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目标】1.通过复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豌、按、僵、预、揭、啪、苔”等生字,笔画较多的生字“豌”。2.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3.学习整理问题清单,发现并学习从部分和全文两个角度提问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把自己的疑惑问题写下来。难点: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认识字词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安徒生童话吧?都看过哪些呢?2.介绍作者安徒生。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生于一个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代表作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3.齐读课题:一个豆荚的五粒豆 4.根据图片简单了解豌豆的一生,为课文的学习打基础。豌豆→豆芽→豆苗→豌豆花→豆荚→豌豆二、初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1.你读过几遍课文,反馈预习单第2题难读的生字词语。2.基于预习,检查字音,重点教学易错生字。3.根据意思选择词语解释僵硬、舒适、洋溢、揭晓四个词语的含义4.当堂识记,课堂小练笔(1)完成课堂作业2选择字音;(2)当堂书写“豌”和“舒”字。三、梳理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预习单第3题反馈,统计如下两个问题的提问人数:这五粒豆去哪儿了?五粒豆最后怎么样了?2.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1)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对于五粒豆的去向的关键词。(2)交流讨论,梳理内容,填写表格。完成《课作》第4题。3.对照表格,简单讲讲故事内容。4.总结方法,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瞧,你们仅仅只是对课文题目进行提问,就帮助我们将这么长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出来。难怪人们常说:“提问,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四、从课后练习题中学方法。1.出示课后小组问题清单,思考这几个问题中,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为什么?①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②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③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2.同桌讨论3.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追问1:为什么说①和②针对部分内容提的?预设:因为的回答这两个问题不用读整篇文章,只需要读……就可以推理出答案。小结:我们通过读课文部分段落,进行思考、推理,就可以得出结论,所以这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的。追问2:为什么说③是针对全文提的?预设: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五粒豌豆的经历作比较,就需要读完全文。4.教师小结,明确我们既可以针对课文的某一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篇课文,从整体上提问。五、迁移运用,整理清单。1.刚刚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也完成了小组的问题清单,现在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梳理一下本组的问题清单,看看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的某一部分内容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篇课文,从整体上提出的。请大家将“问题条”贴在下面相应的表格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小组问题清单)2.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1)展示各小组的问题清单(2)说一说自己所在的小组是怎样进一步梳理小组问题清单的3.完成班级问题清单。请各小组将本组问题清单贴进班级问题清单中,合并相同问,完成班级问题清单。4.聚焦问题,尝试解决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5.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