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标题的作用分析标题的作用(妙处、好处等),可从内容、结构、与主旨的关系及表达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标题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述之事的概括,抓住了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如《回忆我的母亲》②点明文章的线索。文章标题如果是一个人、一个物或一件事等,则标题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如:《散步》、《背影》、《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③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如《阿长与<山海经>》④语带双关。很多文章的标题语带双关,具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和象征义)。如《驿路梨花》⑤文眼,揭示文章的中心或主旨。“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如《白杨礼赞》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颖别致,富有哲理,发人深省。⑦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二、题目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即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表层含义是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基本意思,深层含义大多和文章主旨或人物情感有关。标题如果运用了修辞,文章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意思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应该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三、题目的理解: 作用+含义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 内容+目的注:(1)内容:可以抓记叙文的六要素;也可以抓“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2)写作目的:①写人:表达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赞美。②记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③写景: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五、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答题格式是:正如文中所说,…… (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 + 在我生活中,…… (生活中的事例现象) 十 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六、句段的含义和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思路:表层含义(这句话写出……)+深层含义(表达……情感)2.句段的作用。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包括结构和内容)。(1)在文章开头:结构上: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渲染气氛,交代写作意图,奠定基调。内容上:概括内容+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2)在文章中间:结构上: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表达某种情感。(注意如果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定要答出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3)在文章的结尾:结构上:①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②点明全文主旨或者升华中心;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内容上: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表达某种情感+点明了什么中心、深化了什么中心。七、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角度: (参见前面表格的答题模式)总答题格式:判断 + 解释 + 作用 + 情感答题规范: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 /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拟人:把……拟人化(赋予……以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表达)……的情感。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有力地表现了……的特点。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答题模式:(1)人物描写:运用……描写,生动地描写了(谁)……特点,表达了……情感。(2)环境描写: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谁)……心情 ③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揭示文章主旨3、重点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角度。(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1)动词:“xx”词指……意思,生动表现出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XX事物XX情态),表现了人物的心情。(2)形容词、副词:“xx”词指……意思,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XX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XX的心情。4、从句式的角度(1)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效果:表意复杂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效果: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八、探究文章主旨(情感)答题方法:①抓文章标题、开头、结尾②抓关键句、议论句、抒情句(段)、反复出现的句子③抓人物+事件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描写、介绍),表现了(赞美)歌颂、揭露、揭示、反映)……,抒发了作者……的感情。①写人:表现了……精神;②写事:揭示了……道理;③写景:抒发了……情感;④童话寓言:揭示了……道理。九、小说、散文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铺垫与伏笔的区别:①目的:铺垫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是主要人物或事件。伏笔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②形态:“铺垫”是“显性”的,“伏笔”是“隐性”的;③位置: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或中间,而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④用笔: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衬托(正衬、反衬):①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②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作用:①特点鲜明,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十、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插叙(1)特点: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接着再记叙中心事件;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插叙的事件与文章的主要事件不在一条主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2)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形象;⑥突出文章主旨;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