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上)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主备人: 编号:15 评价:___________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和检测【任务一:阅读教材自主完成问题】(15min)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产生的背景 (1)德(礼)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 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 ”的思想。 (2)法治:夏朝有 ,商朝有 ,周朝有 ,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3)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争霸, 。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 思想与法家的 思想影响最大。 2、中国古代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3、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学派 治国思想 治国理论 理论来源儒家 孔子: 仁和礼的手段孟子:①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贵君轻法家 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法和刑的手段韩非:【即时训练1】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任务二: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儒法之争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5min) 理解“学习聚焦” 1、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 2、法家思想的积极意义:既能 , 又能 。 3、法家思想的实践 。【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巩固检测】1·春秋战国时期有两种趋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者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又有一个先验的道德本原,他们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现实主义者围绕着实际杜会的现实问题展开思索,为了“富裕”、“繁庶”、“安定”。为了消除忧患,那种理想中的形式主义的繁文缚(缛)节可以取消。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礼乐制度”;“无为而治” B.“天行有常”;“奖励耕战”C.“逍遥自得”;“非乐节用” D.“克己复礼”;“兼爱非攻”2·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一观念旨在( )A.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 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 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今日之事今日毕,日积月累成大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