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必二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编制: 编号:04 评价:___________【学习目标】了解历史上生产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影响。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和检测【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问题】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材质特点及表现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 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 。青铜最早出现在 、 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铁质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 率先掌握冶铁技术。中国战国时期,铁质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以 制作的农具。2.灌溉工具 ⑴陶器汲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⑵杠杆提水:古埃及和中国等地。 ⑶脚踏水车:中国东汉末期出现 ,三国马钧改良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⑷水力 :唐代出现,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工具: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即时训练1】 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困难,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主持开凿水渠。该水渠利用湘江、漓江源头相距较近,水位差仅数米的自然条件,横断湘江,另开南、北两条分水渠……到了明代时,官员重修该水道,仍认为它“当南服往来喉舌之地。田畴之灌溉,舟楫之通塞系焉”。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兴安县志》 思考:指出材料一中“水渠”的名称,并概括该“水渠”修建的历史作用。【任务二:阅读教材完成问题】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⑴中国:①约3万年前: 用骨针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 作为纺线工具。 ③汉朝:使用 纺纱;丝织提花机。 ④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⑵西方:古代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制瓷业 ⑴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制圆形坯件,通过调节转速,控制坯件的薄厚。 ⑵南朝:为防止坯件污损,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烧制。 ⑶唐宋时期:为防止器物粘连,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 。 3.冶炼金属 ⑴锻打:制作小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 ⑵铸造: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坩埚、范等。【任务三:阅读教材完成问题】 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⑴条件: 的推广;集体劳作形式瓦解。 ⑵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 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 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⑴特征: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⑵表现: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 。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 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 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⑴方式: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 、 作坊、 作坊。 ⑵特点:手工业者 ;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即时训练2】 史料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织”……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古代中国的劳作方式,并概括其特点。【巩固检测】1.在小亚细亚东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铜柄铁刃匕首,经科技检测为人工冶炼制品,之后此类制品在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和古埃及遗址出土的逐渐增多。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古赫梯帝国凭借锋利坚韧的铁器和轻便快速的马拉战车等,一度与埃及争夺霸权。由此可以得出( )①赫梯人首创人工冶铁技术 ②铁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③古代铁器曾经应用于战争 ④冶铁技术在亚欧地区普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如图为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拓片,画面中可见住房、粮仓、舂米池、荷塘、水田、池塘等,以及提水、运粮、厨工炊煮、列坛盛酒等劳作场景。这些画像石可以佐证当时( )3.在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个体农户经营,农民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这反映出( )A.封建私有产权日益发展 B.生产条件深受环境影响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生产方式影响技术革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