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唯物论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唯物论原理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①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2 运动的规律性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和把握规律一、规律是客观的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ART ONE规律是客观的1.运动的含义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3.规律的含义及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一、规律是客观的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抽象、一般、共性具体、特殊、个性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哲学上讲的运动的概念概括和总结运动的具体形式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量变)、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时间的延续等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生物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物理运动:分子的布朗运动、光的传播机械运动:海陆变迁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思维运动: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拓展: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形而上学,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注:强调运动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地球是运动的,公转和自转,地壳、地核都是运动着的;山川河流是运动的,珠穆朗玛峰在升高,雪山会融化,岩石风化,湖泊干涸;动植物不断生老病死;人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绝对不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些载体的共同特点:客观的 物质的社会运动意识运动生物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宏观物体原子、分子等生命有机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脑思考:是什么在生生不息的运动?运动的载体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强调物质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载体)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反对的错误倾向: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唯心主义,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原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方法论“水停百日生毒,人闲百日生病”是我国民间总结的谚语。这一谚语强调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典例精练“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D典例精练(1)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非外部力量强加非主观臆造的(喜鹊报喜 乌鸦报丧)不是现象的(苹果落地)不是偶然的(守株待兔)不是多变的(油价调整)3、运动是有规律的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2、新陈代谢3、社会基本规律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注意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例: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是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注意:1.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规律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原始社会高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规律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先快后慢”。 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思维的发展运动是有规律的。注意:1、人不能创造、发明、消灭、改变、改造规律,但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进而更好地利用规律。2、规律≠规则、规律≠现象3、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2)规律的特征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规律普遍性与客观性的方法论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不是无能为力呢?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PART TOW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的能动性2.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23阅读思考: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蜜蜂筑巢 建筑师施工蜜蜂筑巢建造蜂房是一种由遗传获得的无目的的本能活动,不会先形成对蜂房的构思和设计再去筑巢,没有意识。它们建造的蜂房世世代代都如此。 建筑师的施工带有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类可以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以实现自己的愿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①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关键词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步骤、计划、规划、方案等(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活动)→侧重怎么想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老师以4G的速度讲学神以4G的速度记学霸以3G的速度瞅学民听着听着掉线了学渣压根就没开数据连接学沫一上课就屏蔽了老师的声音学水全程处于飞行状态。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照镜子”①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度)②它不仅能够“复制” 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广度)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不仅能认识现象,还能认识本质追溯过去推测未来从人们在探索宇宙、生命、历史奥秘、医学研究等方面的重大进展,说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1)由于世界的无限性,人类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2)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扩展和加深。(3)就每个个体及每一次认识而言,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载人航天实践航天梦载人航天成功发射指导实践观念中的东西现实的东西把变成航天强国战略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侧重怎么做揠苗助长庖丁解牛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思考:下面两幅漫画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3)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知识归纳: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原 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归纳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探究世界的本质方法论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ART THREE1、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办)(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个尊重)(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个发挥)(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两个结合)(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两个反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物质是静止的吗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吗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利用规律1. 物质观:(1)物质含义(2)世界物质性原理2. 运动观:(1)物质和运动(2)运动和静止3. 规律观:(1)规律的含义、特点(2)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4. 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第二课整体逻辑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受客观规律制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义、依据、要求规律是客观的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含义与普遍性、客观性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