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2.赏析小说运用“烘云托月”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教法设计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写出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沧桑变化。今天,我们来看的《三顾茅庐》,这滚滚的东逝水中的最美丽的一朵浪花 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其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另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3.文体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章回体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疏通疑难语句:请同学阅读下面较难句子,梳理语义。(1)玄德拱立阶下——刘备恭敬地站在台阶下。(2)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您,已经在文几上给您写信,信中留有我的名字,不知道先生看了没有?(3)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男子汉大丈夫,身具旷世之才,怎么可以碌碌无为老死在山野林泉之中呢?希望先生您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开导愚笨的我,教授我治国的道理。2.总结故事内容,读懂情节:再读课文,说说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预设:起因(1段):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关、张二人劝阻,刘备用典故开导他们。经过(2-3段):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并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隆中献策。结果(4段):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细读文段,读出性格在见到诸葛亮之前,选文第1段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三兄弟的人物描写,很有意蕴,咱们有必要来品读分析。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 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1.请简要赏析张飞的人物形象。第一段: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飞应诺。知识链接: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直爽、莽撞、义气。侧面描写,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2.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预设:(1)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2)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3.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的性格特征。刘备:况吾欲见大贤耶;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做事有恒心。关羽: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语言描写,委婉、稳重。研读对策,赏析孔明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文中他的智慧主要体现在“隆中对策”部分。1.诸葛亮对策前大量笔墨记叙其他,有何益处?“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从别人口中介绍诸亮。刘备从他人口中听说贤才又多次到访,有力衬托出这位隐者的身份。外貌描写,为诸葛亮智慧卓绝的分析应答做了铺垫。2.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预设:分析天下形势:一论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二论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三论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四论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五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3.他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提出战略方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4.第4自然段,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预设:不贪恋富贵功名,知恩图报。综上所述,诸葛亮智慧卓绝、淡泊名利。课堂小结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诸葛亮草庐拜访诸葛亮,并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文章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使诸葛亮和刘备的大才和惜才形象呼之欲出。虽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人才者得制高点,得人才者得持续发展,得人才者得最终胜利,希望同学们未来也能做人才、惜人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