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一部分:阅读一、单元主题:第三单元以“小人物”为主题,通过描写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展现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引导学生认识到普通人也能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二、单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小说、散文等文体的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把握文章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4.学习做批注,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朴实善良、勤劳坚韧、乐于助人的精神。2.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培养尊重、关爱普通人的情感。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三、各篇课文核心知识笔记10. 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通过对“阿长”的回忆,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这位保姆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山海经》”为线索,记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故事,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阿长善良、朴实、热心、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我”的关爱之情。(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7段):介绍阿长,并写“我”对她的最初印象。(2)第二部分(第8-17段):回忆阿长教“我”的规矩和“我”对她的“空前的敬意”。(3)第三部分(第18-25段):写“我”对绘图《山海经》的渴慕和阿长为“我”买书。(4)第四部分(第26-28段):写“我”对阿长的怀念。2.主题思想:表达了对阿长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怀念和感激之情。3.人物形象:阿长: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粗俗、迷信,但心地善良、热心、真诚,对“我”充满关爱的劳动妇女形象。4.写作手法:(1)对比:将阿长令人讨厌的一面与她令人敬佩的一面进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细节描写:通过对阿长言行举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5.语言特色:语言质朴自然,亲切感人,富有个性特色。6.原文解析:(1)文章开头以简洁的语言介绍了阿长,并通过描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等细节,以及“我”对她“不大佩服”,点明了“我”对阿长的最初印象。(2)然后,文章通过回忆阿长教“我”的规矩,以及她讲“长毛”的故事,展现了她封建思想浓厚、粗俗、迷信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她讲“长毛”时,说“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以及“我们也要被掳去”时,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体现了阿长性格的复杂性和真实性。(3)文章接着写了“我”对绘图《山海经》的渴慕,以及阿长为“我”买书的故事,这一事件成为文章的高潮部分,通过这一事件,作者突出了阿长善良、朴实、热心、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我”的关爱之情。(4)结尾部分,作者表达了对阿长的怀念之情,语言简洁,却饱含深情。11. 老王(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杨绛先生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自己未能给予老王更多帮助的愧怍之情。文章以“老王”的善良和作者的“愧怍”为线索,记叙了老王在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以及他对作者一家真诚、朴实的帮助,突出了老王善良、正直、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老王的身份和生活状况。(2)第二部分(第3-8段):回忆老王为“我”家送冰、送钱先生看病等事情,表现老王的善良和真诚。(3)第三部分(第9-16段):描写老王临终前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表现老王知恩图报的品格。(4)第四部分(第17段):总结全文,点明作者的“愧怍”之情。2.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自己未能给予老王更多帮助的愧怍之情。3.人物形象:老王:一个生活贫苦、身体残疾,但却善良、正直、知恩图报的劳动者形象。4.写作手法:(1)细节描写:通过对老王言行举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2)对比:将“我”一家与老王的身份、地位、生活状况进行对比,突出了老王的善良和不幸,以及作者的“愧怍”之情。5.语言特色:语言平实自然,质朴感人,富有真情实感。6.原文解析:文章开头以“闲话”的方式,介绍了老王的身份和生活状况,并通过“人老了,没用了”“失群落伍的惶恐”等语句,暗示了老王的孤独和不幸。接着,文章回忆了老王为“我”家送冰、送钱先生看病等事情,通过描写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以及他送钱先生看病“坚决不肯拿钱”等细节,表现了老王的善良和真诚。文章的重点部分是描写老王临终前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作者详细描写了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通过“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像棺材里倒出来的”等细节描写,突出了老王的病重和虚弱,以及他强烈的求生欲望。而他送来香油和鸡蛋,则表现出他知恩图报的品格。文章结尾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点明主题,作者的“愧怍”之情,既是对老王不幸命运的同情,也是对自己未能给予老王更多帮助的反省,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关爱的呼唤。12. 台阶(一)课文内容概述:本文是李森祥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对台阶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新台阶的“不自在”,揭示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执着、善良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章以“台阶”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为建造新屋和新台阶,以及他对新台阶的“不自在”,反映了中国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方面的变化。(二)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23段):写父亲对台阶的执着追求。(2)第二部分(第24-56段):写父亲建造新屋和新台阶的过程。(3)第三部分(第57-72段):写父亲对新台阶的“不自在”。2.主题思想:揭示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执着、善良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人物形象:父亲:一个勤劳、朴实、执着、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却又有些守旧的中国农民形象。4.写作手法:(1)象征:以“台阶”象征父亲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细节描写:通过对父亲言行举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3)对比:将老台阶与新台阶、老屋与新屋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执着,以及他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方面的变化。5.语言特色:语言朴实自然,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6.原文解析:文章开篇点明“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以“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强调了父亲对台阶的执着,引出下文对父亲建造新台阶的叙述。接着,作者回忆了父亲当年背青石板、在台阶上洗脚、抽烟等情景,突出了父亲的勤劳和能干,以及他对老台阶的感情。然后,文章详细描写了父亲建造新屋和新台阶的过程,通过“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等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勤俭节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新屋建成后,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对新台阶的珍爱之情。然而,新台阶建成后,父亲却感到“不自在”,他“一级级地往下挪”,最终坐到了门槛上,这反映了父亲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他渴望美好生活,却又对新事物感到不适应。文章结尾写“父亲老了”,并将父亲的“古铜色的脸”比作“一块青石板”,既是对父亲饱经风霜的感叹,也是对中国农民勤劳坚韧、朴实善良品质的赞美。13. 卖油翁(1)课文内容概述:本文选自《归田录》,讲述了北宋名臣陈尧咨射箭技艺高超,却因卖油翁“惟手熟尔”的回答而引以为戒的故事。文章通过描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倒油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对话,阐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2)核心知识点:1.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1-3句):写陈尧咨射箭技艺高超,并以此自矜。(2)第二部分(第4-9句):写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并以倒油的技艺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2.主题思想:阐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说明任何技艺都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练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3.人物形象:(1)陈尧咨:一个射箭技艺高超,但有些自矜自满的人物形象。(2)卖油翁:一个技艺娴熟,谦虚谨慎,富有生活智慧的人物形象。4.写作手法:(1)对比:将陈尧咨的自矜自满与卖油翁的谦虚谨慎进行对比,突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2)细节描写:通过对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倒油过程的细致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5.语言特色:语言简洁凝练,寓意深刻。6.原文解析:文章开篇点明陈尧咨“善射”,并且“当世无双”,接着写他“尝射于家圃”,引出卖油翁的故事。作者通过“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评价。当陈尧咨询问卖油翁是否懂得射箭,并夸耀自己射箭技术高超时,卖油翁以“无他,但手熟尔”回答,既肯定了陈尧咨的射箭技艺,又点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卖油翁表演了倒油的绝活,并再次强调“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陈尧咨听后“笑而遣之”,说明他明白了卖油翁的言外之意,并引以为戒。第二部分:写作——抓住细节一、写作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深刻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细节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环境描写更加逼真,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二、核心知识点(一)理解细节描写1.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是文章的血肉,是使文章生动传神的关键。它往往能够以小见大、画龙点睛,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2.细节描写的内容: 细节描写可以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也可以是人物所处的环境、使用的物品,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等等。(二)细节描写的作用1.刻画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立体。例如:《老王》一文中,作者描写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细节:“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 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老王病重、虚弱的形象,以及他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知恩图报的品格。2.渲染环境氛围: 细节描写可以描绘环境的特点和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和主题。例如:《台阶》一文中,作者描写了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细节:“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父亲的勤劳,也渲染了一种温暖、朴实的乡村生活氛围。3.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可以暗示情节的发展方向,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例如:《驿路梨花》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小茅屋门上的“请进”二字的细节:“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这个细节,暗示了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也为后文“我”和老余寻找小茅屋主人埋下了伏笔。4.突出文章中心: 细节描写可以集中笔墨描写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细节,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描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细节:“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个细节,突出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也使文章“纪念阿长”的中心更加突出。(三)细节描写的要求1.真实性: 细节描写要真实可信,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不能随意编造,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例如:《卖油翁》中,作者描写卖油翁往葫芦里倒油的动作:“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这个细节描写非常真实,符合生活常识,也体现了卖油翁技艺的娴熟。2.典型性: 细节描写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突出文章中心的细节进行刻画,避免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画龙点睛。例如:《台阶》中,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父亲建造新屋的全部过程,而是选择描写了父亲在台阶上踏黄泥、放鞭炮、撬青石板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勤劳、执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3.生动性: 细节描写要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细节描写的生动性。例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细节:“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作者将紫藤萝花比作“帆”和“船舱”,并赋予其人的表情,使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四)细节描写的角度1.视觉: 通过描写颜色、形状、大小、光线等,展现事物的视觉形象,给读者留下直观的印象。例如:《老王》中,作者描写了老王的眼睛:“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老王眼睛的病态,也暗示了他的不幸遭遇。2.听觉: 通过描写声音的特点,比如音调、响度、节奏等等,展现事物的听觉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例如:《老山界》中,作者描写了夜行军时听到的声音:“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些声音,既有自然的声响,也有人为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渲染了一种神秘、紧张的氛围。3.嗅觉: 通过描写气味的特点,比如香、臭、浓、淡等等,展现事物的嗅觉形象,使读者仿佛闻到了气味。例如:《台阶》中,作者描写了父亲抽烟的味道:“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个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父亲的习惯,也使读者仿佛闻到了旱烟的味道,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氛围。4.触觉: 通过描写触觉的特点,比如软、硬、冷、热等等,展现事物的触觉形象,使读者仿佛触摸到了事物。例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描写了触摸紫藤萝花的感受:“我抚摸了 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 这个细节描写,使读者仿佛触摸到了紫藤萝花,感受到了它的柔软和生命力。5.味觉: 通过描写味道的特点,比如酸、甜、苦、辣等等,展现事物的味觉形象,使读者仿佛品尝到了味道。例如:《老王》中,作者描写了鸡蛋的味道:“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这个细节描写,使读者仿佛品尝到了鸡蛋的味道,感受到了老王的真诚和善良。三、写作练习1.观察生活,记录细节: 观察你周围的人、事、物,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用文字记录下它的细节特征,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2.改写文章,添加细节: 选择一篇你写过的文章,或者一篇你喜欢的文章,尝试添加一些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人物形象更加鲜明。3.创作片段,突出细节: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场景或事件,创作一个片段,集中笔墨描写一个或几个细节,使场景或事件更加生动感人。四、例文评析例文: 《奶奶的菜园》奶奶家的后院有一方小小的菜园,那里是奶奶的乐园,也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菜园的篱笆是用竹子编成的,上面爬满了牵牛花,五颜六色的花朵像一个个小喇叭,在微风中摇曳着,仿佛在吹奏着欢快的乐曲。菜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番茄、紫莹莹的茄子,还有胖乎乎的冬瓜……它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每天清晨,奶奶都会到菜园里浇水、施肥、捉虫。她戴着一顶草帽,穿着粗布衣服,手里拿着一个小锄头,在菜园里忙碌着。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仿佛在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到了收获的季节,奶奶的菜园里硕果累累。她会把最新鲜的蔬菜送给我们,让我们品尝到她的劳动成果和对我们的爱。奶奶的菜园,不仅是一个小小的菜园,更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它承载着我童年的快乐和对奶奶的思念。评析:这篇作文以“奶奶的菜园”为写作对象,通过描写菜园的环境、蔬菜的生长以及奶奶的劳动,展现了菜园的美丽和奶奶的勤劳、慈爱,也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思念之情。作文运用了多种细节描写,比如“牵牛花”“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番茄”“紫莹莹的茄子”“胖乎乎的冬瓜”“草帽”“粗布衣服”“小锄头”“慈祥的笑容”等等,这些细节描写使菜园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奶奶的形象更加鲜明。作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五、总结细节描写是文章的血肉,是使文章生动传神的关键。要写好细节描写,需要认真观察生活,选择典型细节,运用生动的语言,并做到真实可信、重点突出、形象生动。第三部分:课外古诗词诵读1. 泊秦淮 (杜牧)1.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注释:(1)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城,是六朝古都的繁华之地。(2)商女:歌女。(3)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歌曲,被认为是亡国之音。3.译文:(1)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河水,月光照耀着沙滩,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2)歌女不懂得亡国的悲恨,还在对岸吟唱着那首《后庭花》。4.赏析:(1)这首诗借描写秦淮河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国事衰微的忧虑和对统治者沉迷享乐的讽刺。(2)首句描写了秦淮河的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3)次句点明了诗人夜泊秦淮的地点,并以“近酒家”暗示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腐败。(4)后两句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对比,突出了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情。2. 贾生 (李商隐)1.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注释:(1)宣室: 汉未央宫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2)贾生:指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3)才调:才华。(4)苍生:百姓。3.译文:(1)在宣室殿,汉文帝寻求贤才,召见了被放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实在无与伦比。(2)可惜到了半夜,皇帝徒然空出靠近自己的座位,却不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反而去问鬼神之事。4.赏析:(1)这首诗借汉文帝求贤访道的典故,讽刺了晚唐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疾苦,只沉迷于求仙访道的现象。(2)首句点明了汉文帝求贤若渴,召见了被放逐的贾谊。(3)次句赞扬了贾谊的才华出众。(4)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对比,突出了汉文帝的昏庸无能,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失望和讽刺。3.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其五) (杨万里)1.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2.注释:(1)松源:地名,在今江西省弋阳县。(2)漆公店:地名,在今江西省余江县。(3)赚得:骗得。(4)错喜欢:空欢喜。3.译文:(1)不要说下山就没有困难了,那只不过是骗得行人白白高兴一场罢了。(2)正走到万山包围的圈子里,翻过一座山,却又有一座山挡住去路。4.赏析:(1)这首诗以翻山越岭的经历,比喻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难,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2)首句以否定的语气,点明下山并不意味着轻松,暗示人生道路的漫长和曲折。(3)次句以“赚得行人错喜欢”的比喻,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人。(4)后两句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道路上的层层阻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4. 约客 (赵师秀)1.原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注释:(1)黄梅时节:指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正是梅雨季节。(2)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旧俗认为灯花落下来是吉兆。3.译文:(1)黄梅季节,家家户户都被雨水笼罩,青草池塘边到处都是蛙鸣。(2)与朋友相约,他却过了半夜还没来,我只好百无聊赖地敲着棋子,任凭灯花落下来。4.赏析:(1)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和无奈之情。(2)首句描写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典型景象,渲染了一种潮湿、烦闷的氛围。(3)次句以“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嘈杂和诗人的烦躁。(4)后两句以“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等候客人时的无聊和无奈。第四部分:字音字形9.阿长与《山海经》掷(zhì) 憎恶(zēng wù) 竹竿(gān) 辫子(biàn zi) 胸脯(pú) 疮(chuāng)疤 诘(jié)问 哀悼(dào) 书斋(zhāi) 震悚(sǒng) 粗拙(zhuō) 菩(萨) 竹(竿) 烦(琐) (辫)子哀(悼)10. 老王取缔(dì) 蹬(dēng) 捎(shāo) 门框(kuàng) 荒僻(pì) 滞(zhì)笨 侮(wǔ)辱 愧怍(zuò) (惶)恐 荒(僻) 取(缔)11.*台阶蹦(bèng) 撬( qiào) 磕(kē) 门槛(kǎn) 晌(shǎng)午 头颅(lú) 庄稼 茬(chá) (晌)午烦(躁) 头(颅) 微不足(道)12.卖油翁自矜(jin) 家圃(pǔ) 睨(nì) 酌(zhuó)油 (忿)然 (覆)其口 笑而(遣)之第五部分:成语9.《阿长与<山海经>》深不可测:深的无法测量,形容极深。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度惊恐。11.《台 阶》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自言自语: 自己跟自己说话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低眉顺眼: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第六部分:文学常识1.《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2.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3.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4.《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并称唐宋八大家。《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第七部分:重点文言词汇1.公:对男子的尊称2.善射:长射箭3.自矜:自夸。4.圃:园子。5.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6.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7.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8.无他:没有别的(奥妙)。9.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10.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11.安:怎么。12.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1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14.覆:盖。15.徐:慢慢地。16.杓:同“勺”。17.遣之:让他走。遣,打发。第八部分:重点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译: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译: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译: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译: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