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致云雀》【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在理清全诗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3.结合教师讲解,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在理清全诗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说出“云雀”这一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难点: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知识链接作者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诗人中的诗人”。其优秀的诗歌作品有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自由颂》,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其作品热情而富有哲理,诗风自由不羁,惯用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他热爱人类、自然,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主张改革。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其与拜伦一同被誉为“19世纪文坛巨星”。写作背景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正在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的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题目解说云雀,形似麻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构巢于地又性喜高飞,常从巢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云雀常被诗人选作讴歌的对象。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二、基础感知1、朗读课文,识记下列生字词的字音,并把自己不会的拼音标注在课本相应位置。酣畅淋(lín)漓(lí) 犀(xī)利 霓( ní)虹 荫(yīn)蔽 醇(chún)酒 摈(bìn)弃霞蔚云蒸(zhēng) 憎(zēng)恨 炽(chì)热 迸(bèng)涌(yǒng) 甘霖(lín)2、全诗21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结合以下提示自读诗歌,在课文中相应位置做好标注。第1小节:诗人总体评价云雀及其歌声;第2-4小节:云雀飞翔;第5-12小节:云雀的歌声;第13-20小节:歌声神圣、欢快的原因;第21小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诗人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三、小组合作探究3.精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描写“云雀”的诗句,圈画“云雀”的特点,完成下列表格。云雀 (叫声) 相关意象 特点 手法 主旨或情感 象征5.利箭 明灯 高亢穿透力强 通感 冲破黑暗、带来光明6.明月 清亮 无处不在7.美雨 甜美绚烂8.诗人9.少女10.萤火虫11.玫瑰12.草地 春霖 花蕾 明朗欢悦清新 衬托13.颂歌 神圣甜美 歌声具有巨大力量14.合唱 欢歌 饱满充实17.液态的水晶 涌泻 对死亡深刻真切的理解18.欢笑 音乐 不瞻前顾后 不自扰20.音律 书籍 鄙弃尘土4、有人说,《致云雀》中的云雀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请结合诗歌分析其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