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积极奉献社会设计说明此课旨在通过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关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学生体味关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学会从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三个方面分析关爱的意义;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在行动上主动关爱他人,认识关爱他人应该持有一定的态度、尺度和策略。通过对生活中点滴小事的分析,引导学生探讨服务社会的价值,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践行奉献社会的理想。学习目标1.通过对社会生活实例分析,知道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了解关爱他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增强关爱他人的认同感。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懂得关爱要尽己所能,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3.通过事例分析,了解践行服务社会的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知道中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关爱他人的意义。2.教学难点:关爱他人的做法;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要求。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实例分析法等。资源与工具1.资源。时政新闻等。2.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和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框 关爱他人一、学习情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在平凡生活中以实际行动真诚地、友善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帮助、社会的温暖,我们也将努力成为一束光,温暖他人、照亮他人。二、预习检查1.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关爱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3.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4.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75页“运用你的经验”,展示材料:周五放学后,小鸣和妈妈约好一起去看电影,约定六点钟在电影院门口见面。为了节省时间,他决定自己坐公交车去和妈妈会合。因没有听清楚公交车报站,小鸣下车后才发现下错了站,可还有十分钟就六点了……小鸣想给妈妈打个电话,却发现手机没电了,于是向旁边一位阿姨说明情况和请求,阿姨立刻拿出手机,帮小鸣拨通电话……提出问题: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果有,当时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提示:例如,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关爱他人不是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是平凡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日常生活中,他人的关爱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我们也要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设计意图】此活动围绕小鸣生活中的经历展开,讲述了小鸣在公交车站得到陌生人帮助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类似的经历,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展开对关爱这一话题的探讨,初步认识关爱传递美好情感的作用。(二)学习任务一: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1.角色扮演,知悉意义。【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表演情景剧,展示材料:一天下午,公交车即将发车时,售票员发现车后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招手,于是赶紧提醒司机等一等,司机打开车门让售票员下车去接老人。售票员赶上前搀扶着老人说:“您不用着急,车子在等您呢!”上车后,乘客纷纷给老人让座,老人感激地说:“让你们久等了,谢谢大家!”提出问题:(1)你如何评价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们的行为 (2)你从中体会到关爱具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角色表演情景剧,交流分享。提示:(1)他们的行为是关爱他人的体现。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设计意图】此活动再现了公交车在发车前等待老人的温馨一幕,旨在引导学生对情境中乘客、司机、售票员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感悟关爱他人传递的社会正能量。2.【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76—77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在每年举行的南瓜大赛上,小李都因培育的南瓜个头大、品质优而夺冠。每次得奖后,小李都会毫不吝惜地将优质南瓜种子分给邻居们种植。小李家的地与邻居家的地紧挨着,每年蜜蜂授粉时,都会在田间飞舞。小李将品质好的种子分给邻居们种植,既帮助邻居增产增收,又能够避免蜜蜂在传粉过程中将较差南瓜品种的花粉传给自己的南瓜。提出问题:小李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小李与人为善,乐于分享,使邻居和自己都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这启示我们应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收获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讲述南瓜大王把优质种子分享给邻居的故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关爱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意义,使学生认同关爱他人也是善待自己。3.知识整合,总结提升。笔记(1):关爱的含义。关爱就是关心爱护。笔记(2):关爱的意义。①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对他人)②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对社会)③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对自己)【教师活动】梳理知识,形成认识。【学生活动】整理教材相应内容,形成认识。【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通过社会生活实例感受、角色扮演、自主学习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关爱的含义,感受我们时时处处都被关爱包围着,感受关爱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初步意识和责任认知。(三)学习任务二: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1.阅读教材,感知关爱的艺术。【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77—78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某中学生看到车棚有车子倒了,便主动将自行车扶起,一女士看到后,误认为是该中学生将自己的车子碰倒了,便斥责中学生:“你怎么把我的车子弄倒了 ”中学生听到后,忙解释不是自己弄倒的,可惜女士有点不相信。此时,恰巧目睹事情经过的一个老人出来为该中学生作证,说:“确实不是他弄倒的,他好心把车扶起来。”了解事情真相后,该女士诚恳地致歉。提出问题:(1)你如何看待这位中学生的行为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交流展示:(1)这位中学生的行为是关爱他人的表现。他在看到别人的自行车倒地的时候,没有考虑太多,而是心怀善意地帮助别人扶起自行车,即使被自行车的主人误解,也没有抱怨,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2)我会像这名中学生一样,热心帮助他人,将被碰倒的自行车扶起来。如果遭到误解,我会耐心地向车主解释,并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观点: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因为关爱他人而被人误解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复杂情境中我们应该掌握怎样的关爱艺术。2.阅读判断,明理知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探究与分享”,辨析三名学生的发言,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居委会在小区开展向社会福利院孩子献爱心活动,小区居民纷纷捐款捐物。同学甲:我要把我的压岁钱和珍爱的书捐给他们。同学乙:献爱心是大人的事情,我们小孩子还是以后再说吧。同学丙:我又不认识他们,跟我有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 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办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作出判断。同学甲:我要把我的压岁钱和珍爱的书捐给他们。( )同学乙:献爱心是大人的事情,我们小孩子还是以后再说吧。( )同学丙:我又不认识他们,跟我有什么关系 ( )遇到类似情况,我会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奉献爱心。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就会充满爱的阳光。【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辨析几名中学生关于向社会福利院的孩子献爱心活动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无大小之分,贵在心意,我们在关爱他人时应尽己所能,在能力范围内对他人进行援助。3.【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材料一:在无锡市有一家卖鲍汁鸡米饭的小店,店的门口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如果您在无锡遇到困难,您可以来小店,告诉服务人员,来一份‘单人套餐’,吃完直接就走,不必客气。以后您有能力了,记得帮助一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谢谢!”只要是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都可以进来用“暗号”享用这份心意。“单人套餐”包括一份鲍汁鸡米饭和一杯热饮。材料二:一人借助树枝救助落水者,体现了见义“智”为。提出问题: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根据相关素材和所学知识,解读社会现象。【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精讲点评,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分析设问、组织答题。材料一体现了老板在关爱他人时,做到了尊重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材料二体现了施救者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4.知识整合,总结提升。笔记:如何做到关爱他人 ①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面对他人的困难,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②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③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此目学习内容。【学生活动】做笔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动中,懂得关爱要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讲究策略,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践行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过程性评价相关的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关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爱他人温暖社会、幸福自己。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梳理此框知识。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的课时练习。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框 服务社会一、学习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参加过一些如义务植树、当志愿讲解员等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给他人带去了温暖。人与人在互助中成长,在携手中前行,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迎来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了解“服务社会”的相关知识。二、预习检查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2.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3.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80页“运用你的经验”,展示图片:◇图片一:义务植树。◇图片二:当志愿讲解员。◇图片三:小交警指挥交通。◇图片四:写春联、送祝福。提出问题: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 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享交流。提示:我参加过为灾区学生捐物、到社会福利院看望老人、去海边捡拾垃圾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认识到,服务社会温暖他人、幸福自己,我们要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日常活动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参与这些活动的收获,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二)学习任务一:奉献助我成长。1.【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80—81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退休工人曹师傅是一位热心人,热衷于组织和参加公益活动。他经常组织有关环保的公益讲座,宣传环保理念,还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环保志愿者组织。在他的影响下,他身边的很多人纷纷加入宣传环保、参与环保的行列。提出问题:(1)曹师傅的行动为什么能影响周围的人 (2)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展示:(1)曹师傅的行为体现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在此过程中,他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彰显个人存在的价值。(2)他的事迹启示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社会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只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点评精讲,归纳服务社会的原因之一: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奉献和索取之间的关系,概括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曹师傅热心公益并带动周围人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服务社会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使学生关注公益活动,增强公益意识。2.【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81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小方第一次参加校团委举办的“爱心天使”义卖活动,出售自己的手工作品。布置好自己的摊位后,他突然感到有些紧张,连话都不敢说。看着同学们的手工作品陆续售出,小方受到鼓舞,开始大胆推销自己的作品。售出几件后,小方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交流越来越自然。义卖活动结束后,小方感慨地对伙伴们说:“参加这次活动,既帮助了他人,自己也得到了锻炼。”提出问题:有人说,小方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在浪费时间,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后回答:不赞同。因为小方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给他人带去幸福和感动,还能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促进自己全面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理笔记,展示课件,归纳服务社会的原因之二: 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分享小方的第一次义卖经历,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从中感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3.知识整合,总结提升。笔记:为什么要服务社会 ①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②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教师活动】梳理知识,形成认识。【学生活动】整理教材相应内容,形成认识。【设计意图】此环节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原因和意义,明确奉献助我们成长,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三)学习任务二:奉献社会我践行。1.【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共青团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青春的朝气锐气。”——2023年6月26日,习近平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提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教师活动】展示资料,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4页“阅读感悟”和“相关链接”,让他们理解团旗、团歌代表的精神,帮助他们从了解到理解、从认识到行动,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分享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帮助学生认识,青年要学会担当责任,从而更好地服务和奉献社会。2.【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82页“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几名同学利用节假日到街头清除小广告,为美化城市出一份力。◇班级发起“走进敬老院,关爱老年人”活动,组织同学们到敬老院教老人使用电脑。◇两名同学看到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上地铁,连忙上前搀扶。提出问题:(1)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 (2)在参加类似的活动时,你遇到过哪些困难 你是如何克服的 (3)在参加类似的活动时,应该注意什么 (4)参加类似活动,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作答。提示:(1)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向灾区捐款、捐物;打扫社区卫生,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做志愿者;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等等。(2)困难:缺少时间,耗费精力,没有物质支持,不被他人理解等。遇到困难时,我会向父母或者老师寻求帮助,以获得支持。(3)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时间、精力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4)参加类似活动,有利于为他人提供帮助,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同时有利于自己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拓展思路,从对个人、他人和社会等角度作答。课件展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1)对个人: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锻炼能力,陶冶情操,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亲社会行为,提升自我能力,实现人生价值。(2)对他人:有利于温暖他人,给予他人力量。(3)对社会: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活动】整理笔记。【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介绍学校团委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参加过的类似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公益活动离我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和信心。3.【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被誉为“火药雕刻师”的航天人徐立平专注雕刻火药30余年,仅凭手感就能将药面整形误差从0.5毫米提高到0.2毫米;从事数控加工20年的秦世俊对飞机零部件0.01毫米的较量,誓让“中国制造”更有话语权。提出问题:徐立平和秦世俊的行为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表现吗 这给中学生怎样的启示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他们的行为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表现。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介绍徐立平、秦世俊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4.知识整合,总结提升。笔记: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 ①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②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效果。③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教师活动】梳理知识,形成认识。【学生活动】整理教材相应内容,形成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与自身思考中,了解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践行,同时在教材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工作。四、过程性评价相关的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知道了如何更好地服务和奉献社会;树立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梳理此框知识。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的课时练习。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