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弈》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等多种方法理解古文的大意,并连起来说出故事的内容。(重点)3.对比两人跟弈秋学下棋的正反事例,说出“做事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观点。(难点)【教学过程】一、三人行1.入题师:(投影出示P80页插图)他们这是在——生齐:下棋!师:也就是——(板书“弈”),观察一下,和咱们班“王奕淇”的“奕”有什么不同?芮:一个是……师:这个部件念“gǒng”。(在黑板上写出对应甲骨文)就是左手和右手的意思,你要如何理解?芮:哦,那我就好像懂了,它们两个的下面的部分不同。师:我想补充一下,下面的部件是它们的部首,接着说。芮:那个“弈”,下棋是要用到左手和右手的,而“奕”的下面是“大”,就是表示……表示……师:谁来帮忙?(无人举手)师:(板书“美”)有没有启发?芮:哦,就是很好的意思。师:这样解释也行,所以在人名中我们多看到“奕”,王奕淇同学,你名字中的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淇:我也不知道……师:那我们来找个意思给他吧。生:神采奕奕,就是说他很精神。师:(指王奕淇)你觉得怎么样嘛?淇:还可以。师:把这一组形近字在书上记下来,分别组一个词。(生记笔记。)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篇目是——生:《学弈》。师:自己读读看,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2.读文学生自由读文,其后小组内互查读音并汇报。(两个小组读后全班齐读,读音未见异常。此时没去管节奏什么的。)二、弈秋,善弈师:(指图)图中这位,何许人也?生1:弈秋。师:接着说。生1:他教另外的两个人下棋。师:他凭什么为“师”?生1:因为他棋下得好。师:多好?生1:第一句里说,通国之善弈者也。师:没听懂。生1:就是说他是会下棋的人。师:会“下点棋”就能为“师”?生2:在全国来讲,他算是会下棋的人。师:很好,讲出了范围。哪个词告诉你的?生2:通国,“通国”就是“全国”,注释里有。师:(板书:结合注释)会用方法,很明确。但你的评价就有点勉强了,弈秋只是“算会下棋”?生3:他在全国都是比较会下棋的。师:还是用了“比较”一词,看来比较保守。有没有评价高点的?生4:弈秋在全国都是很会下棋的人。师:如果你换个自己的说法可能会更好。生4:……生5: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师:这个评价高,他与前几位同学的评价有点不同——生6:他说的是“最会下棋”。师:“最”,很准确,你还能换个说法吗?生6: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生7: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顶级高手。师:调一下:顶级围棋高手。好一个顶级高手,读出来——生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师:最擅长下棋的人——生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师:棋艺高超,无出其右者——生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师: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明说了他“善弈”,前俩字也大有玄机。生:哦~~师:你“哦”什么?(众笑)生:注释里有啊,(指书上注释)“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秋为弈秋。师:刷墙最厉害的那位李师傅叫——生齐:刷子李。师:捏泥人最厉害的张师傅——生齐:泥人张。师:发现了什么?生:他的名字就告诉了我们,他就是下棋最厉害的,名叫“秋”。师:读出“最”的感觉来。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生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三、此“一人”与彼“一人”1.此“一人”专心致志师:(指图)接着看图,文中有一句话同时出现了他们仨,找出来,划波浪线。(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生1:使弈秋诲二人弈。师:二人。左边一人,右边一人(板书)。其一人——生2:专心致志。师:(指黑板上的板书)我应该写到哪边的“一人”?生2:右边,图上有。师:(在右边“一人”旁板书:专心致志。)很会看图。“专心致志”的程度——生2:惟弈秋之为听。师:这个节奏好,像他这样读,把句子按意思分开。生齐:惟/弈秋之为听。师:读得好,但没听懂。(众笑)生2:注释里有啊:只听弈秋的教诲。师:谁能换一个说法?生3:只听弈秋的教诲。师:没换。生4: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学。师:还能不能学得更好一点?(生笑)生5: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学,还加上很多自己的思考。师:(笑)你也是个会学习的人。一心只想着——生6:下棋。师:这个句子还可以换成你的生活,惟谁之命为听?生7:惟吕继之为听。师:为什么?生7:我跟他学踢球。(众笑)生8:惟老夏之为听。(众笑)师:好徒弟!(众笑)生9:惟张万兵之为听。生10:惟母之为听。师:这个好在哪里?生11:我命由我不由天。师:几个意思?不挨着呀。生11:他不是说“惟吾之为听”。师:好嘛,你没听清。不过你这个说法倒是够强烈的。再说说,他那句怎么好。生12:就是也是文言文的味道。师:还品出了语言形式上的“味道”。把文中的句子读好——生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师:看板书,应该记下来了——生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2.彼“一人”心在鸿鹄师:(指板书左边“一人”)“一人”也是“一心”的呢。生1:他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师:听谁?生1:听弈秋之教诲。师:但是——生1: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师:没听懂。(众笑)生1: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师:还有什么飞过?生2:一心想着天上有大雁飞过。师:还会有什么?生3:会不会有麻雀飞过。生4:可能会有老鹰飞过。生5:可能会有黄莺飞过。师:(板书:活用注释)很灵活。不止是想这个,还思——生6:援弓缴而射之。师:完整的。生6:思援弓缴而射之。师:这个节奏,你可以为师了。像他这样读出明显的节奏,意思就明白了。生齐:思/援弓缴/而射之。生7:思/援弓缴/而射之。生8:思/援弓缴/而射之。生9:思/援弓缴/而射之。生齐:思/援弓缴/而射之。师:没听懂。(众大笑)生10:他还想着弯弓射大雕。师:很好,谁说个不同的。生11:他还想着拉弓搭箭去射那天鹅。师:好,雕变天鹅了。(生笑)谁再换?生12:他老想着拉开弓箭去射那大雁。师:你刚刚说的句子里,“拉开弓箭”“拉弓搭箭”,在原文里是——生12:援弓缴。师:咱们来写写。(示范写“援”“缴”)。(生在书上某处写三遍:思援弓缴而射之。写完后,再读。)师:在他的“一心”里,会有这个飞过,会有那个飞过,唯独没有——生齐:棋(下棋)。师:用个词形容一下。生13:三心二意。生14:身在曹营心在汉。生15;心不在焉。师:都很好。(板书:心不在焉)心在哪里?生齐: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师:(指板书)记下来:一人虽听之——生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男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女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生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此”与“彼”的对比师:(指屏幕上图)二人的学习过程连起来,看能背了不?生根据师的提示背:其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师:这两个人的学习过程——生1:完全不同。师:文中却没有用句号隔开。生2:用了分号。师:几个意思?生2:……师:专门放在一个句子里——生3:好作比较。生4:便于对比。师:接着说吧。生4:好的和不好的一比,好的更好,坏的就更坏了。师:很直白,就是“好”与“坏”,谁能换个具体点的?生5:专心致志和心不在焉的一比,就更加突出了“专心致志”,也就更贬低了“心不在焉”。师:好复杂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突出”,还是为了“贬低”?生5:“突出”吧,毕竟要告诉我们,学习就应该“专心致志”。师:谁说不是呢,会学习的人总是会心灵相通。生6:(举手了)但是,贬低也是可以的。师:怎么说?生6:就是要告诉那些学习不好的人,肯定就是没每节课没认真学,我们要从别人错误中吸取教训。比如如果像那个三心二意的人,就是怎么也搞不好学习的。师:善于做思想工作,我也很同意你的想法,三心二意、心不在焉不只是搞不好学习,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我发觉你这个已经叫做智慧了,难怪学习好。生7:但是说突出“专心致志”也可以啊。师:对的,也可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从正面也罢,反面也罢,理解就成。既然这样,把分号前后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吧,如何?生8:不行吧……师:到底行还是不行?生9:不行!积极的人应该放到前面。师:呵呵……(生跟笑)好可爱的想法。生10:不行,这样看来,作者就是要强调第一个人的学法,就是要我们像他那样学习。师:那从反面行不行?照镜子行不行呢?生10:行……我也不知道了。生11:行啊,您刚才不是说了吗,作者这么写是他的意思,我们读出了更多的意思不是更好吗?师:更好吗?生齐:好。(是的。)师:正反都行,但将两者放在一起,也是没有对比——生齐:就没有伤害。(众笑)四、三人行,必有我师1.结论师:伤不伤害还不一定,看结果吧。生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师:没听懂。(众大笑)生1:虽然他们俩一起学习下棋,但结果却不一样。师:你声音挺大,但意思有点含糊了,谁来按原句说。生2:虽然和他一起学习,但不如他。师:(指板书:活用注释。)生2:虽然和他一起学习,但没有他学得好。师:他没有他学得好,听得明白吗?谁再来。生3:第二个人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没有第一个学得好。师:(再指板书),这样不同的学习态度,结果也必然是——生:天壤之别。师:把这个想法加进去。生3:虽然他们俩一起学习下棋,但第一个人成了学霸,第二个人却成了学渣。(众大笑)师:这个评价扎心了。“弗若之矣”,弗若“谁”?生齐:第一个人(右边的人)。师:看,作者用力比较轻,调整一下再说吧。生3:虽然他们俩一起学习下棋,但学的结果差别很大。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师:(问的语气增强)为是其智弗若与?生:(答的音量增大)非然也。师:”非““然”重音读好,试试看。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重音“非”“然”很到位)其后交换:生问,师答。(设问语气练习。)师:这两句,在草稿本上写下来:可以写文言文的,也可以翻译出来写同步的现代汉语意思。最好不看书写。(所有人都写了文言文。)2.背诵全文师指板书,生背全文。看图,背全文。全班齐背诵。3.质疑: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是想要补充的?生:我想补充一处,就是注释的第一条,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题目是后人加的。师:很细心!还有吗?生:没有啦。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诸位今天学得欢,也都懂了,但我还有个问题,《孟子 告子》是个什么书?(众笑)师:请各位小老师们去查查,找时间告诉我。(众大笑)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