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第24课 唐诗三首一、学习目标○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重点○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官至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称杜甫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背景资料《石壕吏》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组诗"三吏" "三别”。《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本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到了四川。后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761)秋,大风破屋,大雨又至,仕途多舛、衰老贫困的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 “《卖炭翁》,苦宫市也。”皇宫所需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后来因宦官专权,这一采购权也就被宦官夺去了,常有一些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掠夺。因为白居易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三】文体知识歌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它极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代诗歌中极有特色的一类。【四】常考文言知识速查(一)重点字邺(yè)城 戍(shù) 老妪(yù) 怒号(háo) 挂罥(juàn)塘坳(ào) 布衾(qīn) 庇(bì) 突兀(wù) 伐薪(xīn)两鬓(bìn) 冰辙(zhé) 敕(chì) 叱(chì) 绫(líng)(二)通假字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2.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三)一词多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词,被)1.为忍能对面为盗贼(动词,做)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2.安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得到)3.得将军角弓不得控(动词,能够)归来倚杖自叹息(代词,自己)4.自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可怜身上衣正单(动词,值得怜悯)5.可怜可怜九月初三夜(形容词,可爱)(四)古今异义1.老翁逾墙走(古义:跑,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2.听妇前致词(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之类的话。)3.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接近;今义:方向。)(五)词类活用1.听妇前致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2.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3.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六)文言句式◎省略句宫使驱将惜不得(省略了宾语。 "惜不得"应是"惜之不得”)(七)名句积累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五】教材预习问题速查问题1: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三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示例】杜甫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诗人颠沛流离,但仍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这种宽广的胸怀令人敬仰。白居易揭露了“宫市”专横、腐败的本质,讽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问题2: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示例】这三首诗语言通俗平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这两首诗兼用长短句,以七言为主,但打破了七言的束缚,形式自由,挥洒自如。这三首诗的句式和节奏都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头五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三、课文精读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逾墙走”写差役夜里抓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情景,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里使用了对比手法,一方如狼似虎,一方凄苦可怜,鲜明地表现了阶级压迫的严重】。【“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再诉家境,孙儿幼小,媳妇衣不蔽体,表明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一再诉说家境的凄惨却并未赢得差役们的同情。她为了保护家人,只好自己站出来应役。从中可体会到老妇人心中是多么悲苦、无助、无奈以及差役是多么无情、残暴。】【“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老翁一家又有一人因为战争而做出牺牲。“独”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对时局、国家的忧虑。】注释:(1)暮:在傍晚。(2)投:投宿。(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逾(yú):越过;翻过。(6)走:跑,这里指逃跑。(7)呼:诉说,叫喊。(8)一何:何其、多么。(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10)啼:哭啼。(11)苦:凄苦。(12)前:上前,向前。(13)致:对……说。(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18)新:最近,刚刚。(19)存:活着,生存着。(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22)室中:家中。(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24)惟:只,仅。(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26)未:还没有。(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28)完裙:完整的衣服。(29)老妪(yù):老妇人。(30)衰:弱。(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32)应:响应。(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36)备:准备。(37)晨炊:早饭。(38)夜久:夜深了。(39)绝:断绝;停止。(40)如:好像,仿佛。(41)闻:听。(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43)明:天亮之后。(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45)独:唯独、只有。(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突出了秋风的威力之大,也使秋风具有了强烈的感彩。】【动词“卷”“飞”“渡”“酒”“挂胃”“飘转”等描绘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交代了茅草走后的几种去向,使诗人无奈、焦灼、苦痛的心情溢于言表。】第一节: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抒发诗人的焦灼和无奈之情。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叹秋风无情毁屋;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之苦;三叹黎民生活困苦。】第二节: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诗写傍晚秋雨来临之前的景色,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第三节:写秋雨不断,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句中诗人推己及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及了解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第四节:写诗人具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注释:(1)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2)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3)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4)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6)入竹去:进入竹林。(7)呼不得:喝止不住。(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9)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10)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11)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15)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16)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17)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18)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19)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⑹可怜:使人怜悯。⑺愿:希望。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⑼困:困倦,疲乏。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⒄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表现出劳动的艰辛。【理解人物的心理: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本应因衣服单薄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可怜”一词倾注了作者对卖炭翁无限的同情,催人泪下。】【“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又写出了炭车之重,从而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同时又表现了卖炭翁满怀希望。】【“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指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出宫使的得意忘形,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悲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结尾两句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引起读者思考:卖炭翁今后该怎么生活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宦官肆意掠夺的恶行的鞭挞。含蓄有力,引人深思。】四、课文整体点拨【一】课文主旨《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过程的描述,揭露差役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现出作者对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等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已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二】课文结构开端:“吏夜捉人”吏:怒一男附书发展和高潮: 二男战死妇:苦 灾难深重孙母"无完裙"老妪:从吏夜归结局:作别老翁秋风破屋,焦灼无奈群童欺侮,倚杖叹息忧国忧民衾冷似铁,彻夜难眠大庇寒士,尽现欢颜烧炭之艰难——卖炭翁运炭之辛苦——卖炭翁 社会黑暗夺炭之蛮横——宫使【三】特色总结《石壕吏》①虚实交映,构思巧妙。本诗明写老妇,暗写差役。从诗题来看,本诗的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凶暴,却在老妇“致词”的内容和结局中暗示出来。仔细品味便会发现老妇说的一番话虽一贯而下没有间断,其实却是有问而答,藏问于答的。诗歌虚实交映,蕴含丰富,构思巧妙。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如“有吏夜捉人”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役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役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静来搞突然袭击。差役是多么凶残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表现了诗人的焦灼和无奈之情。第二、三节以叙述为主,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此时诗人却由个人的艰难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即第四节。全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②语言朴素,句式多变。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此外,诗的句式也错落有致,多有变化,充分表达了诗歌的主旨。《卖炭翁》①描写生动,多用反衬。全诗运用了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卖炭翁和宫使不同的形象。同时多处运用反衬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如:"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②叙事详尽,层次清晰。本诗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就塑造了命运悲惨的卖炭翁和横行霸道的宫使的形象,完整地叙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果的故事,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四】全篇问题探究①[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如何体现出作者的高尚品格的 点拨:作者的茅屋几乎被秋风和顽童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人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有"吾庐独破”,而且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作者的博大胸襟和高尚品格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②[重点]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点拨:《卖炭翁》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之心。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五】教材习题答案速查——思考探究1、《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追,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上,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2、《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尺红纱一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3、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石壕吏》全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议论语,作者巧妙地通过叙事抒发了情感,发出了议论,爱憎分明。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凶悍、残暴却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善于剪裁,叙事藏有深意。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既而含蓄地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属于环境描写,用恶劣的天气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出作者生活环境之艰苦,心情之愁苦。《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逼真地刻画了卖炭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卖炭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宫使的形象贪婪、暴劣。【六】积累拓展背诵这三首诗参考答案:背诵略。2、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参考答案:示例一:《卖炭翁》改写终南山中一老翁佝偻着身子,在茫茫大雪里显得那么小,那么弱。他一边砍柴一边想:今年的雪这样大,那这炭应当比去年贵吧!他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继续砍柴。山下有一个茅棚,老人费力地将一车木柴拉进去。生火,烧炭。火光下的老人显得那么瘦小。火光把老人的脸照得通红,他借着火光,想让自己暖和些,但浓烟熏得他睁不开眼。老人赶着牛拉着一车炭在一个寒冷的清晨进城卖炭。他实在太累了,便在南门外的泥地里坐下来休息。这时,一个穿黄衣的人和一个穿白衫的人从远处骑马过来。 "老头儿,走,这车炭归我们了!"老人号哭着:"大人,使不得啊,使不得,我这车炭……”“嘿,哭什么呀,给你嘛。”那个穿黄衣的人轻巧地一挥手,穿白衫的人就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系在了牛头上。"大人,我这一车炭……”"怎么 还嫌少 ”老人跌倒在地,老泪纵横,却无能为力。太阳升起来了,一人一牛渐渐地走远了,最后消失在雪地里。示例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八月秋深,狂风怒号。日落时分,一股强劲无情的秋风卷走了我茅屋上的几层茅草。我走出屋,看见茅草飘到了树上、池塘里……一想到辛苦搭成的茅屋被破坏成这样,我便感到心痛万分。一群孩子突然从南村跑来,他们不顾我的阻拦,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了竹林中。我喊得自己唇焦口燥也无济于事。我望着漏了的屋顶,止不住地叹息。一会儿风便停了,天渐渐黑了下来。蜡烛烧得只剩下一点点,火苗被风吹得摇曳不定。我坐在床边,凝视着盖了多年的被子,它早已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硬是把被里蹬破了。我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眼睛一直盯着屋内像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这屋子因漏雨连一块干的地方都没有了。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悲惨遭遇,更是伤心不已。全家人整天挨饿受冻,担惊受怕,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自从战乱以来,我就很少能睡好觉,今晚又将是个不眠之夜,这又湿又冷的环境让我如何挨到天亮!妻子劝我早些休息,我在心中叫苦,我也想啊,但一闭上眼,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场景便浮现在眼前,我不得不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啊!想着想着,我仿佛看见了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矗立在眼前,看到了贫寒的士人露出了笑脸。如果真的能得到千万间大屋,庇护贫寒的士人,即使我的屋子破漏、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啊!五、一课一德——忧国忧民①古人言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志》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②古人行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商人,公元前627年,他准备去成周经商,经过滑国,半路遇到了来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弦高冒充郑国的使者,把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送给秦军,暗示秦军:郑国已知晓秦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领兵顺手灭掉滑国后返回,于是郑国逃过了亡国之灾。郑穆公想要奖赏弦高救国的行为,弦高辞而不受。③今人行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省右玉县,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不足0.3%。地处大风口,土地沙化严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在这里,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据《朔平府志》记载,右玉"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摧,牲畜亦伤”。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一部分人不得不选择走西口逃荒。"一定要解决右玉百姓的生存问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右玉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内心有一团火,焦灼又澎湃——要让右玉百姓“活”,更要让右玉百姓“活好”。这个30多岁的汉子走遍全县几百个村庄,历经三个多月实地走访、调研,最终,张荣怀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的建议,号召全体右玉党员干部带头种树。此后70余年,右玉20多任县委书记打响接力赛,终于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塞上绿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