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设计——融媒体课程资源使用教学目标:1.会认“田、园”等 7 个生字,会写“春、夏”等 11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四季田园的情景。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和图画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四季田园的变化,描述诗中四季田园的情景。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媒体课程资源。学生:熟读古诗,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大家仔细地看,认真地听。(播放视频:四季田园风光。)2.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什么?这些美丽的景色会在什么时候出现?3.教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一首描写四季田园生活的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学生齐读)4.理解题目。(1)教师:你知道“四时田园”是什么意思吗?(2)教师:四时田园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田园生活。(扩词:四时、田园、田野)二、简介诗人,听读古诗。1.教师导言:老师这里有关于范成大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观看资源“作者简介”部分,指名读)2.介绍背景。3.教师范读古诗,划出节奏。(1)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2)指导学生划出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2.教师:大家读得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再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3.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4.采用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齐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时候的田园情景?在诗中画出描写的事物。四、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播放资源,整体感知,初步理解)2.学生读注释,教师点拨。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4.全班交流、评议、完善诗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5.练习说话。(1)教师:你为什么能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中感受到农民的勤劳呢?预设:在田野中,农民们白天耕种田地,晚上纺纱织布,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得田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2)指导学生读诗,把这份勤劳读出来。(3)多媒体出示画面,引导说话。①多媒体出示四季田园的画面。②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画面多美丽啊。看,春天的田野绿意盎然,夏天的田野金黄一片,秋天的田野丰收在望,冬天的田野静谧而宁静。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怎么样?与同桌交流交流吧!五、品读古诗,体悟情感。1.学生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2.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诗人选取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几个典型画面,用寥寥数语为我们勾画出了四季田园的生动景象。3.教师:大家想一想,在诗人眼中,四季田园仅仅是在变化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四季田园的图景吗?4.课件出示资料:当时的宋朝,农业发展迅速。范成大身为田园诗人,他的诗篇多描写田园风光和农事活动。他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了四季田园的繁忙景象,表达了农民们的勤劳和乐观。5.教师:现在,你觉得范成大仅仅是在写四季田园的景象吗?他还期望什么呢?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六、课堂总结,朗诵诗句。1.教师小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四季田园的繁忙景象,表达了农民的勤劳和乐观。他的诗篇激励了无数人热爱劳动的热情。2.播放背景音乐,指导朗读。布置作业,巩固所学。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任选一题完成:(1)作画: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情景画出来。(2)写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所描写的情景,并写成一篇小短文。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功。首先,通过视频导入和融媒体资源的创新运用,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四季田园的景象,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其次,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的帮助,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较好地把握古诗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内涵。此外,通过对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详细介绍,学生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诵表现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不够准确,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朗诵技巧的指导。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时,我们意识到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从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感知力。最后,我们发现对于学生的个别指导还不够充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享受学习古诗的乐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