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十章 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10.2 内能(1)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通过实验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科学思维:通过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本质。知道建构模型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3.科学探究:演示二氧化氮与空气扩散、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把两个铅柱紧压在一起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和作用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方法,经历从宏观热现象里面分析出其微观机制,再利用微观模型解释更多宏观热现象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教学难点: 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 从古至今,人类始终没有停止对 结构的探索。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 或 组成的。现代科技可以使人观察到构成物质的 或 。2.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大量 组成的。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含有1021个水 子。3.实验现象说明,两种 的物质可以自发地彼此进入 ,这种现象称为 现象。根据扩散现象,我们可以断定 是在运动着的。4.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 之中。温度越高,分子的 越剧烈。我们称这种运动为 运动。5.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 力。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 力和 力同时存在。课堂导学(一)物质结构的基本图像1. 物质是由大量 组成的。分子非常 ,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 m。2. 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两种不同的物质可以自发地彼此 对方,这种现象称为 现象。根据 现象,我们可以断定分子是在 着的。3. 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 之中。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我们称这种运动为 运动。4.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把两根铅柱的端面削平,将削平的端面相对,用力压紧。这时你会看到两根铅柱连接在一起了,而且在铅柱下面悬吊一定的重物,它们也不会分开。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力。另一方面,物体能够被压缩,但压缩物体时需要用力,这又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不可能靠得很近,于是可以推知,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力。(二)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5. 分子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 状态不同。固体中,分子彼此靠得很 ,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既有一定的 ,又有一定的 。液体中,分子只能在一定限度内 ,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 ,但占有一定的 。气体中,分子离得较 ,且能 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 ,也没有确定的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堂练习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子极小,分子直径大约为10-10mB. 闻到香味,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 两种不同物质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扩散现象D. 扩散现象只能在气体和液体中进行2.在等质量的两杯水中同时各滴入两滴红墨水,1分钟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水中的红墨水与水扩散快B.热水中的红墨水与水扩散快C.组成物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无关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缓慢3.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说法错误的是( )A. 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B.处于正常状态的固体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基本平衡,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C.引力与斥力的强弱与分子间距离有关。D.当物体受到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间斥力作用更为显著4.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开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测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 )A.分子间有间隙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分5.下列现象中不是扩散现象的是( )A.湿衣服在太阳下变干B.箱子里放樟脑丸,箱子中充满樟脑味C.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杯中的水呈红色D.长期堆煤的水泥地面,地面变成了黑色参考答案1.D;2.B;3.D;4.C;5.A。课后反思参考答案:课前导学:1.物质,分子,原子,分子,原子。2.分子,分。3. 不同,对方,扩散,分子。4.运动,运动,热。5.作用力,引,斥。课堂导学1.分子,小,10-10。2.运动,进入,扩散,扩散,运动。3.运动,剧烈,热。4.力,引,斥。5.近,形状,体积,运动,形状,体积,远,自由,形状,体积。课堂练习:1.D;2.B;3.D;4.A;5.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