法和成语印证法来理解。“誉”,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组成词语“赞誉”“毁誉参半”,其中“誉”均是夸耀、夸赞的意思,因此,在这里可以把“誉”解释成夸耀。“或曰”联系下文语境可知,是有人问出了问题。因此,“或”在这里是有的人的意思。18.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朗读停顿。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可以依照语法划分,依照文言句式划分,根据意义划分,根据语气助词划分。A.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法被刺破的盾和刺得破所有东西的矛。其中“夫”是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其后可作停顿;“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这两处的语意是相连的,中间不可断开。“不可同事而立”的意思是不能在世界上共存,“不可”后面可作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正确停顿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B.“孔”和“儿”都是人名,需单独断开。“曰”是动词,需单独断开。“此”是指示代词,需单独断开。“是”是谓语,需单独断开,“君家果”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需单独断开。因此,B项停顿正确。C.这句诗的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所以,C选项停顿正确。19.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从文中“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可知,“其人弗能应”是因为这个楚国人把自己矛的锐利和盾的坚固都夸到了极致。而事实上,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和什么都刺不穿的盾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同时存在。20.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在翻译句子时,可以先理解难解释的词语,再联系词语意思,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因此这个句子可以翻译成: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1.矢镞有毒,毒入于骨 22.D 23.关羽是一位英勇无畏、坚韧顽强的人。从文中“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可以体会到。 24.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主要讲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智,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解析】21.本题考查对短文的理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的意思: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由此可知医生建议关羽刮骨疗伤的原因是:矢镞有毒,毒入于骨。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羽尝为流矢所中”的意思: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为:被。故选D。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短文中“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的意思: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由此可知,关羽在刮骨这么痛苦的时候却能谈笑如常,从而突出了关羽是一位勇敢、坚强的人。24.本题考查课外的阅读与积累。积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其故事,答案不唯一。如:刘备(识人善用),《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大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点睛】参考译文: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25. 即刻代指鲤鱼 于是;就 了 26.每年的暮春有黄色的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 27.“鲤鱼跳龙门”如今常用来比喻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28.凡成大事者,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历练,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平时也要注意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积累。(1)即有云雨随之: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即:表示前一件事发生了,后一件事紧接着发生。之:代词,代指上文提到的登龙门的鲤鱼。(2)遂化为龙矣:就变化成龙了。遂:于是;就。矣:用在句末,表示陈述,相当于“了”。2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作答时,可以先翻译出句中的重点字词,再结合文章语境,将字词的意思组织起来。岁:年。季:一个季节的末期。自:从。赴:到。每到一年的晚春时,就有黄色的鲤鱼从大海以及各个河流争相来到龙门。27.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平时要广泛阅读,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鲤鱼跃龙门”成为一个民间传说,常用来比喻中举、升官等仕途发达之事,象征着奋勇前进、积极进取的精神。2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围绕文章的主旨,发表见解,言之有理。例如:从文章内容可知,鲤鱼要经受很多磨难和挫折才能跃过龙门成为真龙。人也是如此,经受得住一次次困难和考验,方能增长见识和本领,达到人生理想的高度。我们要学习鲤鱼跃龙门的精神,敢于挑战自己,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点睛】参考译文:龙门山在黄河的东边。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的车马不能通行。每年的暮春有黄色的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于是(鲤鱼)就变化成龙了。29. 都 安放 30.A 31.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解析】2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咸莫能出其理:他的手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咸:都。(2)置象大船之上:把象放到大船上。置:安放,放置。30.本题考查多义字。有若成人之智: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之:助词,的。A.称物以载之:称一下这些东西。之:代词,代指装载的东西。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之:助词,的。C.杨氏之子:杨家的儿子。之:助词,的。故选A。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可知,文中从侧面赞美曹冲虽然年幼却聪明过人的句子是“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即通过其他下属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而曹冲想出了办法,侧面衬托出曹冲聪明过人。【点睛】参考译文:曹冲年纪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但他的手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32.(1)A (2)B 33.球忽跃入树穴 34.穴深 35. 以盆取水,灌入穴中 球浮了出来 36.司马光砸缸救人 曹冲称象【解析】3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群儿谋取之: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想把球取出来。之:代词,指球。故选A。(2)球遂浮出:球就浮了上来。遂:于是,就。故选B。33.本题文章内容理解。通读文言文可以知道讲了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这件事的起因是球忽然跳进一棵树的洞穴里,故选“球忽跃入树穴。”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句子“群儿谋取之,穴深”可以知道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穴深。意思是:树洞很深,够不到。3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句子“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可以知道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一盆取水,灌入穴中。结果是成功了,球于是浮出来了。36.本题考查课外阅读与积累。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与积累,说说自己知道的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有,如:诸葛恪得驴、王戎不取道旁李等。【点睛】参考译文:文彦博年少的时候,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踢球。球忽然跳进一棵树的洞穴里。这群孩子商议如何将球取出来,但洞穴太深了不能拿到它。文彦博用盆取了一些水,将其灌进洞穴里面。球于是浮出来了。37. 像 增加 38.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 39. 思维敏捷 侧面【解析】3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面长似驴”的意思: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似:像。(2)“乞请笔益两字”的意思:我请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益:增加。3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乃:于是。以:把。赐:赏赐。句子的意思: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39.本题考查积累拓展。《杨氏之子》一文写杨氏子巧妙地应对孔君平的玩笑,《诸葛恪得驴》一文写了诸葛恪化解了父亲诸葛瑾的窘迫处境,他们都具有聪明、机灵的特点。短文没有直接写诸葛恪的聪明,而是写君臣“举坐欢笑”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诸葛恪的聪明,善于应对。【点睛】参考译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贴了一张长的标签在驴的脸上,写着: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我请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