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文学作品知识清单及答题技巧(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语文文学作品知识清单及答题技巧(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文学作品知识清单及答题技巧
姓名:_ 班别: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安排。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先写后发生的事,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述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模式:叙述XXXX(段落大意),补充交代了XX(前后情节)的原因,突出了中心或为下文做了铺垫。
4、补叙:将中心事件的某些环节或片段(关键之处)放在事件产生的某种结果以后予以补充叙述(作者有意为之)。
作用:造成悬念,结局有意外感;补足读者的疑问。
练习:《秋天的怀念》中有几处的插叙,请分析其作用。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的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作用: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
2、自然环境描写: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胡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环境或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发展做铺垫:(5)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答题方法:首先确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具体找出体现环境特点的词语,确定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4一般格式:运用景物描写,描写了 景色(景物特点), (作用)
练习:体会《秋天的怀念》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作用分析:
①品析修辞生动性;②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主题;③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起线索的作用:⑤概括写作对象的特点:⑥突出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
五、品味语言(词语或句子)。
1.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结合句子释词+作用+情感(基本义+特殊义+表达效果)。
通用的格式: 的意思是 ,这里指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表现)了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 的情状),表现了人物 的心情(性格)。
2、品味句子。(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比喻:把(事物)比喻(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 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 的情感。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 ,突出了(人物) 的感情。
夸张: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 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 的态度(观点、情感)。
引用:
(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3.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①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②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描写人物的方法
(1)外貌描写:描绘人的外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衣服、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2)心理描写: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深化作品主题。
(3)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3)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4)动作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的行动。
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练习一: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练习二: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垄着一层薄烟。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咋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4)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撇过去。
4.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等)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 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六、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思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包括结构和内容)。
(1)在文章开头:
结构上: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渲染气氛,交代写作意图,奠定基调。
内容上:概括内容+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
(2)在文章中间: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内容上: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表达某种情感。
(注意如果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定要答出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在文章的结尾: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②点明全文主旨或者升华中心;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内容上: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表达某种情感+点明了什么中心、深化了什么中心。
练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下面句段的作用。
(1)盼望着,盼望着,东方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第一段)
(2)《秋天的怀念》结尾段。
(3) 《散步》的结尾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