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知识梳理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知识梳理学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第一部分:阅读
一、单元主题:
第四单元以“美德”为主题,通过记叙人物的言行和不同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美德,提升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单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散文、记叙文、杂文等文体的特点,学习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
4.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把握文章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做批注,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习优秀人物的言行和品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三、各篇课文核心知识笔记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文是张中行先生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散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重视语文、追求完美的崇高品格。
(2)核心知识点:
1.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对叶圣陶先生的回忆,并概括其品德高尚。
(2)第二部分(第4-8段):记叙叶圣陶先生对作者的帮助和宽厚待人的事例,表现其谦虚、宽厚、待人真诚的品质。
(3)第三部分(第9-15段):记叙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的见解和要求,表现其严于律己、追求完美的精神。
2.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人物形象:
叶圣陶: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重视语文、追求完美的“躬行君子”形象。
4.写作手法:
(1)细节描写: 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举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2)对比: 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一面与他律己严格的一面进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5.语言特色:语言平实自然,亲切感人,富于真情实感。
6.原文解析:
文章开头以“双层的悲哀”引出对叶圣陶先生的回忆,并以《左传》中“立德”居首的观点,概括了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的特点。
接着,作者回忆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帮助,以及他宽厚待人的事例。作者以“我”作为参照,突出了叶圣陶先生的谦虚、宽厚和待人真诚。比如作者帮叶老修改文章,叶老不仅不介意,还“谦虚而恳切地”询问作者意见,并坚持“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
此外,他还“坚持”送客人出门,即使是晚年卧病在床时,也要“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这些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表现出叶老真诚待人的高尚品格。
第三部分,作者从“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个方面,具体展现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另一面。
文章重点阐述了叶圣陶先生关于“写话”的见解,并以“了”“太”两个例子,说明叶老对语言简洁的要求。作者在叙述中,既有对叶老主张的认同,也表达了对当下“应简而偏偏要繁”的不满和感慨,从而突显出叶圣陶先生对完美的追求。
15. 驿路梨花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文是彭荆风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我”和老余在哀牢山中借宿一间小茅屋的经历,以及对小茅屋主人的追寻,歌颂了以雷锋为榜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赞扬了这种精神的传承。
(二)核心知识点:
1.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10段):写“我”和老余在哀牢山中迷路,借宿一间无人居住的小茅屋。
(2)第二部分(第11-26段):写“我”和老余遇到瑶族老人,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位哈尼小姑娘。
(3)第三部分(第27-37段):写“我”和老余遇到一群哈尼小姑娘,得知小茅屋是解放军战士为方便过路人而建造的,并由小姑娘们代为照料。
2.主题思想:歌颂了以雷锋为榜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赞扬了这种精神的传承。
3.人物形象:
(1)哈尼小姑娘:一个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形象,代表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2)解放军战士:一群具有雷锋精神,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战士形象。
4.写作手法:
(1)悬念: 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误会: 通过制造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以此烘托人物的优秀品质。
(3)象征: 以“梨花”象征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
5.语言特色: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6.原文解析:
文章开头以描写哀牢山雄伟壮丽的景色,以及“我”和老余在山中迷路的情景,为故事的发生设置了背景。
接着,作者以“梨花”为线索,引出小茅屋,并通过描写小茅屋的简陋和屋内物品的摆放,暗示小茅屋主人的善良和热情。
然后,作者通过“我”和老余与瑶族老人的对话,以及瑶族老人讲述自己迷路时得到小茅屋主人帮助的经历,层层揭开小茅屋主人的身份,并赞扬了哈尼小姑娘乐于助人的精神。
最后,作者通过“我”和老余与一群哈尼小姑娘的对话,得知小茅屋是解放军战士为方便过路人而建造的,并将雷锋精神传承下来,通过小姑娘们代为照料,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文章以“梨花”为题,既指哀牢山中的梨花林,也指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更象征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16. 最苦与最乐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创作的一篇杂文,作者以设问的方式,开篇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和“人生什么事最乐”的问题,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认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二)核心知识点:
1.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7段):阐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
(2)第二部分(第8-12段):阐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2.主题思想: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的观点,引导人们勇于承担责任,并从中获得快乐。
3.写作手法:
(1)设问: 以设问的方式,开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对比: 将“负责任”的苦与“尽责任”的乐进行对比,突出了“责任”与“苦乐”的辩证关系。
(3)举例论证: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等,来证明“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
4.语言特色: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富有哲理。
5.原文解析:
文章开头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的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接着以排比句式,列举了“贫”“失意”“老”“死”等人生之“苦”,并逐一否定,最终得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结论。
作者用“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负责任的痛苦,并通过“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等日常事例,具体说明了负责任的苦处。
然后,作者以“翻过来看”引出对“乐”的论述,并得出“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结论,并用“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来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
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尽责任后的快乐就越大。文章最后,作者以“君子有终身之忧”为例,说明“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日日在那里尽责任”,所以“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作者将“责任”与“苦乐”辩证地联系在一起,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并从中获得快乐。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铭文,作者借赞美自己的陋室,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二)核心知识点:
1.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3句):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并以“惟吾德馨”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2)第二部分(第4-7句):描写陋室的环境,表现陋室的清幽雅致。
(3)第三部分(第8-10句):描写陋室主人的生活,表现其高雅脱俗的情趣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第四部分(第11-12句):以古代贤士的居室为例,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
2.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以及“陋室不陋”的观点。
3.写作手法:
(1)比喻: 将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暗示陋室主人的高尚品格。
(2)对偶: 全文以对偶句为主,语言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和表达效果。
4.语言特色:语言精炼含蓄,富有哲理。
5.原文解析:
文章开篇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起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论点,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主人的品德高尚。
接着,作者描写了陋室的环境,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景物描写,以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物描写,展现了陋室的清幽雅致和主人高雅的交游。
然后,作者描写了陋室主人的生活,通过“调素琴,阅金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趣。作者还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对比,突出了陋室生活的清净安宁。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例,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并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再次点明文章主旨。
爱莲说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说”,作者通过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自己对君子品格的赞美和追求。
(二)核心知识点:
1.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4句):以“可爱者甚蕃”的花引出莲花,并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美。
(2)第二部分(第5-7句):将莲花与菊花、牡丹进行对比,突显莲花的君子品格。
2.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君子品格的赞美和追求,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3.写作手法:
(1)象征: 以“莲花”象征君子,表达对君子品格的赞美。
(2)对比: 将莲花与菊花、牡丹进行对比,突显莲花的君子品格。
(3)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莲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作者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4.语言特色: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文采。
5.原文解析:
文章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引出莲花,并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与“予独爱莲”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莲花的独特喜爱。
接着,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系列语句,从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香气特点等方面,具体描写了莲花的高洁之美。
然后,作者将莲花与菊花、牡丹进行对比,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分别概括菊花和牡丹的特点,并用“花之君子者”赞美莲花,突显莲花的君子品格。
最后,作者感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对世俗的鄙弃。
第二部分:写作——怎样选材
一、写作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选材的重要性,掌握选材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围绕中心思想选择典型、新颖、真实的材料,并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使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核心知识点
(一)选材的重要性
选材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好的材料,再高明的写作技巧也无济于事。选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好的选材能够为文章增色添彩,使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选材的原则
1.围绕中心: 选材要紧密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能偏离主题,要选择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即使是与中心有关的材料,也要分清主次,有所侧重。
2.真实可靠: 选材要真实可信,不能随意编造,也不能道听途说,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或者是有确凿依据的事,避免虚假和夸张。
3.典型新颖: 选材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要尽量新颖,避免陈词滥调,要选择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材料,避免老生常谈。
(三)选材的途径
1.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并用笔记、照片、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来。
2.阅读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从中汲取营养,开拓思路,丰富素材,可以将书中的精彩片段、感人的故事、优美的语句等摘抄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3.思考感悟: 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对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素材进行分析、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和素材,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选材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围绕写作主题,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与主题相关的材料,然后进行筛选,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2.素材卡片法: 将搜集到的素材,用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于查找和使用。
3.主题统领法: 先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使材料围绕中心思想展开。
4.事例佐证法: 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文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五)安排详略
选材之后,还要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使文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主次分明: 要根据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密切程度来安排详略,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材料要详细写,次要的材料可以简略写。
(2)突出中心: 详写主要材料,略写次要材料,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避免平均用力,主次不分。
(3)过渡自然: 材料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避免生硬的跳转,可以使用过渡句、过渡段等方法来衔接不同的材料。
三、写作练习
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主题,比如“我的朋友”“我的家乡”“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等等,然后围绕主题,选择最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并进行简单的构思,确定文章的结构。
2.分析例文,学习选材: 选择一篇你喜欢的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材的,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详略的。
3.改写文章,调整详略: 选择一篇你写过的文章,或者一篇你喜欢的文章,尝试调整材料的详略,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四、总结
选材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作成功的关键。要写好文章,需要围绕中心思想选择典型、新颖、真实的材料,并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使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一、活动主题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孝”的文化,感悟“孝”的深刻内涵,学习古今孝亲敬老的感人事迹,并在生活中践行孝道,做一个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人。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理解“孝”的时代内涵。
2.学习古今孝亲敬老的感人事迹,感悟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3.了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具体做法,掌握与父母、长辈沟通交流的技巧。
(二)能力目标:
1.提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2.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演讲、朗诵、讨论、写作等。
3.提高团队合作和组织策划的能力。
4.提升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心,树立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正确观念。
2.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三、活动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制定活动方案、组织活动、分享体会与感受等环节。
(一)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孝亲敬老月”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学习活动策划的步骤和方法,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2.活动步骤:
(1)分组讨论: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孝亲敬老月”的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各种活动创意。
(2)方案设计: 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设计一份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日程安排、人员分工、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预期成果等。
(3)方案评选: 各小组将活动方案提交班级进行展示和评选,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参与讨论,选出最切实可行、最富有创意的方案作为最终的活动方案。
3.注意事项:
(1)活动方案要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2)活动方案要体现“孝亲敬老”的主题,内容要丰富多彩。
(3)活动方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二)组织活动
1.活动目的: 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孝亲敬老的知识,感受孝亲敬老的意义,并培养孝亲敬老的行动自觉。
2.活动形式: 根据活动方案的安排,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
(1)知识竞赛: 以“孝”文化为主题,开展知识竞赛,考察学生对孝亲敬老知识的了解程度。
(2)故事分享: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孝亲敬老故事,感受孝亲敬老的感人力量。
(3)诗歌朗诵: 组织学生朗诵有关孝亲敬老的诗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力量。
(4)主题演讲: 邀请学生围绕“孝亲敬老”的主题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等地开展慰问活动,为老人提供服务,体验孝亲敬老的实际行动。
(6)家务劳动: 鼓励学生在家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表达对父母的孝心。
(7)制作礼物: 引导学生亲手制作礼物送给父母或长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8)书信祝福: 鼓励学生给父母或长辈写信,表达自己的爱和祝福。
(9)观看影片: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孝亲敬老的影片,引导学生思考孝亲敬老的意义。
3.注意事项:
(1)活动组织要井然有序,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活动内容要富有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
(三)分享体会与感受
1.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活动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深化对孝亲敬老的理解和认识。
2.活动形式: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
(1)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活动体会和感受。
(2)写作表达: 引导学生以“孝亲敬老”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制作手抄报: 鼓励学生制作手抄报,展示活动成果和心得体会。
(4)主题班会: 以“孝亲敬老”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分享体会和感受。
3.注意事项:
(1)引导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鼓励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分享。
四、参考资料
1.古籍: 《孝经》《论语》《孟子》等。
2.诗词: 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慈乌夜啼》等。
3.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卧冰求鲤”“鹿乳奉亲”等。
4.影片: 《妈妈再爱我一次》《孝子贤孙伺候着》等。
五、总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通过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孝”的文化,感悟“孝”的深刻内涵,学习古今孝亲敬老的感人事迹,并在生活中践行孝道,做一个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人。
第四部分:字音字形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商酌(zhuó) 恳(kěn)切 譬(pì)如 朦(méng)胧 累赘(léi zhui) 别扭(biè niu) 拖沓(tà) 妥帖(tiē) 诲(huì)人不倦 不耻(chǐ) 下问 颠沛(pèi)流离 以身作则(zé) (恳)切 鞠躬尽(瘁)妥(帖)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
14驿路梨花
寨(zhài) 撵(niǎn) 迷茫(máng) 陡(dǒu)峭 露(lù)宿 竹篾(miè)
简陋(lòu) 修葺(qì) 晶莹(yíng) (驿)路 (陡)峭 竹(篾) 晶(莹)
15.*最苦与最乐
揽(lǎn) 契(qi)约 监督(dū) 循(xún)环 如释(shì)重负 悲天悯(mǐn)人
(契)约 悲天(悯)人
16.短文两篇
案牍( dú) 淤( yū)泥 亵(xiè)玩 (鸿)儒
第五部分:成语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诲人不倦:教导别人是非常耐心,不知疲倦。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中。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贯穿于始终。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15.《最苦与最乐》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大海辽阔无边,天空一望无际。形容空间无比广阔或活动范围极其宽广。也比喻胸襟开阔,性格豪放或说话、议论、写文章和思想等无拘无束,漫无边际。
悲天怜人:哀叹时世的艰辛,怜悯人民的疾苦。引申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第六部分:文学常识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是张中行。本文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5、《驿路梨花》的作者彭荆风。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16、《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7、《短文两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第七部分:重点文言词汇
陋室:简陋的屋子。
名:出名,有名
灵: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独爱菊:只
甚蕃:多
自李唐来:从,自从
而不染/而不妖/而不可亵玩:却
濯清涟而不妖:濯, 洗;清莲,水波;妖,过分艳丽。
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予谓菊:以为,认为
亵玩:靠近玩弄
花之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隐逸:隐居避世
宜乎众矣:应当
陶后鲜有闻:少
第八部分:重点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何陋之有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焉。
译:(莲)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越清当,洁净地挺立,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赏弄。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牡丹的爱,人应当很多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