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复习目标】通过构建不同阶级探索大事记 ,归纳列救亡图存运动的影响。结合地图、文字史料等,梳理边疆危机和瓜分狂潮等基本史实。通过提供各种相关材料,全面客观的认识这一时期的列强侵华。【时空定位】【名词解释】(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1840年至1895年,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其目的是控制中国的市场。(2)资本输出:列强为获得高额利润,利用过剩资本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投资或贷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主要的方式有争做中国的债主、在华投资设厂、开矿、修筑铁路、开设银行等,其目的是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租借地:是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租借地的概念是借用国内法的租赁关系,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租借地,都是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主题一:沉沦——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加剧(20分钟)【必备知识】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2)朝鲜:1894年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机出兵朝鲜。(3)中国:军事实力弱(4)欧美列强:默许日本侵略中国(5)国际形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以资本输出为主。2、经过:丰岛海战 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黄海海战 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撞击日舰“吉野”)“经远舰”管带林永生率部英勇作战,最终与舰同沉旅顺大屠杀 日军入侵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后,进行长达4天半的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项目 内容 危害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 赔款两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设厂 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拓展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失败原因:内因 ①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制度落后②奉行“避战保船”政策,贻误战机外因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大大增强②日本侵华蓄谋已久③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5、影响: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对中国 ①《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 ③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近代化。 ④宗藩关系的逐渐解体,东亚格局变化对日本 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对朝鲜 日本将清政府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对朝鲜的控制,朝鲜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对东亚格局 日本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列强在东亚的争夺更加激烈6、余波: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概况: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知识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深化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1)侵华方式: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5)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6)清政府政策调整:清政府被迫调整政策,推行新政,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7)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探究学习】《时局图》是中国近代宣传画的杰作,主要有1899年和1903年两个版本。版本的变化不仅是图文的调整,也是国内重大形势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时局图注:图中各个动物分别对应不同的列强国家(1)分别提取图1和图2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年份。图1时局图是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形象描画。结合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租租借地、瓜分中国的局势可知,图1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亡的写照,是唤醒中华民族救亡意识的诠释。据此判定图1为1899年。图2时局图除了对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形象描画,还增加了清朝统治阶层人物形象、“不言而喻、一目了然”题词和《时局图》标题的添加。结合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被迫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的局势可知,是20世纪初当时革命党人鼓动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写照,是革命党人反帝、反封建的生动诠释。据此判定图2为1903年。(2)把宣传画作为研究历史的一种史料,有何使用价值?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时事宣传画作为图像史料,能生动描绘特定的时事,对时局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由于时事宣传画属于漫画的一种,多采用艺术性的手法,也存在不能完全反映客观历史的问题,应正确认识宣传画的证史价值。主题二:上升——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探索(20分钟)【必备知识】洋务运动概况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人民的反抗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目的 挽救国家的颓势,“自强”“求富”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内容 军事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民用 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海防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教育 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评价 进步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局限 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知识拓展】 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生产方式(1)经营方式: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类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资金全部源于官府拨款,企业完全属于国家,属于官办企业。民用企业的资金来源则比较复杂,存在着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形式,其中官督商办、官商合办都有民间资本的介入。(2)生产方式:洋务企业采用机器生产,这是其不同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表现。【误区警示】 “中国近代工业”与“近代化”(1)“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近代化不等同于工业化。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还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探究学习】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成功?失败?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而儿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材料一他们的成就有日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域;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材料二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材料三图2漫画《学生偏要毁了树》取材于洋务运动。图中年长者问:“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年轻学生回答说:“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图2(1)材料一和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是必要的。理由:两则材料都是反映洋务运动发展状况的史料,材料一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方面的成绩;材料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对于民生的影响。(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陈季同在外交官的立场上,对西方情况较为熟悉,因此多关注洋务运动的富强之面。奎润等站在国内实际办事官员的立场上,较为了解底层民众的实际生活,因此多关注民生的一面。(3)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材料一选自清末外交官的文章,材料二选自清末大臣的奏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注意在使用时要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史料的互证。(4)材料三意在说明什么问题?评价洋务运动要坚持哪些原则?材料三反映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应该变革政治制度。原则:要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历史事物;其次要看到洋务运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所处时代中发挥的历史作用。一本书的遭遇材料一1895年秋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图7)。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图7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材料二: 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8—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 1895 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时,而时已晚矣”。—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标题:一本书的遭遇(不写标题,扣1分;只写标题的不给分。)《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久束高阁”到“洛阳纸贵”“风行一时”的遭遇变化。(2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对日本有传统的天朝上国心理优势,把日本视为倭寇和蛮夷;中国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整体实力增强,轻视日本;统治者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对外部形势变化了解较少。《日本国志》虽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4分)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创巨痛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解日本的发展,成为部分有识之士破解中国困境的重要手段。《日本国志》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有很强的洞察力。因此在甲午战后正式刊行会风行一时。(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4分)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遭遇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是近代中国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挨打之后奋起救亡图存的缩影。(言之有理即可,2分)【课后练习】1.奕?在奏折中说:“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要趁洋人乐于帮助,实力讲求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尽窥其中奥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洋人的态度,当以中国的强弱为转移。”由此可知,奕?的说法( )A.使中国开始了解西方 B.旨在宣扬维新救国C.体现了民主科学理念 D.意图实现富国强兵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企业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3.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赴新疆平定英国支持的入侵势力,后在新疆设行省;1885年,冯子材领导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打败法国军队;1872年,面对日本力图吞并琉球,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到台湾抵御日本侵略,后在台湾建省。清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反映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B.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C.清政府坚决打退列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行径D.台湾人民的斗争体现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4.中法战争期间,作为新闻性画报的《点石斋画报》,翔实生动地描绘战事,接连不断刊发报道,如《轻人重地》《法犯马江》《基隆再捷》,并且对台军大捷、法人残暴、甬江之战等战况,都及时绘有相关图景。这些报道( )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战事 B.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C.反映民众高度关注时局 D.表明政府重视社会舆论宣传5.《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即撰写《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当时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证明了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增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6.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化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7.1894年9月15日,清军主帅叶志超下令清军放弃平壤北撤。在相关当事人的公文报告和私人回忆中都提到,当天叶志超曾召集诸将,提出“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不如暂弃平壤”,众将未提出异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甲午战败源于清王朝的腐朽 B.叶志超对战败负有完全责任C.清军将领谎报军情逃避罪责 D.清政府陆海军协同对日作战8.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 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原则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