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零丁洋》教案课程类型:新课教学课题:《过零丁洋》课时安排:两课时时间分配:90分钟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篇的第四篇诗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学情分析:虽然初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古诗。对诗人生平,诗歌体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初中学生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深入。学生自主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和诗歌主旨具有较大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干戈(gē)、寥(liáo )落等重点字词,把握诗歌节奏。②品味本诗中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的妙处。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理解颈联中两个“惶恐”“零丁”的含义。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结合背景,分析本诗由沉郁悲伤到豪壮慷慨的情感基调的转变。③通过圈点勾画法与自主合作探究法,品味重点诗句,体会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①理解颈联中两个“惶恐”“零丁”的含义。②品味本诗中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的妙处。。教学难点:①本诗由沉郁悲伤到豪壮慷慨的情感基调变化的体会。②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感的领会。一、新课导入(两分钟)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爱国诗人的诗歌,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杜甫的《春望》,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去品味他的孤苦无依,视死如归。二、作家作品简介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汉族江右民系。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背景: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此时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 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文天祥的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解题:《过零丁洋》中“过”是经过的意思。因此这是诗人文天祥在经过零丁洋时写的诗。那么诗中文天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把握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gē)寥(liáo)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精读课文,全面理解(主问题:全诗情感基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诗人过零丁洋前有着怎样的个人经历?暗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干戈: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这指战争。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四周星:四周年我自幼刻苦攻读经书,取得功名在朝廷做官,抗元四年,战争却渐渐平息。个人经历: 科举入仕 四年抗元情感:辛酸无奈2.四年战争使诗人与其国家处于怎样的境况,诗人用怎样的手法表露出怎样的情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国家已经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我自身身世坎坷,安危不定,像被暴风雨抽打的漂泊无依、时起时沉的浮萍。境况:国家分裂 命运艰辛“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的悲凉萧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悲痛与漂泊无依之感。(2):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 对“身世浮萍”,“风飘絮” 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情感:悲痛凄楚3.诗人过零丁洋时有着怎样的心情?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宋端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如今被俘,在零丁洋感叹我的孤苦零丁。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涵义1: 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前者表地名涵义2:“说惶恐”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艰难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的孤苦伶仃。双关: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与自己惶恐孤苦的痛苦心情。形势险恶 境况孤苦心情:忧惧孤苦4.诗人在这种处境下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这里指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鞋子,先用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誓死报国、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情感:豪壮慷慨5.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情感基调有怎样的转变并品味其妙处?沉郁悲伤 豪壮慷慨尾联诗人直抒胸臆,用高亢的情感,磅礴的气势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决心。不仅使全诗感情更为沉郁悲壮。同时诗中这种情感的转变,最能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节气。因此前面种种的悲苦、惶恐、哀痛都是为诗人明志做铺垫,以反衬出诗人这种舍生取义、以死明志人生选择的崇高和伟大,让人更为肃然起敬。研读课文,拓展探究《过零丁洋》与《别云间》在情感上有何异同?《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背景:夏完淳,南明抗清将领、诗人。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父兵败自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怀孕之妻,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羁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外地的人。云间:旧时松江府的别称。是诗人家乡。他在这里被逮捕。三年: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同:① 艰苦的飘零生涯,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② 誓死报国的不屈决心。异:文天祥的诗显得正气凛然、慷慨悲壮,《过零丁洋》通篇洋溢着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感,表达为国奔走的艰难历程。全诗充满英雄的气概,大义赴死,以身殉国,心怀大局。而夏完淳的诗显得昂扬激越、沉郁悲凉。《别云间》是夏完淳17岁时所写,他被押解离开家乡的时候父亡母单,妻子怀孕,他有万千思绪。这个“难”包含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包含了对怀有身孕的妻子的不舍,包含了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让我们看到其内心的真实的悲愤、悲凉。小结这首诗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阐明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的道理,表达了誓死报国、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因此我们也应当像诗人那样热爱祖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七、作业布置查阅资料,找出一首课外爱国诗歌,阅读并背诵全诗。八、板书︽ 首联:科举入仕 四年抗元 (辛酸无奈)过零 颔联:国家分裂 命运艰辛 (悲痛凄楚) 沉郁悲伤丁洋 颈联: 形势险恶 境况孤苦 (忧惧孤苦)︾尾联: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 豪壮慷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