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授课人: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科目 语文年级 高一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此诗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学情分析分析 《登岳阳楼》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经过高一上学期对必修上册中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诗歌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诗歌的常规方法,但还普遍缺乏对细节之处的把握,如“通过炼字感受语言的张力”、“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的‘言外之意’”等,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着眼细处,深入思考与探究。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体味诗歌内容。 2.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掌握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3.正确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杜甫“仁”的伟大人格.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掌握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杜甫“仁”的伟大人格.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岳阳楼自古备受文人青睐,这与它作为四大名楼之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四大名楼指的是哪四大楼呢 四大名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和山东烟台蓬莱阁(山西永济鹳雀楼、四川绵阳越王楼、云南昆明大观楼)。文人墨客在岳阳楼留下了太多的佳作,而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曾登临此楼,他又为何登楼 有何感想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看看他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二)展示学习目标(三)知人论世,走进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诗风以沉郁顿挫为主。(四)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听朗诵并标上朗读符号。2.齐诵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学生进行朗诵展示后,教师进行朗诵指导。(五)自学梳理1.通过朗诵,想必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明确: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意境: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之后对洞庭湖的描写酝酿气氛。(六)互学探究任务一::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活动一:颔联中表现力极强的词语是哪两个?你能说说炼字的妙处吗?【炼字题答题技巧】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2、描画面——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如果有手法,需要点明手法3、析效果——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活动二: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写作背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为什么流泪?这份泪水中包含着什么感情?(七)助学提升任务二:感悟情怀活动三:那么,杜甫还有哪些诗歌体现了这种“阔境顿异”的诗境练学达标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九)课堂寄语(十)分层作业1.完成固学案上本课的题。2.对比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