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 出塞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 出塞 教案

资源简介

出塞
教学目标:
1.正确识写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
2.理解大意,探寻诗人的诗意联想,体会诗作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意,探寻诗人的诗意联想,体会诗作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检测预习,正音正字
1.预习反馈,巧释诗题。
(1)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单订正,相机点拨、强调“塞”“还”“将”“教”等多音字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师:同学们,通过对预习单的交流,我们知道“塞”这个字,当它表示“边界上的险要之处”的时候,读作“sài”。它在古诗中专指古代中国北方的边境地区。“出塞诗”是一种诗歌题材,主要写的是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
(2)指名学生朗读整首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2.教学生字,强化要点。
(1)展示古字形,强化生字识记。
师:“秦”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你知道为什么“秦”字下面的部件是“禾”吗
(2)汉字溯源,强化生字理解。
师:“秦”是一个地名,也是古代诸侯国的名字,在今天的陕西省一带。而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是种植稻谷的好地方。
(3)对比观察,强化生字书写。
师:请你仔细观察,要写好“秦”字需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书写要点,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明确因为“一字无二捺”的书写规则,“禾”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长点。)
(4)指名学生当堂练写,相互评议。
板块二 品读感悟,探寻意旨
1.深入理解,品悟联想。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通过问题驱动,从大处着眼,梳理作者的所见所想。
师:请你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在这首诗里诗人看到、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相机点拨引导,提炼后生成板书:明月、边关、征人、飞将。)
(2)聚焦诗句的修辞,深入理解作者的表达。师:明月、边关既是眼前之景,又是诗人联想的生发点,使他的思绪回溯到千年以前。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理解,我们不能把“明月”“边关”分开来看,应该把它们合成一句话来说。怎么说呢
(指名学生交流诗意,知晓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明确本句话的正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3)聚焦诗人的联想,感悟诗作中的“发兴高远”。
师:知道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你能结合历史知识和整首诗,说说诗人为什么会由当时的明月、边关,追忆起秦汉时期吗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相互补充、优化,完善认识。)
师:秦朝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侵略者,汉朝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等名将多次在边关平定胡人的入侵,这是诗人对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的追念,也是诗人对历代边塞征战不断这一现实的清醒认识。想想看,同一轮明月下的边关,历经千年,上演了多少让人动容的故事 你能把这种厚重的历史感浓缩在这句诗里,读出来吗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诗句,反复体悟诗中蕴含的雄浑苍茫的意境。)
2.适时追问,激活想象。
(1)引导学生就诗句展开追问,在尝试多元解答的同时激活想象,感悟诗人的深沉喟叹。
师:读诗的第二句,引发了你的什么思考 能试着回答吗
(指名学生围绕“万里长征人未还”进行质疑,展开想象,多角度回答。)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内化情感。
师:自秦汉以来,边塞征战不断,历代戍边的将士背井离乡,来到这万里之外的异域绝境为国守土,通过对“人未还”原因的讨论,我们能体会到其中浸染的边疆将士的血泪。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战不断,“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从来没有停止。这句诗表达的情感你能读出来吗
(指名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3.自读自悟,探寻意旨。
(1)引导学生自读诗句,体会诗人的言外之意。
师:怎样才能熄边烽、归戍卒,结束这“万里长征”呢 诗人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汇报,结合预习所做的准备,及教师相机出示的《李广射虎》小古文,体悟作者的“隐衷”。)
(2)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激扬家国情怀。师:王昌龄的《出塞》只用28个字,就浓缩了一个民族抵御侵略者的历史与企盼,呼喊出雄浑悲壮的民族最强音。这在众多边塞诗里是“独一份”,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诗人渴望边关平定、家国统一的情感读出来。
(生朗读展示,个人读,全班齐读。)
板块三 背诵默写,内化积累
1.熟读成诵,涵泳经典。
师:《出塞》你能背下来了吗
(学生同桌间相互背诵,集体展示。)
2.当堂默写,强化积累。
师:《出塞》会背不难,会默写吗
(引导学生默写古诗,规范书写,完成后相互评价、展示。)
评价要求:
同桌评一评,起评分60分。没有错别字,加10分。
标点符号书写正确,加10分。没有涂改、书写端正,加2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