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共体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一、选择题(共20题,满分40分。)(2024八下·婺城期中)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子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右下图是我国三大国家级育种基地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小题。1.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2.与甘肃、四川育种基地相比,海南最突出的优势是( )A.光照充足,温差较大 B.河网密布,水源充足C.地形平坦,黑土广布 D.纬度较低,热量充足【答案】1.A2.D【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点评】中国自然地理分区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区。1.A、由图表信息可知,四川育种基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南方地区,A 错误;B、同理可知,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南方而非北方,B错误;C、同理可知,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南方而非西北,C错误;D、同理可知,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南方而非青藏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A。2.A、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维度比四川、甘肃低,气温高,降雨多,温差小,A;B、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南是海岛,河流短促,河网密度相对小,B错误;C、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南是海岛,相对于四川、甘肃地形狭小,C错误;D、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维度比四川、甘肃低,气温高,降雨多,热量足,D正确。故答案为:D.3.(2024八下·婺城期中)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我国( )A.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B.国家性质的规定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规定 D.公民当家作主地位的规定【答案】B【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规定,故AC不符合题意;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宪法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4.(2024八下·婺城期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时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这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尊重和保障人权【答案】C【知识点】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解析】【分析】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这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故C正确。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故AB不符合题意;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5.(2024八下·婺城期中)2023年,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特别设立“宪法卫士”专栏,对在线完成宪法学习任务并达标的同学,授予“宪法卫士”标识。这引导青少年( )A.增强宪法意识 B.追究违宪行为C.保障宪法实施 D.监督宪法修改【答案】A【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特别设立“宪法卫士”专栏,对在线完成宪法学习任务并达标的同学,授予“宪法卫士”标识。这引导青少年增强宪法意识,故A正确。追究违宪行为、保障宪法实施、监督宪法修改的主体不是青少年,故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增强宪法意识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6.(2024八下·婺城期中)2024年3月15日,一年一度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播出。晚会曝光了灭不了火的灭火器、用劣质槽头肉制作的梅菜扣肉、“喝了能回春”的听花酒、频频出现异响的宝马车……这引起了八年级学生小熙的关注,他认为应该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规定写进最有权威的宪法。对于这一建议,你的观点是( )A.不赞成,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B.不赞成,宪法作为其他法律的总和,已经包含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C.赞成,宪法作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应该有相关的规定D.赞成,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可以严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答案】A【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规定作为一个国家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不应该写进宪法,因为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最根本的问题,不应该规定生活中具体问题。这也是宪法作为根本法与一般法律的不同。一般法律规定具体性的问题,所以不赞成,因为宪法作为根本法,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故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宪法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7.(2024八下·婺城期中)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对计划期内国民经济主要活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下列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正确的有( )①到2020年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②到建国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④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结合所学可知, 1987年中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20世纪八十年代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故①表述不正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②表述不正确;中共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规划,从2020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故③描述正确;中共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规划,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故④描述正确。综上可知,③④符合题题意,故选D项。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8.(2024八下·婺城期中)邮票的方寸空间能体现一段历史。下图邮票体现了中国( )①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②援助朝鲜,保家卫国③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④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中国人民志愿军了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结合所学可知:该邮票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不是反法西斯战争,故①不符合题意;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②符合题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抗美援朝是打败美帝国主义,③故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④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邮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9.(2024八下·婺城期中)下列最能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特征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C.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世界瞩目【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特征”,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1956年至1966年,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但由于“左”的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由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的特征,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有成功也有失误,故“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解读不全面,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民主政治建设,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认识片面,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世界瞩目,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10.(2024八下·婺城期中)下列年代尺中能体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伟大成就的是( )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包兰铁路建成通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年至1966年,据此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①不符合题意;1965年,中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②符合题意;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故③不符合题意;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加强了内地与西北的联系,故④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相关史实。11.(2024八下·婺城期中)“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支柱性产业,2023全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有望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新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于( )A.解放战争初期 B.“一五”计划期间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新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投产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宣告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故选B项。解放战争时期是旧中国时期,我国还没有汽车制造业,排除A项。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于一五计划时期,而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汽车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起步阶段,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汽车工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12.(2024八下·婺城期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与之相符的史实是( )A.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C.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科技文艺工作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故选A项。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科技文艺发展方针,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民主政治建设成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技文艺发展方针,没有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双百方针的相关史实。13.(2024八下·婺城期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B.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C.完成“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历史结论”,结合所学分析:A:“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是历史事实叙述,属于“历史现象”,排除A项。B:“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历史事实叙述,属于“历史现象”,排除B项。C:“完成‘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对“一五计划”认识与判断,属于“历史结论”,故选C项。D:“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历史事实叙述,属于“历史现象”,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结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14.(2024八下·婺城期中)下面对两幅图片表述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B.中国已经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C.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D.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结合所学可知:A:港澳成功实现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故选A项。B:港澳回归,表明祖国统一取得重大成果,但尚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排除B项。C: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C项。D: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港澳回归与一国两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15.(2024八下·婺城期中)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下列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中国实现统一B.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中国根本政治制度D.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实现了“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结合所学分析:A: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但未实现全国统一,因果关系不正确,排除A项。B: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果关系不正确,排除B项。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果关系正确,故选C项。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与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无关,因果关系不正确,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16.(2024八下·婺城期中)电影《长津湖》所取材的史实是抗美援朝战争,下列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①“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②中国出兵作战是为了援助朝鲜,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③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开赴朝鲜战场作战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抗美援朝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①表述正确;中国出兵作战是为了援助朝鲜,保家卫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②表述正确;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开赴朝鲜战场作战,故③表述不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④表述正确。综上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17.(2024八下·婺城期中)口号、标语是浓缩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蘑菇云腾天地间,核爆惊变破空山”②“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关键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①“蘑菇云腾天地间,核爆惊变破空山”,是指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体现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反映的是1997年、1999年,港澳回归; 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综上可知,这些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18.(2024八下·婺城期中)以下材料摘自某重要历史文献,该文献(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C.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完全统一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条文出自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据此分析:A: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A项。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作了组织准备,故选B项。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完全统一,排除C项。D:1954年,《中结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9.(2024八下·婺城期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文化成就是( )A.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岩》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C.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D.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文化成就”,结合所学可知:A: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岩》是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成就,排除A项。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成就,排除B项。C: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艺术成就,排除C项。D: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作品,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文化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20.(2024八下·婺城期中)“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以上材料摘自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体现出( )①两岸实现了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④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可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故④符合题意;据材料“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可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故③符合题意;据材料“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可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故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②③④可以从法律中体现出来,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与材料时间2005年不符合,故①不能从法律中体现出来,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二、非选择题21.(2024八下·婺城期中)汉藏一家亲,共筑团结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右图)。材料二: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公主入藏,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谷物、纺织、冶金、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材料三:改革开放后,青藏地区以一块藏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传统藏毯为纯手工制作,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但因其制作工艺复杂,导致产量少、价格高。近年来,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将藏毯制作列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推出机织藏毯,使藏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实。(1)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选择的是冬季还是夏季?简述你的理由。(可结合不同季节河流的水文特征差异)(2)谷物在吐蕃种植,使谷物生长地域大为扩展。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一当地特色谷物名称,并分析谷物在吐蕃种植的有利条件。(3)有人提议因传统藏毯价格较高,今后应大规模发展机织藏毯。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出两条理由。【答案】(1)冬季。冬季,黄河等几条湍急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水位低,水流平缓;有结冰现象利于送亲队伍渡河;冬季,冻土未化利于送亲队伍行进。(2)青稞。吐蕃的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邻近河流,灌溉水源较充足;文成公主从中原地区带去一定的农业技术人才;吐蕃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提高了产量;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首领松赞干布(政策)大力支持等。(3)赞同。消费市场广阔;市场竞争力强;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或:不赞同。不利于传统藏毯工艺的传承;挤占传统藏毯的市场等。【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冬季徒步入藏,黄河等几条湍急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水位低,水流平缓;有结冰现象利于送亲队伍渡河;且冬季,冻土未化,也利于送亲队伍行进。(2)由所学知识可知,青藏地区主要种植青稞。吐蕃盆地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青稞生长;且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温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质及糖分的积累;同时冰川融水丰富,灌溉水源较充足,为青稞生长提供充足水资源。(3)该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可赞同,可反对。赞同:可从消费市场;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作答。不赞同:可以从不利于传统藏毯工艺的传承;挤占传统藏毯的市场等方面分析。【点评】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22.(2024八下·婺城期中)《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材料二:(1)联系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分析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2)请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1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中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时代》杂志片面的关注,我国建国之初出现了如“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和挫折,使国民经济状况迅速恶化,整个国家陷入严重的动乱之中。忽略中国人民取得成就。(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功全面脱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等。(3)示例1: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①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共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尊重农民的伟大创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综上所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爱戴,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示例2:立足国情,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联系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分析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围绕材料内容分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我国建国之初出现了如“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和挫折,使国民经济状况迅速恶化,整个国家陷入严重的动乱之中。忽略中国人民取得成就。(2)此题要求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1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此题为原因类问题,联系改革开放的意义,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联系史实,说明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功全面脱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等。(3)此题为开放型问题,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中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并加以论述。可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立足国情,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等教材论述,要注意语言规范准确,言之成理即可。【点评】此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改革开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总结改革开放之前的曲折说明。(2)围绕设问分析,联系改革开放的意义说明。(3)言之成理即可。23.(2024八下·婺城期中)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材料二:1976年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欧阳淞《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材料三:(1)1949年我国完成了什么历史任务?如何理解该历史任务的实现“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2)面对材料二所述的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我国领导人作出了怎样的正确抉择?(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年的中国开始“走进万象更新的春”。(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探索中国特色建设道路有何启示。【答案】(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2)1992年,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了新的征程(3)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历史任务: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完成了人民解放事业。理解:据材料一“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2 )抉择: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了新的征程。(3)据材料三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探索中国特色建设道路”展开分析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如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知识。(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对外开放格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24.(2024八下·婺城期中)风雨历百年,问道铸丹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主题: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史实: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通过土地革命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战争时期,又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通过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结论: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1)⑤⑥⑦哪一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请填写史实及历史意义。(2)把1978至今这段历史若分为两个阶段,你会以哪一年为界?划分依据是什么?(3)请根据上述示例,以“理论创新”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的奋斗历程。(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仿照示例,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依据合理皆可。如:2012年为界,依据是从2012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主题: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党的理论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史实: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革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建立后,又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此后,又先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党的理论创新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是贯穿党的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变革:据材料一年代尺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意义: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据材料二“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并结合所学可知,以2012年为界,依据是从2012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本题为主题概述试题,解题应以“理论创新”为主题,确立主题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党的理论不断创新、丰富、发展”。依据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的奋斗历程,主要从建党伟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等史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理论探索形成展开阐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总结升华主题思想,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是贯穿党的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史实。(3)本题为主题概述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25.(2024八下·婺城期中)溯古通今,“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在中华大地有根、有源、有生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第二次演说》【求同存异·休戚与共】邓小平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李英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1)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理由。(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求同存异”原则创新应用的成功实践并分析其意义。(3)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求同存异”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什么创新应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原则的认识。【答案】(1)背景: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2)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4)①求同存异原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③对于今天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解析】【分析】(1)背景:据材料【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意义:根据所学可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2)据材料【求同存异·休戚与共】“邓小平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和1999年,中国成功实现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根据所学可知,新中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体现了“求同存异”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创新应用。(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求同存异原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今天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亚非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万隆亚非会议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港澳回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以求同存异原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 / 1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共体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一、选择题(共20题,满分40分。)(2024八下·婺城期中)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子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右下图是我国三大国家级育种基地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小题。1.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2.与甘肃、四川育种基地相比,海南最突出的优势是( )A.光照充足,温差较大 B.河网密布,水源充足C.地形平坦,黑土广布 D.纬度较低,热量充足3.(2024八下·婺城期中)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我国( )A.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B.国家性质的规定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规定 D.公民当家作主地位的规定4.(2024八下·婺城期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时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这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尊重和保障人权5.(2024八下·婺城期中)2023年,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特别设立“宪法卫士”专栏,对在线完成宪法学习任务并达标的同学,授予“宪法卫士”标识。这引导青少年( )A.增强宪法意识 B.追究违宪行为C.保障宪法实施 D.监督宪法修改6.(2024八下·婺城期中)2024年3月15日,一年一度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播出。晚会曝光了灭不了火的灭火器、用劣质槽头肉制作的梅菜扣肉、“喝了能回春”的听花酒、频频出现异响的宝马车……这引起了八年级学生小熙的关注,他认为应该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规定写进最有权威的宪法。对于这一建议,你的观点是( )A.不赞成,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B.不赞成,宪法作为其他法律的总和,已经包含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C.赞成,宪法作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应该有相关的规定D.赞成,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可以严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7.(2024八下·婺城期中)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对计划期内国民经济主要活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下列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正确的有( )①到2020年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②到建国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④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4八下·婺城期中)邮票的方寸空间能体现一段历史。下图邮票体现了中国( )①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②援助朝鲜,保家卫国③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④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9.(2024八下·婺城期中)下列最能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特征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C.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世界瞩目10.(2024八下·婺城期中)下列年代尺中能体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伟大成就的是( )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包兰铁路建成通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2024八下·婺城期中)“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支柱性产业,2023全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有望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新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于( )A.解放战争初期 B.“一五”计划期间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2.(2024八下·婺城期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与之相符的史实是( )A.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C.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3.(2024八下·婺城期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B.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C.完成“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4.(2024八下·婺城期中)下面对两幅图片表述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B.中国已经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C.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D.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15.(2024八下·婺城期中)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下列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中国实现统一B.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中国根本政治制度D.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实现了“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16.(2024八下·婺城期中)电影《长津湖》所取材的史实是抗美援朝战争,下列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①“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②中国出兵作战是为了援助朝鲜,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③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开赴朝鲜战场作战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2024八下·婺城期中)口号、标语是浓缩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蘑菇云腾天地间,核爆惊变破空山”②“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18.(2024八下·婺城期中)以下材料摘自某重要历史文献,该文献(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C.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完全统一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2024八下·婺城期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文化成就是( )A.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岩》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C.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D.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20.(2024八下·婺城期中)“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以上材料摘自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体现出( )①两岸实现了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④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21.(2024八下·婺城期中)汉藏一家亲,共筑团结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右图)。材料二: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公主入藏,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谷物、纺织、冶金、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材料三:改革开放后,青藏地区以一块藏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传统藏毯为纯手工制作,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但因其制作工艺复杂,导致产量少、价格高。近年来,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将藏毯制作列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推出机织藏毯,使藏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实。(1)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选择的是冬季还是夏季?简述你的理由。(可结合不同季节河流的水文特征差异)(2)谷物在吐蕃种植,使谷物生长地域大为扩展。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一当地特色谷物名称,并分析谷物在吐蕃种植的有利条件。(3)有人提议因传统藏毯价格较高,今后应大规模发展机织藏毯。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出两条理由。22.(2024八下·婺城期中)《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材料二:(1)联系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分析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2)请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1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中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3.(2024八下·婺城期中)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材料二:1976年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欧阳淞《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材料三:(1)1949年我国完成了什么历史任务?如何理解该历史任务的实现“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2)面对材料二所述的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我国领导人作出了怎样的正确抉择?(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年的中国开始“走进万象更新的春”。(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探索中国特色建设道路有何启示。24.(2024八下·婺城期中)风雨历百年,问道铸丹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主题: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史实: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通过土地革命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战争时期,又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通过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结论: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1)⑤⑥⑦哪一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请填写史实及历史意义。(2)把1978至今这段历史若分为两个阶段,你会以哪一年为界?划分依据是什么?(3)请根据上述示例,以“理论创新”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的奋斗历程。(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仿照示例,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5.(2024八下·婺城期中)溯古通今,“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在中华大地有根、有源、有生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第二次演说》【求同存异·休戚与共】邓小平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李英梅《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1)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理由。(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求同存异”原则创新应用的成功实践并分析其意义。(3)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求同存异”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什么创新应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原则的认识。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D【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点评】中国自然地理分区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区。1.A、由图表信息可知,四川育种基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南方地区,A 错误;B、同理可知,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南方而非北方,B错误;C、同理可知,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南方而非西北,C错误;D、同理可知,四川育种基地位于我国南方而非青藏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A。2.A、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维度比四川、甘肃低,气温高,降雨多,温差小,A;B、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南是海岛,河流短促,河网密度相对小,B错误;C、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南是海岛,相对于四川、甘肃地形狭小,C错误;D、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维度比四川、甘肃低,气温高,降雨多,热量足,D正确。故答案为:D.3.【答案】B【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规定,故AC不符合题意;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宪法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4.【答案】C【知识点】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解析】【分析】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这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故C正确。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故AB不符合题意;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5.【答案】A【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特别设立“宪法卫士”专栏,对在线完成宪法学习任务并达标的同学,授予“宪法卫士”标识。这引导青少年增强宪法意识,故A正确。追究违宪行为、保障宪法实施、监督宪法修改的主体不是青少年,故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增强宪法意识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6.【答案】A【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规定作为一个国家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不应该写进宪法,因为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最根本的问题,不应该规定生活中具体问题。这也是宪法作为根本法与一般法律的不同。一般法律规定具体性的问题,所以不赞成,因为宪法作为根本法,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故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宪法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7.【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结合所学可知, 1987年中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20世纪八十年代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故①表述不正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②表述不正确;中共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规划,从2020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故③描述正确;中共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规划,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故④描述正确。综上可知,③④符合题题意,故选D项。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8.【答案】C【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中国人民志愿军了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结合所学可知:该邮票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不是反法西斯战争,故①不符合题意;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②符合题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抗美援朝是打败美帝国主义,③故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④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邮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9.【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特征”,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1956年至1966年,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但由于“左”的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由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的特征,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有成功也有失误,故“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解读不全面,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民主政治建设,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认识片面,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世界瞩目,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10.【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年至1966年,据此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①不符合题意;1965年,中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②符合题意;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故③不符合题意;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加强了内地与西北的联系,故④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相关史实。11.【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新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投产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宣告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故选B项。解放战争时期是旧中国时期,我国还没有汽车制造业,排除A项。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于一五计划时期,而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汽车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起步阶段,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汽车工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12.【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科技文艺工作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故选A项。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科技文艺发展方针,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民主政治建设成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技文艺发展方针,没有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双百方针的相关史实。13.【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历史结论”,结合所学分析:A:“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是历史事实叙述,属于“历史现象”,排除A项。B:“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历史事实叙述,属于“历史现象”,排除B项。C:“完成‘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对“一五计划”认识与判断,属于“历史结论”,故选C项。D:“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历史事实叙述,属于“历史现象”,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结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14.【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结合所学可知:A:港澳成功实现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故选A项。B:港澳回归,表明祖国统一取得重大成果,但尚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排除B项。C: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C项。D: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港澳回归与一国两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15.【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结合所学分析:A: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但未实现全国统一,因果关系不正确,排除A项。B: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果关系不正确,排除B项。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果关系正确,故选C项。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与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无关,因果关系不正确,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16.【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抗美援朝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①表述正确;中国出兵作战是为了援助朝鲜,保家卫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②表述正确;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开赴朝鲜战场作战,故③表述不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④表述正确。综上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17.【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关键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①“蘑菇云腾天地间,核爆惊变破空山”,是指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体现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反映的是1997年、1999年,港澳回归; 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综上可知,这些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18.【答案】B【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条文出自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据此分析:A: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A项。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作了组织准备,故选B项。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完全统一,排除C项。D:1954年,《中结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9.【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文化成就”,结合所学可知:A: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岩》是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成就,排除A项。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成就,排除B项。C: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艺术成就,排除C项。D: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作品,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文化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20.【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可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故④符合题意;据材料“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可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故③符合题意;据材料“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可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故符合题意;综上可知,②③④可以从法律中体现出来,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与材料时间2005年不符合,故①不能从法律中体现出来,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21.【答案】(1)冬季。冬季,黄河等几条湍急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水位低,水流平缓;有结冰现象利于送亲队伍渡河;冬季,冻土未化利于送亲队伍行进。(2)青稞。吐蕃的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邻近河流,灌溉水源较充足;文成公主从中原地区带去一定的农业技术人才;吐蕃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提高了产量;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首领松赞干布(政策)大力支持等。(3)赞同。消费市场广阔;市场竞争力强;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或:不赞同。不利于传统藏毯工艺的传承;挤占传统藏毯的市场等。【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冬季徒步入藏,黄河等几条湍急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水位低,水流平缓;有结冰现象利于送亲队伍渡河;且冬季,冻土未化,也利于送亲队伍行进。(2)由所学知识可知,青藏地区主要种植青稞。吐蕃盆地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青稞生长;且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温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质及糖分的积累;同时冰川融水丰富,灌溉水源较充足,为青稞生长提供充足水资源。(3)该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可赞同,可反对。赞同:可从消费市场;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作答。不赞同:可以从不利于传统藏毯工艺的传承;挤占传统藏毯的市场等方面分析。【点评】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22.【答案】(1)《时代》杂志片面的关注,我国建国之初出现了如“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和挫折,使国民经济状况迅速恶化,整个国家陷入严重的动乱之中。忽略中国人民取得成就。(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功全面脱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等。(3)示例1: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①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共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尊重农民的伟大创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综上所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爱戴,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示例2:立足国情,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联系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分析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围绕材料内容分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我国建国之初出现了如“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和挫折,使国民经济状况迅速恶化,整个国家陷入严重的动乱之中。忽略中国人民取得成就。(2)此题要求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1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此题为原因类问题,联系改革开放的意义,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联系史实,说明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功全面脱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等。(3)此题为开放型问题,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中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并加以论述。可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立足国情,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等教材论述,要注意语言规范准确,言之成理即可。【点评】此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改革开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总结改革开放之前的曲折说明。(2)围绕设问分析,联系改革开放的意义说明。(3)言之成理即可。23.【答案】(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2)1992年,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了新的征程(3)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历史任务: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完成了人民解放事业。理解:据材料一“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2 )抉择: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了新的征程。(3)据材料三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探索中国特色建设道路”展开分析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如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知识。(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对外开放格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24.【答案】(1)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依据合理皆可。如:2012年为界,依据是从2012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主题: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党的理论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史实: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革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建立后,又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此后,又先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党的理论创新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是贯穿党的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变革:据材料一年代尺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意义: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据材料二“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并结合所学可知,以2012年为界,依据是从2012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本题为主题概述试题,解题应以“理论创新”为主题,确立主题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党的理论不断创新、丰富、发展”。依据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的奋斗历程,主要从建党伟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等史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理论探索形成展开阐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总结升华主题思想,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是贯穿党的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史实。(3)本题为主题概述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25.【答案】(1)背景: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2)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4)①求同存异原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③对于今天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解析】【分析】(1)背景:据材料【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意义:根据所学可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2)据材料【求同存异·休戚与共】“邓小平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和1999年,中国成功实现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根据所学可知,新中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体现了“求同存异”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创新应用。(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求同存异原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今天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亚非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万隆亚非会议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港澳回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以求同存异原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共体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共体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