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 姓名第二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 BC 770 – BC 221 )【课标要求】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变化。了解古代的商贸活动,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中的角色。2、复习春秋战国的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这一时期官员选拔方式和特征。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3、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农业:(一)生产技术: 出现并得到推广,促进了 ;(二)土地制度: 逐渐瓦解, 逐渐确立;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1)根本原因: ( , )。(2) ,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3)各诸侯国的 (齐国的“ ”、鲁国的“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公元594年,鲁国“ ”,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三)阶级关系: 、 两大阶级崛起;(四)水利灌溉工程:如 、 、 。(五)生产经营模式:由 向 ( )转变。1、特点:(1)以 为生产、生活单位;(2) 和 相结合( ), ;(3)生产目的是 ( )。2、评价:(1)积极意义:既是 ,能 ,也是 。(2)局限性:①分散性: 。②封闭性: 。③脆弱性: 。④落后性:。二、手工业: 出现,分工 , 兴起。三、商业:1、货币 ,出现 ;2、出现 , 的局面被打破。3、(春秋) 比较普遍,出现 ;4、经济政策: 。(始于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进入东周时期,分为 两个阶段,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崛起,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2.表现:(1)“ ”(齐、晋、楚、吴、越)(2) 、(3)“ ”(齐、楚、燕、韩、赵、魏、秦)3.结果:导致 ,社会经济 ,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 ,促进了 。(二)华夏认同1.原因:各民族的 和 。2.意义:促进了 ,有利于 。二、变法运动(一)目的:(二)结果:推动了 ,逐步建立起 。(三)代表:战国时期- (公元前356年)1、内容(1)政治: ; 。(2)经济: , ;“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3)选官、军事:废除 , 。2、特点: 最长、 最广、 最为彻底。3、影响:为 奠定了基础。三、法律与教化(一)春秋时期:郑国 “ ”,制定了历史上 。(公元前536年)(二)春秋战国: 与 之争1.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2.早期的 与 之争:子产“铸刑书”引发的辩论。3.表现:(1)儒家:认为 ,主张 。(2)法家:认为 ,主张 。四、春秋战国的选官制度和户籍制度(一)选官制度1、 :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授予官职。(二)户籍制度(1)起始: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 时期。(2)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 的办法编排户口。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 经济初步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崩溃;3.阶级关系: 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 ”到“ ”, 兴起。(二)主要代表及思想: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儒家 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 ”、民贵君轻。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 、君舟民水道家 庄子 崇尚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 ”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 ”“ ”,还提出了“ ”的政治主张。法家 韩非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体现了 的政治思想。(三)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成为 的源头,奠定了 的基础。2.为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 基础。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基本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①社会伦理:周公提出“ ”的思想,制作礼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 ”,主张“仁者爱人”。②政治伦理: 。管子主张君主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①表现:商朝人祭天地、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追求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②特点:尊重 ,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①先秦诸子:孔子、墨子、孟子等以天下为己任;“ ”是儒家学说的精髓。②后世士大夫: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都有家国情怀。(4)崇德尚贤,推崇①表现:周朝统治者主张“ ”;孔子提出“ ”;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②影响: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 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崇尚 ,①《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战国:孟子“富贵不能淫”;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等。(6)主张①提出: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②阐释:孔孟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强调“人和”。2.特点① :中华文化发源于本土;发展立足于本土。② :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③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④ :形成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⑤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难点突破】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侧重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采集,狩猎经济等)小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者的经营规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联系:都是自给自足,不为市场而生产概念: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下的一种经营方式。 出现的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1)经营方式:男耕女织(2)产品属性: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3)农业技术: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关系:(1)政治制度: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2)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3)科技:小农经济既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等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又阻碍科技转型;(4)思想观念:小农经济是重男轻女与安土重迁思想的根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