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一部分:阅读一、单元主题: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歌颂为国奉献的英雄人物,以及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二、单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散文、乐府诗等文体的特点,学习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2.积累古代诗歌的意象,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2.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学习做批注,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2.学习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3.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三、各篇课文核心知识笔记5. 黄河颂(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诗人光未然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5段):以“朗诵词”的形式,开篇点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引出对黄河的赞颂。原文解析: 朗诵词以“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总领全诗,点明了黄河的象征意义,并引出下文对黄河的赞颂。(2)第二部分(第6-20段):以“歌词”的形式,从形象、历史、精神等方面,具体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赞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屏障。原文解析: 歌词部分通过“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引出对黄河的具体描写,运用“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等词语,以及“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空间描写,展现了黄河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诗人还从历史和精神层面赞美黄河,用“摇篮”比喻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用“屏障”比喻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用“巨人”比喻黄河的伟岸和力量,突出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第三部分(第21-25段):表达中华民族将发扬黄河精神,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取得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原文解析: 作者在结尾部分用“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将要学习你的榜样”等语句,表达了中华民族将发扬黄河精神,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取得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2.主题思想:歌颂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3.写作手法:(1)象征: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2)比喻:把黄河比作“巨人”“摇篮”“屏障”,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黄河的特点和作用。(3)排比: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必胜的信念。4.语言特色:语言简洁凝练,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6. 老山界(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作者陆定一随红军长征时,翻越老山界的亲身经历。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时的艰难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14段):写红军准备翻越老山界,并描写老山界山势的险峻。原文解析: 文章开头交代了红军要翻越老山界,以及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名称。通过描写行军队伍的缓慢和拥挤,以及“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渲染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疲惫,同时也引出了作者与瑶民的相遇。作者与瑶民的对话,一方面展现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百姓的苦难生活,为红军长征的正义性做了铺垫。(2)第二部分(第15-33段):写红军夜行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重点描写红军战士的勇敢和乐观精神。原文解析: 这部分详细描写了红军夜间翻越老山界的过程,通过描写火把与星光相连的壮观景象、战士们在陡峭山路上的互相鼓励、以及“我们顶着天啦”的豪迈之语,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和乐观精神。作者还通过描写雷公岩的险峻、在山路上露宿的寒冷,以及“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的听觉描写,突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3)第三部分(第34-41段):写红军翻过老山界后的感受,并抒发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原文解析: 作者在结尾部分写翻越老山界后的感受,感慨“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以此暗示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并赞扬红军战士“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以及“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高度赞扬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主题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3.写作手法:(1)细节描写:通过对红军战士言行举止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们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风貌。(2)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老山界夜间行军的环境,烘托出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4.语言特色:语言朴实自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7.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作者魏巍通过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热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爱国爱民、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并深情地称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点题,引出对“最可爱的人”的赞颂。原文解析: 文章开头点明“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引出下文对志愿军战士的歌颂。(2)第二部分(第3-10段):记叙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原文解析: 作者以志愿军某部阻击敌人的战斗为例,详细描写了这场战斗的惨烈,战士们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即使弹尽粮绝也绝不后退,最后“抱住敌人”“烧在一起”,壮烈牺牲。通过对战斗过程的描写,以及对战士遗体“各种各样的姿势”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3)第三部分(第11-20段):记叙马玉祥舍身救朝鲜儿童的故事,表现志愿军战士爱国爱民、国际主义精神。原文解析: 作者记叙了志愿军战士马玉祥舍身救朝鲜儿童的故事,通过两次冲入火海的细节描写,以及“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的内心独白,表现了马玉祥对朝鲜人民的爱,以及“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的国际主义精神。(4)第四部分(第21-26段):记叙一位战士吃炒面就雪的事,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原文解析: 作者以一位战士吃炒面就雪的日常生活片段,通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和为祖国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坚定信念。(5)第五部分(第27-28段):总结全文,再次歌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原文解析: 作者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歌颂志愿军战士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并呼吁读者“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限热爱和敬佩之情。2.主题思想:热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爱国爱民、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无限热爱和敬佩之情。3.写作手法:(1)举例论证:通过记叙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儿童、战士吃炒面就雪等典型事例,具体生动地表现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和优秀品质。(2)对比: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狠与对朝鲜人民的爱进行对比,突显志愿军战士的爱国爱民、国际主义精神。(3)抒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4.语言特色: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8. 土地的誓言(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作者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抒发对沦陷的故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以及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5段):以“声音”为线索,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原文解析: 作者以“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开头,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具象化为“声音”,并以“热血”“热情”“沟通”等词语强调这种情感的强烈和持久。作者反复描写故乡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以及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2)第二部分(第6-14段):以饱满的笔触,描绘故乡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原文解析: 作者以“土地是我的母亲”的比喻,表达自己对故乡深沉的爱。作者用“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埋葬过我的欢笑” “捉过蚱蜢”等语句回忆自己童年时与故乡土地的亲密接触,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作者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等一系列富有东北特色的景物,展现了故乡的美丽富饶,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3)第三部分(第15段):表明作者为故乡而战斗到底的决心。原文解析: 作者在结尾部分用“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以及“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坚定决心,表达了自己为收复故乡而战斗到底的信念,升华了文章主题。2.主题思想:抒发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以及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3.写作手法:(1)象征:以“土地”象征祖国、故乡,表达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2)排比: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3)比喻:运用比喻修辞,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4.语言特色:语言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9. 木兰诗(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北朝民歌,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木兰勇敢善良、忠孝两全的优秀品质。(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8段):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和准备过程。原文解析: 文章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头,描写木兰在家织布的场景,并通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细节描写和“问女何所思”的对话,引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作者运用铺陈的修辞手法,详细描写了木兰购买战马和装备的过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以及告别父母奔赴战场的场景,突出了木兰从军前的坚定决心。(2)第二部分(第9-12段):写木兰从军十年,征战沙场,建立功勋。原文解析: 作者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诗概括了木兰十年征战的经历,并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诗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突出了木兰的英勇善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3)第三部分(第13-18段):写木兰还乡,家人团聚,恢复女儿装。原文解析: 作者用铺陈的修辞手法,详细描写了木兰还乡后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场景,父母、姐姐、弟弟的反应各不相同,生动地表现了家人的欣喜之情。作者还描写了木兰脱下战袍,换上女装的情景,突出了木兰回归女儿身份后的轻松和喜悦。(4)第四部分(第19-20段):以兔子的比喻作结,点明木兰女扮男装,无人识破。原文解析: 作者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比喻作结,幽默风趣地赞美了木兰的机智勇敢,以及她女扮男装、无人识破的传奇色彩。2.主题思想:歌颂了木兰勇敢善良、忠孝两全的优秀品质,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3.写作手法:(1)对比:将木兰从军前的女儿情怀与从军后的英雄气概进行对比,突显木兰性格特点。(2)铺陈:运用铺陈手法,详细描写木兰从军前的准备过程和还乡后的生活场景,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4.语言特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富有民歌特色。第二部分:写作——学习抒情(一)写作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抒情的内涵和作用,掌握常见的抒情方法,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抒情技巧,表达真情实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二)核心知识点1. 理解抒情抒情是表达作者主观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旨在表达作者内心对人和事物的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恰当的抒情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抒情的对象: 可以是对祖国、家乡、亲人、朋友的爱,也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丑恶现象的批判,对人生的感悟等等。2. 常见的抒情方法抒情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 作者不借助其他事物,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语言直白,情感强烈。常用的词语:热爱、赞美、感动、敬佩、悲伤、愤怒、遗憾、无奈等等。例如:“我爱我的祖国!”“这景色真是太美了,令人陶醉!”“他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2)间接抒情: 作者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感寄托在对景物、事件、人物的描写之中,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常用的方法: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写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托物言志: 借写物来寄托作者的志向和情怀。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描写莲花的清白高洁,表达了作者对君子品格的赞美。融情于事: 将情感融入对事件的叙述之中。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作者回忆了藤野先生为自己修改讲义的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寓情于理: 将情感融入对道理的阐述之中。例如: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中,作者阐述了责任与苦乐的关系,在说理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3.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增强抒情效果。(1)比喻: 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或情景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景情,使人易于理解,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我的心像刀割一样疼。”“她的歌声像百灵鸟一样清脆悦耳。”(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有趣。例如:“风儿在轻轻地歌唱。”“小草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着世界。”(3)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例如:“我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我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我要学习他的一切优秀品质!”“这美丽的景色,这动听的歌声,这热情的人们,这一切都让我深深地陶醉!”(4)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以增强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例如:“他的歌声响彻云霄,令人震撼。”“这块石头重达千斤,我根本搬不动。”(5)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吗?”“难道我们能够忘记英雄的牺牲吗?”4. 注意抒情的自然和真挚抒情要自然得体,避免无病呻吟,也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做到情景交融,水到渠成。抒情要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对人和事物的真实感受,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避免虚假和做作。(三)写作步骤1.确定写作主题: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比如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对亲人的爱、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等等。2.选择合适的抒情方法: 根据写作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抒情方法,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3.搜集素材: 搜集与情感表达相关的素材,可以是景物描写、事件叙述、人物描写,也可以是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等。4.构思结构: 根据选择的抒情方法和素材,确定文章的结构,可以选择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以情感变化为序等方式来组织材料。5.写作初稿: 根据构思好的结构,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文章之中,使文章更具感染力。6.修改润色: 写作完成后要认真修改润色,检查是否有错别字、病句、语义不通顺等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增删改,使文章更加完整、流畅、生动。(四)注意事项1.避免无病呻吟: 抒情要基于真实的情感体验,避免无病呻吟,也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做到情景交融,水到渠成。2.真情实感: 要写出自己对人和事物的真实感受,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避免虚假和做作。3.语言优美: 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4.结构完整: 文章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逻辑严谨。5.反复修改: 写作完成后要认真修改润色,使文章更加完美。(五)片段评析片段: 《故乡的炊烟》夕阳西下,天边燃烧着一片火红的晚霞。我站在村口,望着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一股温暖的感觉涌上心头。那是故乡的炊烟,是家的味道。记忆中,每次放学回家,远远地就能看到那缕缕炊烟,像是在迎接我回家。推开院门,一股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奶奶慈祥的笑容,妈妈忙碌的身影,爸爸爽朗的笑声,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如今,我离开了故乡,来到城市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故乡的炊烟,想起那些温暖的画面,心中充满了思念。故乡的炊烟,不仅仅是家的象征,更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评析:该片段以“故乡的炊烟”为写作对象,通过描写炊烟的景象,以及作者对炊烟的联想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之情。作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对炊烟的描写之中,使抒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作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六)总结“学习抒情”是写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文章感染力的关键。要写好抒情,需要理解抒情的内涵和作用,掌握常见的抒情方法,并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真挚、生动。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一)活动主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天下国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受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二)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了解古今爱国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3)积累爱国主题的诗词名句,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2.能力目标:(1)提高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2)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演讲、朗诵、讨论等。(3)提高团队合作和组织策划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2)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三)活动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三个主题活动,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主题活动进行准备,然后在全班交流展示。(一) 激发心志:爱国人物故事会(1)活动目的: 通过讲述爱国人物故事,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2)活动步骤:搜集资料: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集古今中外爱国人物的故事,可以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进行搜集。整理资料: 对搜集到的故事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典型生动、感人至深的故事,并对故事进行适当的加工,使之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讲述故事: 小组成员轮流讲述爱国人物的故事,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评选优秀: 全班同学参与评选,选出最感人、最精彩的故事,并对讲述者进行评价。(3)注意事项:故事的讲述要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要突出人物的爱国情怀和优秀品质。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表达的流畅。2. 陶冶心灵:爱国诗词朗诵会(1)活动目的: 通过朗诵爱国诗词,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2)活动步骤:搜集资料: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集古今中外爱国主题的诗词,可以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进行搜集。整理资料: 对搜集到的诗词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经典名篇,并对诗词进行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朗诵诗词: 小组成员轮流朗诵爱国诗词,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评选优秀: 全班同学参与评选,选出朗诵最优秀、最感人的诗词,并对朗诵者进行评价。(3)注意事项:诗词的朗诵要准确流畅,富有感情。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以及情感的表达。可以配上音乐或背景图片,增强朗诵的艺术效果。3. 启发心智:爱国名言展示会(1)活动目的: 通过展示爱国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爱国的意义,学习爱国人物的思想精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2)活动步骤:搜集资料: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集古今中外爱国主题的名言警句,可以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进行搜集。整理资料: 对搜集到的名言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精炼深刻、富有启迪意义的名言,并对名言进行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名言的含义。展示名言: 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展示名言,比如制作海报、手抄报、PPT等,并对名言进行讲解和分析。交流讨论: 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名言的理解和感受,并谈谈如何将名言中的爱国精神付诸实践。(3)注意事项:名言的展示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学生参与。要突出名言的思想性和启迪性。要引导学生将名言中的爱国精神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四)活动延伸1.制作手抄报: 在完成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每个小组可以制作一份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手抄报,将活动中的成果和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和展示。2.撰写演讲稿: 每个小组可以推选代表,围绕“天下国家”的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并在班会上进行演讲,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3.开展主题班会: 以“天下国家”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邀请老师或家长参与,共同探讨爱国的意义,分享爱国故事和感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五)参考资料1.古籍: 《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等。2.诗词: 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作品。3.人物传记: 岳飞、文天祥、林则徐、邓稼先等爱国人物的传记。4.网络资源: 中国文明网、中华诗词网、爱国主义教育网等。第四部分:字音字形5.黄河颂高山之巅(diān) 气(魄) 狂(澜) 屏(障)6.老山界峭(qiào)壁 咀嚼(jǔ jué) 呜咽(yè) 苛(kē)捐杂税 酣(hān)然入梦 不可捉(zhuō)摸(攀)谈 骨(碌) (督)促 (灌)输 苛(捐)杂税 不可捉(摸)7.*土地的誓言碾(niǎn) 挚(zhì)痛 嗥(háo)鸣 山涧(jiàn) 高粱(gāo liang) 亘(gèn)古 默契(qì)田垄(lǒng) 镐头(gǎo tou) 丰饶(ráo) 污秽(huì) 耻(chǐ)辱 高(粱) 斑(斓) (谰)语默(契) 田(垄) 丰(饶)8.木兰诗可汗(hán) 鞍鞯(ān jiān) 燕(yān)山 辔(pèi)头 戎(róng)机 胡骑(jì) 金柝(tuò) 朔(shuò)气 红妆(zhuāng) 机杼(zhù) 云鬓(bìn) 军(帖) (傍)地 雄(雌)第五部分:成语5.《黄河颂》浩浩荡荡:形容辽阔或浩大。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6.《老山界》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酣然入梦:畅快的入睡。不可捉摸:无法揣测和估量。指让人猜测不透,无法把握。7.《土地的誓言》怪诞不经: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第六部分:文学常识1.《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本文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2.《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本文即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3.《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是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我的老师》等。本文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4.《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5.《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第七部分:重点文言词汇8.《木兰诗》当户织:当,对着;户,门。唯闻女叹息:只何所思忆 :思,想;忆,思念。愿为市鞍马:为,介词,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早晨万里赴戎机:战事关山度若飞:越过赏赐百千强:有余愿驰千里足:赶马快跑。出郭相扶将:郭,外城(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扶将,扶持。著我旧时裳:穿雄兔脚扑朔: 动弹雌兔眼迷离:眯着眼双兔傍地走:靠近、临近对镜帖花黄:同“贴”第八部分:重点翻译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译: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译: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译: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雌雄靓图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