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学赏析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学赏析 素材

资源简介

2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前两句设置悬念,写诗人虽然居住在闹市,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引发人们思考。后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揭开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谜底。
情感:“心远”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教材原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静穆、淡远的画面。以景物衬托诗人悠闲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质。“悠然”写出了诗人远离俗世后的怡然自得、闲适恬淡。
炼字:“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的随意和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
教材原文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前句承上启下,承上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后句飞鸟返林。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写出了傍晚云气美好、飞鸟入林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教材原文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真意”既指自然之趣,又指诗人领悟到的生命真谛。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情感: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作品主旨
这首诗融情入景,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春望 唐·杜甫
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当年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 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 今属宁夏) 投奔唐肃宗,途中被俘,遂困居长安。此诗作于次年三月,时值暮春,他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残破不堪,虽然山河依旧,然而眼前乱草丛生。诗人记忆中昔日的长安是何等繁华,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情感:“国破”“城春”两个意象形成反差,通过写景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教材原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将对时局危殆的悲痛融于“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与思念家人的感情。
教材原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修辞:运用夸张,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战事使消息隔绝,诗人久盼家人音信不至时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材原文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眼前之景颓败,内心无比焦虑,诗人不觉搔首徘徊,白发更为稀疏,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炼字:“搔”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悲己之情。
作品主旨
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都残破,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处逆境、思家情切之际,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文学常识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雁门太守行》是一首古体诗。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句写景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教材原文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敌军人多势众,步步紧逼。守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只简略写了战场上的景象,渲染出了黯然凝重的氛围。
写作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侧面描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教材原文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场面描写,“半卷红旗”写出乘夜奔袭之状,再加上“鼓寒”的声音细节,使悲壮气氛更浓。
写作手法:用典,“易水”是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地,引用这一典故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
教材原文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运用“黄金台”的典故,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了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决心。
作品主旨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将士们在边防要塞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高度赞扬了将士们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赤壁 唐·杜牧
写作背景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这首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 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作手法: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从而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叹,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教材原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理解赏析
典故:化用“铜雀台”典故,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
写作手法: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乔、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的命运来表现设想中东吴战败的结局。
作品主旨
本诗咏史怀古,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抑郁。
渔家傲 宋·李清照
文学常识
渔家傲,词牌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理解赏析
炼字:“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转”“舞”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教材原文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词人的去向。“梦魂”是全词的关键。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形象。
教材原文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在天帝面前倾诉
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之情。
炼字:“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样子,表现了日暮途远,茫然不知
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情感:词人在现实中难遇知音,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才能尽情地抒
发胸中的愤懑。
教材原文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理解赏析
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个典故表现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三山”指神话中的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作品主旨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含着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83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作于东汉末年。
品 诗词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参考译文
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间生长出繁盛的花朵。
教材原文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参考译文
我攀引枝条,折下了一枝花,想要把它赠给日夜思念的人。
教材原文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参考译文
花香充满了衣服的襟袖,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达思念的人手中。
教材原文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参考译文
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作品主旨
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龟虽寿 东汉末·曹操
写作背景
本诗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当时曹操刚刚平定乌桓叛乱、击败袁氏势力,虽然曹操此时已届暮年,但是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品 诗词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参考译文
神龟虽然能长寿,但也有死去的时候;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教材原文
老骥伏枥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参考译文
年老的骏马虽然伏在马槽旁,但它的志向仍是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教材原文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参考译文
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可以长寿。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作品主旨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
赠从弟( 其二) 东汉末·刘桢
品 诗词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亭亭①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参考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迎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教材原文
风声一何②盛,松枝一何劲jìng!
参考译文
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又是多么刚劲!
教材原文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参考译文
任严冬中冰霜凛冽,松树终年都端端正正。
教材原文
岂不罹lí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参考译文
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严寒吗?不,是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
作品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表现了诗人坚贞的品格和对堂弟的劝勉之意。
梁甫行 三国魏·曹植
写作背景
曹植来到贫困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品 诗词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参考译文
四面八方气候不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同。
教材原文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参考译文
海边的贫民生活多么艰难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儿女像野兽一样,在这山林险阻之地生活。
教材原文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参考译文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狸、野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
作品主旨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描写了边海人民的困苦生活,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心与深切同情。
浣溪沙 北宋·晏殊
品 诗词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参考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和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教材原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pái徊huái。
参考译文
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花儿终将凋落,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认识。我独自在存留着幽香的小路上徘徊。
作品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采桑子 北宋·欧阳修
品 诗词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wēi迤yí。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参考译文
驾着小舟划着短桨欣赏西湖的好风光,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幽香,春风中隐隐传来的笙歌,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教材原文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yī,惊起沙禽掠岸飞。
参考译文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小的涟漪在船边荡漾,那被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
作品主旨
全词立足舟中刻画湖上风光,镜头随着小船移动而不断转换。通过描写多姿多彩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表现了其追求自由自在、悠然恬淡生活的态度。
相见欢 宋·朱敦儒
品 诗词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参考译文
在金陵城西门城楼上,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长江在这万里夕阳下流去。

教材原文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qìng悲风吹泪过扬州。
参考译文
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恳请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作品主旨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品 诗词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参考译文
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中游玩至太阳落山,喝醉了以致忘记了回家的路的往事。
教材原文
兴xìng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参考译文
游兴满足了,天黑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滩边的一群水鸟。
作品主旨
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描绘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词人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71 唐诗五首
野 望 唐·王绩
文学常识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王绩在唐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此诗便作于诗人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描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东皋”点明地点,“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望”字点题,领起下文写景。
情感:“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教材原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为静态远景,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季山野晚景图,侧重正面宏观描写秋天山野的静谧。
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景象,衬托了诗人的孤独、落寞。
教材原文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颈联为动态近景,描写牧人、猎人傍晚时分归家的温馨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画面描绘:放牧的人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教材原文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⑤。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尾联抒情,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用典:诗人借用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孤独忧郁的心情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忧郁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唐·崔颢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扣题,借用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并为黄鹤楼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诗人慕名前来游览,可仙人已驾鹤而去,鹤去楼空,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的抒发做铺垫。
情感:用“仙人乘鹤”的传说,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教材原文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紧承首联,抚今追昔,引出作者对岁月易逝的感慨,为写乡愁做铺垫。“不复返”一语双关,既写黄鹤,又写岁月。“白云”变幻难测,寄托着作者对世事难料的嗟叹。
炼字:“空”字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的邈远,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教材原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颈联实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
写作手法:对仗工整,上下句各使用一个叠词,写出了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之景,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教材原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尾联抒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炼字:“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又和开篇照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作品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理解探究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与画面描绘)
答: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汉阳原野上的树木历历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慰问将士,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字透露出诗人孤单落寞的心情。“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教材原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怨愤与抑郁。
教材原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采用白描手法,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炼字:“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说明这是一缕烽烟;“直”字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孤悬,“圆”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圆”字与“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教材原文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统帅,侦察兵告诉使臣:统帅此刻在前线。
写作手法:运用典故“燕然勒功”,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也符合诗人出使劳军的目的。
作品主旨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面对大漠雄浑的景色时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写作背景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他二十几岁时离开家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本诗便是李白在出蜀漫游行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之后渡荆门向楚地进发。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国游。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叙事点题,交代出游的地点和事由。
教材原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化静为动,以移动视角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景物的变化。写出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象,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营造了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炼字:“随”字化静为动,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使景物富于动态美。“入”字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教材原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以静观的视角,描摹了两幅图画般的美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一幅是天边云霞图。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从天上飞来的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将天上云霞比作海市蜃楼,写出了云霞的变幻无穷。这两句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教材原文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理解赏析
修辞、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送”字点题,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恋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作品主旨
诗人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诗人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
品 诗词对照理解
教材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出西湖的方 位,第二句以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湖水初涨、水天相接的画面,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教材原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炼字:“几处”“谁家”说明莺燕数量不多。“早”“新”突出初春。“争”“啄”二字,描绘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
教材原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俯视所见的花草,描绘出一幅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清新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炼字:因为是早春,见到的花尚未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所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春草还没长得丰茂,仅能没过马蹄,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渐欲”和“才能”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彩。
教材原文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作品主旨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钱塘湖早春图,即春水初涨、莺争暖树、新燕衔泥、春花初绽、草没马蹄、绿杨遮堤六幅画面,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钱塘湖早春盛景的喜爱之情。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