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练习 -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综合练习 -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含解析)

资源简介

八下期末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1909年卢瑟福领导的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外电子质量较大且带负电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
D.该实验说明α粒子无法穿透原子和原子间空隙
2 .目前硅胶(化学式为 SiO2 ·nH2O) 被普遍用于防霾产品中,是因为它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吸附性强,对 PM2.5 的吸收率高达 9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iO2 ·nH2O 中 Si 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B.从组成元素的种类分析,SiO2 ·nH2O 属于纯净物
C.一个硅胶分子由一个硅原子, 2n 个氢原子,(2+n)个氧原子构成 D.硅胶产品不宜用碱性洗涤剂清洗
3.有两种元素 X 和 Y,它们化合成两种化合物 A 和 B,化合物 A 中 X 所占质量分数为 75%,化合物 B 中 X 占 80%。已知 A 的化学式为 XY4,则 B 的化学式为( )
A .XY2 B .XY3 C .X2Y3 D .X3Y2
4 .如图是同学们利用大可乐瓶设计的储气装置(铁架台未画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打开止水夹 a、b,气体从 d 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 水被压入上瓶 B.取用气体时,可通过控制止水夹 a、b,靠水的重力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C.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后,c 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
D.该装置也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5 .若地磁场在某区域的磁场强弱和方向处处相同,小明在该区域某处竖直拿着闭合的矩形导电线圈 面向南方,如图,则能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操作是( )
A .南北移动线圈 B .将线圈转至水平
C .东西移动线圈 D .上下移动线圈
6 .科学研究时,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大家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下列实例中没.有.应用这一方法的是( )
以不同球说明分子结构
以瓶中上升的水位高低表示氧气含量
以水银柱上升快慢判断叶蒸腾快慢
以吸引铁屑数目多少说明磁性强弱
1 / 18
7 .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实 B 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 .果实 A 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 A 的通道未被切断 C .枝条上 1~4 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 2 处
D .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8 .昆明市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 插入到茎的( )
A .分生组织 B .机械组织 C .导管 D .筛管
9 .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是( )
A .1 、5 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和动物中的上皮组织一样具有保护功能
B .6 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C .3 叶脉为输导组织,里面既含有导管运输有机物,也含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 .2 、4 叶肉为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0 .某同学喜爱养兰花,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种植兰花最好用腐殖土,这种盆栽用土富含有机物。哪个实验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是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 )
A. B.
C. D.
2 / 18
11 .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 KClO3 和 MnO2 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 标表示的是( )
A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生成 O2 的质量
C .固体中 MnO2 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12 .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
A .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 .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 .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 .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13 .海洋中有一种能把自己“吃成植物”的神奇动物,名叫绿叶海天牛,绿叶海天牛幼体通过吃一种藻 类,将藻类中的叶绿体完整地保存在身体内。这样,它就能依靠体内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则绿叶 海天牛( )
A .体细胞一定有细胞壁 B .所需的部分有机物由自身制造
C .不需要进行呼吸作用 D .不需要吸收外界氧气
14 .点燃两支长度不同的蜡烛,将其固定在桌面上,如图所示,如果用玻璃杯将两支蜡烛罩在里面, 两支蜡烛最先熄灭的是( )
A .长的先熄灭 B .短的先熄灭 C .同时熄灭 D .无法判断
15 .为了更好地理解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图 1 实验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变化,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 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3 / 18
A .X 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
B .Y 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 .CD 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 .DE 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
二、填空题
16 .下列(1) ﹣(4)的变化中,属于燃烧的是 ,属于爆炸的是 ,属于缓慢
氧化的是 ,属于因缓慢氧化而引起自燃的是 (填序号)
(1 ) 面粉厂的车间遇明火 (2) 把灼热的铝箔伸入氧气瓶中
(3) 食物的腐败 (4) 夏季把白磷露置于空气中. .
17.小青同学想在家里安装一盏照明灯, 如图所示是他设计的电路。图中虚线框 1 和 2 应连入开关和电灯; 则开关应装在 虛线框中(选填 “1"”或“2”)。安装完毕后, 用一只额定
电压为 220V 的灯泡 L0 (检验灯泡)取代保险丝来检查新安装的照明灯是否正常,闭合开关后, 发现灯泡 L 发光呈暗红色, 则说明安装的照明灯 (选填“正常”“断路”或“短路”)。
18.甲图是某人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 膈肌的不同活动状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 B 的状态与甲图中曲线 段表示肺内气压变化相对应的过程.
(2)甲图曲线 BC 段表示某呼吸过程使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变化都 是 ,肋间肌处于 状态.
(3)本次呼吸中,吸气和呼气过程结束的那一瞬间甲图坐标中的 B 点,此时肺内气压 大 气压的值.
(4)经呼吸运动吸入的氧最终被人体组织细胞的 利用.
19 .棉花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被使用,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都用到棉花,其中图甲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实验,图乙为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实验。
4 / 18
(1)图甲实验与图乙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判断图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 是 ;
(2)图甲实验和图乙实验中,气体产物也是不同的。实验进行之后,图乙实验试管中原有的铁粉 变成了另一种黑色物质(经鉴定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一样),水槽处一个个气泡均附着在液面之 上(水槽中加入肥皂水),肥皂泡内气体为自然界中最轻气体,试写出图乙实验中的化学反应方程
式 。
20 .某科学小组欲为蔬菜大棚设计“二氧化碳补充装置”,进行了项目化学习。
(1)设计气体发生装置。为更灵活地控制反应,小组成员利用大小不同的矿泉水瓶、 多孔塑料板 设计了如图甲装置,其中可通过盖紧瓶盖使反应停止的是 。
(2)设计自动报警器。为防止大棚内 CO2 浓度过高,他们设计了报警电路。当 CO2 浓度超过设定 值时,红灯亮,反之不亮。其中气敏电阻 Rx 的阻值随 CO2 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则红灯应该接在图乙 abcd 中的 位置。
三、实验探究题
21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若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可以按照如图所示的各步操作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图 A 中所示实验操作中,要使集气瓶内充满水而不留有空气, 应如何操作?
答:

图 D 所示实验操作中,当集气瓶内即将充满氧气时, 要使集气瓶内充有尽可能多的氧气,应该如何操作? 答: .
图 E 中, 应选用 (填 a 或者b)方式放置已充满氧气的集气瓶.
5 / 18
22 .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 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 3-4 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 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 内含较多的 (气体)。
(2)如甲图,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上述(1)
(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 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
水分是通过茎的 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4)如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 3-4 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 2 号试管,结果发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 作用,释放出 (气体)。 23.化学“ 多米诺实验”是利用化学反应中气体产生的压力,使多个化学反应依次发生(整个反应只需要 第一个反应发生,就好像多米诺骨牌游戏一样)。以下就是一个化学“ 多米诺实验”。如图所示 A~H 各
装置中分别盛放的物质为:A.稀硫酸;B.锌粒;C.3%H2O2 溶液;D.MnO2 ;E.某溶液;F.CaCO3 块状 固体;G.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H.足量澄清石灰水。
请回答以下各题:
(1)实验开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2)反应开始后,在装置 D 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若 G 中出现 红色,H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判断 E 中的物质可能是 (填名称)。
(3)反应开始后,装置 G 中由于 CO2+H2O=H2CO3,生成的 H2CO3 使紫色石蕊变为浅红色,该反 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4)装置 H 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则装置 H 处的现象 是 。
四、解答题
2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物质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6 / 18
25 .复合墙纸是室内装饰的常用材料,含大量碳酸钙,有低碳环保的优势。为测定复合墙纸中碳酸钙 的含量,某同学称取 50 克复合墙纸样品,平均分成 5 份,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质量不同的 稀盐酸中进行实验(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实验数据如表:(假设墙纸中的 其它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组别 1 2 3 4 5
加入样品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10 20 30 40 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克 0.44 0.88 1.32 1.54 1.54
(1)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盐酸过量的组别是 。
(2)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该稀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6 .有一种电加热恒温箱,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控制电路由电压 U1=9 V 的电源、电磁继电器(线圈 电阻不计)、滑动变阻器 R2 和热敏电阻 R1 组成,图乙是热敏电阻 R1 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工作 电路由电压 U2=220V 的电源和电阻为 R0 的电热丝组成。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 达到 90mA 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工作电路停止工作。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题意将图中的工作电路连接完整。
(2)在升温的过程中,电磁继电器的磁性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当滑动变阻器 R2 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40Ω 时,恒温箱内的温度是多少?
27 .前一段时间,上海因为新冠疫情全民居家。静安区的蔡志峰老师仅用一根黄瓜创作出的一幅“抗疫”作品《青山绿水》在朋友圈刷屏了(图 1)。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1)疫情期间,小科同学与妈妈一起在院子里搭了黄瓜架,种植了黄瓜秧苗(图 2),小科看到妈 妈经常给黄瓜苗浇水,植物吸收的水分中约有 99%用于 。
(2)黄瓜是用卷须缠上架子的(图 3),它的茎属于 茎。
(3)居家期间,一盘爽口的糖拌黄瓜(图 4)也可以让全家吃得津津有味。小科亲手做这道菜后 发现,如果放糖后太久,就出现了 的现象,吃起来就不爽口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 。
7 / 18
28 .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 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 ,才能被植物利用。
(1)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
(2)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 .茎秤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 .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 .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 .只开花不结果
(3)空气中的 N2 转化为 NH3 的过程中,N 元素的化合价由0 价转变为 价。
29.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 CO2 浓度检测仪测得一 天中该玻璃罩内 CO2 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图乙是叶片表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表皮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的透过;表皮上的气孔不仅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 气体交换的“ 窗口” ,还是散发体内水分的“ 门户”。
(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消耗 量。
(2)图甲中 BC 段与 AB 段相比,CO2 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 是 。
(3)炎热夏天的中午,密闭容器中 CO2 浓度会出现图甲中 FG 段所示的变化,生物学上称之为植 物的“午睡”现象,这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
8 / 18
答案解析部分
1 .【答案】C
【知识点】模型
AD.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 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不能说明不存在其他粒子, 核外有电子质量很小,故 AD 错误;
有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但不能说明电子质量较大且带负电,故 B 错误;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只有碰到质量比它大很多的物质才被反弹回来, 故 C 正确。
2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A.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 0 分析; B、根据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分析;
C、根据化学式确定分子的原子个数分析;
D、根据非金属氧化物与碱能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A. SiO2 ·nH2O 中 Si 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符合题意; B、 SiO2 ·nH2O 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不符合题意;
C、 一个硅胶分子由一个硅原子,2n 个氢原子,(2+n)个氧原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硅能与碱发生反应, 硅胶产品不宜用碱性洗涤剂清洗 ,不符合题意;
3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及元素质量比先计算出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 及元素质量分数的关系计算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 化合物 A 中 X 所占质量分数为 75% ,则 Y 占 25%,设 X 和 Y 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a
和 b
a:4b=75%:25% a:b=12:1
设 B 的化学式为 XmYn,则 12m:n=80%:20% m:n=1:3
故答案为:B。
4 .【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A.打开止水夹 a、b.气体从 d 管导入, 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 水被压入上瓶,这是利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气体,故 A 正确;
B、取用气体时,由于 c 是与外界通着, 打开止水夹 a、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故 B 正确;
C、由于此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 所以 c 必须是与外界通着,故不需要安装止水夹; 故 C 错误;
D、下边瓶中放入石灰石,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故 D 正确。
故选 C。
5 .【答案】B
【知识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回 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满足上述条件,导体中才有感应电流。
【解答】A、南北移动线圈时,回路的有效面积发生没有变化,磁通量保持不变,没有产生感应电流。 故 A 错误;
B、将线圈从竖直转至水平,回路的有效面积发生变化,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故 B 正确;
C、东西方向移动线圈时,回路的有效面积发生没有变化,磁通量保持不变,没有产生感应电流,故 C 错误;
D、上下移动线圈时,回路的有效面积发生没有变化,磁通量保持不变,没有产生感应电流。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B
6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方法的辨析
7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 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 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A.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题图中可以看出 B 在其上下都进 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 B 果实,B 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A 不符合题意。 B. 题图中可以看出 A 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 A 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 故可以继续发育。B 不符合题意。
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 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所以枝条上的 1 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 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 1 处时受阻。而 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 制造有机物,所以 3 处不会明显肿胀。4 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 处不会有有机 物积存,所以 4 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 符合题意。
D.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但导管可以正常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枝 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8 .【答案】C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 C。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挂吊瓶”的针头 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中。
【分析】木本植物茎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
10 / 18
9 .【答案】C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 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而上皮组织是动物细胞中的组织, 同样 具有保护功能。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 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窗口” ,③叶脉 里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叶片的叶肉细 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营养组织,故答案选:C
【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为叶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
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
10 .【答案】C
【知识点】土壤中的成分分析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A.为了证明土壤存在空气;
B、为了证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通过灼烧的现象,证明土壤中存在腐殖质; D、通过结晶, 证明土壤中存在无机盐;
故答案为: C。
11 .【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结合氧气的制取过程与函数图象的知识点进行考查;
【解答】固体混合物受热一段时间后开始放出氧气,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 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氧元素的质量不变零,A 正确。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 不断增加,B 不符合该图像。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C 不符合该图像。反 应前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总质量逐渐减少,因此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应逐渐增大,D 不 符合该图像;故答案为 A;
故答案为:A。
12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水的沸点是 100℃, 而纸的着火点是 183℃。当水沸腾时,需要从外界不断吸收热量, 使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100℃ ,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杯没有燃烧。
【解答】纸的燃点大约是 180℃左右,而水在 100℃时沸腾。
当纸盒里面装了水,用火焰加热纸杯底部时,纸盒吸热升温,并迅速把热量传递给水,当纸盒里的水 吸热升温至沸点时,水开始沸腾。
这时,继续加热纸盒,水温却不再升高,纸盒的温度也不再升高,就不会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 只 要纸盒中有水,纸就不能达到燃点而燃烧了。
故答案为:C
13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正确地区分自养和异养,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自养生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养料的生物,如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还有一些营 光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异养生物:不能够自己制造有机养料,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养料生活的生物。 11 / 18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比植物细
胞少了细胞壁(这是动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大液泡和叶绿体. 【解答】A.海天牛属于动物,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A 错误。
B.海天牛能够通过进食藻类补充营养,属于异养;而其体内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补充营养,属于自 养,B 正确。
C.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C 错误。
D.生物呼吸作用都需要吸收氧气,D 错误。 故选 B。
14 .【答案】A
【知识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常温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 所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上升到顶部,较长的蜡烛因缺氧气而熄灭;
故选 A。
【分析】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15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磷燃烧放热,温度先升高再降低,压强先增大,后减少,因消耗氧气,最终要 比原始压强小,氧气被消耗,浓度降低分析。
【解答】A、磷燃烧放热,温度先升高,随热传递再恢复至室温,所以 X 为温度的变化曲线,不符合 题意;
B、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的浓度会减小,所以 Y 曲线为氧气浓度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C 、 CD 段压强减小,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后冷却时 ,符合题意;
D 、 DE 段压强又增大,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6 .(3);(1);(2);(4)
【解析】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 发生爆炸.缓慢氧化是指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不断进行着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 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行燃烧起来,这就是自燃.
故答案为:(3);(1);(2);(4).
17 .【答案】2;正常
【解析】(1)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应该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
(2) 同一灯泡,它的亮度与两端电压的大小有关; 在串联电路中, 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据此分析即可。
c 点与火线相连, 而位置 2 与 c 直接相连,那么开关应该接在虚线框 2 内,灯泡接在虚线框 1 内;
闭合开关后,检验灯泡 L0 与照明灯串联,根据 U 总=U0+U 可知, 此时检验灯两端的电压远远低于额定电压 220V,因此会发光较暗,成暗红色, 因此安装的照明灯正常。
12/ 18
管自上而下的运输到植物体的,所以是通过茎中的韧皮部送到该植物的根部,韧皮部中含有起输导作 用的是筛管。
故答案为:(1)叶绿体(2)气孔;A(3)筛管
18 .【答案】(1)AB
(2)缩小;舒张
(3)等于
(4)线粒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乙图 B 的状态,膈肌顶部下降,表示吸气时膈肌收缩,甲图中曲线 AB 段肺内 气压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吸气时的肺内气压的变化.因此乙图 B 的状态 与甲图中曲线 AB 段表示肺内气压变化相对应的过程.(2)甲图曲线 BC 段肺内气压是正值,表示肺 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呼气时的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缩小, 与之对应的是乙图中的 A 状态.(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甲图坐标中的 B 点,此时 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4)在肺泡内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肺泡中的 氧气会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将有 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肺,然后通过呼吸道 排出.答案为:(1)AB;(2)缩小;舒张;(3)等于;(4)线粒体.
【分析】图甲 AB 之间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吸气;BC 之间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呼 气.图乙中 A 、B 表示膈的位置,据此解答.
19 .【答案】(1)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3Fe+4H2OFe3O4+4H2 ↑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在高锰酸钾分解时,生成的氧气可能会将粉末带入导管,从而使导管发生堵塞。 在导管口塞入棉花,可以阻挡粉末进入导管,避免发生爆炸事故。
(2)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铁粉生成的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自然界最轻的气体为氢气,则铁和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 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4H2OFe3O4+4H2 ↑ 。
20 .【答案】(1)D (2)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 多孔塑料板的作用:使固体物质在隔板上,当反应进行时隔板上的固体与液体 接触,反应进行;当把止水夹关闭时,产生的气体是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隔板上的固体 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2)浓度升高时此时衔铁被吸下来。
【解答】(1)由多孔塑料板的作用可知,选择 D;
(2)气敏电阻 Rx 的阻值随 CO2 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故浓度升高时电流变大,衔铁被吸下来,故 在 a 位置。
21 .【答案】(1) 把集气瓶装满水至液面呈凸起状,用玻璃片先盖住一小部分,再平推玻璃片把瓶口全部盖住.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2) 要扶正集气瓶,当水面上有大气泡时,在水面下盖住玻璃片, 取出
( 3 ) a
【解析】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回答,要注意操作中的细节问题.
解:(1)为了使集气瓶中灌满水,把集气瓶装满水至液面呈凸起状,用玻璃片先盖住一小部分,再平推玻璃片把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2)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到瓶口都大气泡冒出时,在水面下盖上玻璃片,然后再取出集气瓶;(3) 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放置时瓶口应向上.
故答案为:(1) 把集气瓶装满水至液面呈凸起状,用玻璃片先盖住一小部分,再平推玻璃片把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2) 要扶正集气瓶,当水面上有大气泡时,在水面下盖住玻璃片, 取出.(3) a.
22 .【答案】(1)氧气
(2)光合;对照试验;光 (3)蒸腾;木质部
(4)呼吸;二氧化碳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 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 3-4 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 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 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前提条件是在光下,无光则植物就不能进 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1)(2)实验 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就使得这两个装置一个有光一个无光,光是变量,其他条件都一样, 控制了变量的惟一,是标准的对照试验。(3)在植物体内有两种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在木质部运送 水和无机盐,筛管在韧皮部运送有机物,植物所需的水是根吸收来的然后通过根的导管茎的导管等依 次向上运。0%的被植物体生长利用,99%的水都通过植物的叶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 去了,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4)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 3-4 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 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 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他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 2 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系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氧气;(2)光合;对照试验;光;(3)蒸腾;木质部;(4)呼吸;二氧化碳。
【分析】此题是一个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的填空题,植物的三大作 用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23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2H2O2MnO2 2H2O+O2 ↑;稀盐酸
_
(3)化合
(4)CO2+Ca(OH)2=CaCO3 ↓+H2O;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密闭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在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分析;
(3)根据化合反应定义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原理分析。
【解答】(1)该装置利用气体产生的压力使试管内药品间发生反应,所以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实验开始前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2)反应开始后,B 中产生氢气进入 C 中,压迫 C 中过氧化氢溶液进入 D 中,所以 D 中发生反应为
14 / 18
过氧化氢分解,方程式为 2H2O2Mn_O2 2H2O+O2 ↑ ; G 中出现红色,说明有酸性物质在 G 中生成,
_
H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有二氧化碳进入 H,则 F 为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E 中液体可能是稀盐 酸;
(3)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4)装置 H 中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 ↓+H2O ;H 的现象 为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检查装置气密性;(2) 2H2O2Mn_O2 2H2O+O2 ↑ ;稀盐酸;(3)化合;(4) CO2 +
_
Ca(OH)2=CaCO3 ↓+H2O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4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和氧气质量 之和, 所以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应该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而生成物中有 气体二氧化碳, 气体跑掉,所以剩余的固体物质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解析】(1) 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是由于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 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氧化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反应物镁 条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 氧化镁的质量要比镁条的质量大。
(2)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 物碱式碳酸铜的质量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即氧化铜与水与二氧化碳质量之和。由于在加热 的条件下碱式碳酸铜分解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气体,都逸到空气中,剩下的固体物质只有
氧化铜,其质量肯定要小于碱式碳酸铜的质量。
25 .【答案】(1)④⑤
(2)设 10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 100
x
解得 x =3.5g
CO2 ↑ 44
1.54g
故碳酸钙质量分数 CaCO3%= ×100%=35%
(3)7.1%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每加入 10g 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将相邻的气体质 量进行比较,哪组的气体变化量小于这个数值,就说明盐酸有剩余。
15 / 18
(2)根据表格确定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
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用样品质量 (碳酸钙质量) × 100%计算即可。
(3)根据表格可知,每 10g 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 0.44g,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 反应的 HCl 的质量,然后再根据 HCl 质量×氯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其中氯元素的质量,最后用
稀盐酸质量 (氯元素质量) × 100%计算即可。
【解答】(1) 根据 1 、2、3 组数据可知,每 10g 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1.32g-0.88g=0.44g。 当第 4 次加入稀盐酸后,只生成了二氧化碳:1.54g-1.32g=0.22g<0.44g,这说明加入的稀盐酸没有完 全反应,还有剩余。第 5 次加入稀盐酸后,二氧化碳的质量没有变化,即盐酸仍然剩余。那么盐酸过 量的组别是④⑤。
(2)设 10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 100
x
x 1.54g 解得:x=3.5g;
故碳酸钙质量分数caco3% = × 100% = 35%。
(3)根据表格可知,每 10g 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 0.44g, 设 10g 稀盐酸中溶质 HCl 的质量为 y,
CaCO3+2HCl= CaCl2+H2O+CO2 ↑
73 44
y 0.44g
= ;
26 .【答案】(1)
(2)增大
(3)U 电源=9 V ,I=90 mA=0.09 A
电路的总电阻:R总 = = 100Ω
此时热敏电阻 R1 的阻值:R1 = R总 R2 = 100Ω 40Ω = 60Ω
由图象知,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60Ω 时,对应的温度为 90℃
16 / 18
【知识点】 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 (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 电流、较高的电压的一种“ 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电磁 继电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家电等领域,主要完成信号传递、执行控制、系统配电等功能, 是各系统中关键电子元器件之一。
【解答】(1)
(2)恒温箱,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热敏电阻 R1 的阻值变小,所以控制电路的电流增大,磁性变大,
衔铁被吸下,所以停止加热;
(3)U 电源=9 V ,I=90 mA=0.09 A
电路的总电阻:R总 = = 100Ω
此时热敏电阻 R1 的阻值:R1 = R总 R2 = 100Ω 40Ω = 60Ω 由图象知,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60Ω 时,对应的温度为 90℃
故答案为:(1)(2)增大
(3) U 电源=9 V ,I=90 mA=0.09 A
电路的总电阻:R总 = = 100Ω
此时热敏电阻 R1 的阻值:R1 = R总 R2 = 100Ω 40Ω = 60Ω
由图象知,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60Ω 时,对应的温度为 90℃
27 .【答案】(1)蒸腾作用
(2)攀援
(3)萎蔫;外界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 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 99% ,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
(2)植物的茎根据生长方式可以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直立茎,茎垂直于地面,为 常见的茎,如凤仙花。茎长而平卧地面,茎节和分枝处生根,称匍匐茎,如积雪草、委陵菜、红薯等。 缠绕茎是指茎本身缠绕于其他的支柱上升,如:牵牛、马兜铃和菜豆等。用卷须、小根、吸盘或其它 特鹅的卷附器官攀登于他物上,称攀援茎,如黄瓜、葡萄等。
(3)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当外界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浓度低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吸水。
17 / 18
【解答】(1)植物吸收的水分中约有 99%用于蒸腾作用。
(2)黄瓜是用卷须缠上架子的(图3),它的茎属于攀援茎。
(3)如果放糖后太久,就出现了萎蔫的现象,吃起来就不爽口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外界浓度高于 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28 .【答案】(1)根毛 (2)B
(3)-3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 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肥作用是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 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3)根据化学价代数和为零计算。
【解答】(1)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2)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3)空气中的 N2 转化为 NH3 的过程中,H 的化合价为+1价,则 N 的化合价为-3价。 故 N 元素的化合价由0 价转变为-3价。
29 .【答案】(1)大于
(2)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
(3)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CO2 和 H2O,而 CO2 是通过 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 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 CO2 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 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 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 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 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 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消耗量。因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的含量减少了,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 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图甲中 BC 段与 AB 段相比,CO2 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
(3)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CO2 和 H2O,而 CO2 是通过 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 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 CO2 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 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 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 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故答案为:(1)大于(2) 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3)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CO2 和 H2O,而 CO2 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 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气孔关闭,使 CO2 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 的消 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 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18 /1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