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主备人: 编号:14 评价: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基础知识一】文物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1)形式: 与 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2)表现①官学:汉朝的 、西晋的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②私学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改变了“ ”的情形唐朝 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 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 最为著名。书院制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3)作用:官学和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承的依托;支撑了 的推行。2.近代大学教育(1)渊源: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 的基础。(2)成就世界 法国 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德国 洪堡秉持“ ”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美国 倾向于 和 ,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中国 北京大学 ① 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 接任校长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清华大学 ①1911年创办的 ,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3.现代中国的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 ,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 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③国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 的教育方针(2)“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 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4)改革开放新时期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面向 ,面向 ”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 ”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③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4.学校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 、 、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点二 印刷书的诞生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 ,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发展(1)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早期的书籍是 和 。(2)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3)东汉:105年,蔡伦改进制成“ ”,书写材料由竹木等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4)唐朝:已有 。(5)北宋: 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6)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 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3.影响(1)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2)大大有助于文化的 ,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点三 图书馆的成长1.过程国外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 王建立的 ②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内 ①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 ,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得到发展,以明清两代尤其突出。明朝中期的 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 。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2.作用(1)图书馆担负 的职责。(2)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 的职能。知识点四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表现国外博物馆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 后来被称为“ ”,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 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 、法国的 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国内博物馆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 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 在江苏南通建立的 ③ 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④1959年7月建成的 ,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2.作用(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 、 、 、 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2)博物馆也是进行 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基础知识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知识点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文物保护及研究(1)古代对文物的收藏,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 的体现。(2)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 ,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 为第一要义。(3)1930年, 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 。知识点二 《世界遗产公约》1.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 》。2.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 实施有效保护。3.内容(1)国际参与: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2)重点保护: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 》加以重点保护。(3)遗产类型:确定了 、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4.影响(1)保护遗产、 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2)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 的担当。知识点三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1.古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 、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 等。2.近代时期: 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3.中国遗迹①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 、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 。②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 个。③中国是目前世界上 。【巩固检测】1.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2.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现在已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 )A.亚述 B.中国 C.埃及 D.英国3.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4.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 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5.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6.“缔约国均承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上述规定出自(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世界遗产公约》C.《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D.《世界遗产名录》7.2002年,颐和园实施大规模维修。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这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是( )A.真实性 B.完整性 C.科学性 D.慎重性8.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大立人、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2021年的新发掘中又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星堆遗址属于(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B.自然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是早期的城邦文明 D.早期文化遗址,彰显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9.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0.“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