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专题强化练5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专题强化练5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专题强化练5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2024黑龙江牡丹江十五中期中)“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穿堂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穿堂风”(  )
A.风向始终如图所示
B.正午时刻风力达最大
C.石质地面越大风力越小
D.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2.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用途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降低室内温度
C.增加生活用能  D.提高室内湿度
  (2024山东泰安一中期中)位于西安市西长安区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夜间也可将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集热棚内加热,使热气流上升)两部分构成(下图)。玻璃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空气在通过过滤网墙时,可以滤除掉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杂质),地面上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与除霾塔的主要工作原理类似的是(  )
A.水汽输送   B.海陆风
C.热岛效应   D.雨岛效应
4.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是(  )
A.多云微风的白天   B.阴雨大风的夜间
C.晴朗无云的白天   D.晴朗微风的夜间
5.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导流塔稳定性   
B.加快集热棚内升温
C.加大集热棚粗糙度   
D.吸附大气中的霾尘
  (2024河北沧州期中)湖陆风是指在较大湖泊的周围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我国某湖泊周围湖陆风明显,下图示意某时刻该湖泊周围地区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下面的湖陆风环流示意图与上图中气压分布状况一致的是(  )
  
  
7.该湖泊沿岸地区城镇规模扩大会使(  )
A.湖风、陆风均减弱
B.湖风、陆风均增强
C.湖风增强,陆风减弱
D.湖风减弱,陆风增强
  (2024湖南永州模拟)北京冬奥会的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和射击)比赛赛场位于张家口崇礼区(40.9°N,115.5°E),该地区冬季山谷风明显,对比赛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1—3月该山谷上、下谷风的风向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判断该地下谷风转为上谷风的时间是(  )
A.6—7时  B.9—10时
C.15—16时  D.18—19时
9.该地冬季背景风的风向及其对上、下谷风的影响是(  )
A.东南风,增强下谷风
B.西北风,削弱上谷风
C.东南风,削弱下谷风
D.西北风,增强上谷风
  (2024河南济源期中改编)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地市区和郊区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海拔的增高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逐渐减小
B.a代表市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
C.a表示白天的市区气压或表示夜间的郊区气压
D.气流运动方向为b→a→c→d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市区气流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垂直方向上存在气压差异
B.市区和郊区之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两地存在气温差异
C.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易导致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D.郊区农民大量燃烧秸秆会加强市区和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12.(2024山东济宁邹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杭州坐落在杭嘉湖平原,西临天目山区。城区西侧风向受到地形、城市建成区的共同影响。下图示意杭州东西向地形剖面。
(1)在上图中绘制杭州城区西侧夜间的热力环流,并分析近地面风向的成因。(8分)
(2)说明西部山区对杭州城区大气环境的改善作用。(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D 2.B 3.C 4.D 5.B 6.B 7.C 8.B
9.D 10.B 11.B
1.D “穿堂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山林和石质地面之间的温差。白天山林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同理,夜间风从石质地面吹向山林,A错误、D正确。山林和石质地面之间的温差最大应该是日出前或14时左右,此时气压差最大,风力最强,B错误。石质地面越大,其与山林间的热力差异越明显,风力越大,C错误。
2.B “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白天风从山林(气温低)吹向石质地面,夜间风从石质地面(气温低)吹向山林,加快了室内空气流通,降低了室内温度,B正确;人为创造穿堂风节省了生活用能,对大气污染影响不大,A、C错误;山林湿度较大,风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可能使室内湿度提高,而夜间风从干燥的石质地面吹向山林,室内湿度可能降低,D错误。
3.C 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空气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所以其主要工作原理与热岛效应类似,C正确。
4.D 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筑物比热容小,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地区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除霾塔效率不高,A、C错误。阴雨大风的夜间,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塔工作效率不高,B错误。晴朗的夜间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大,微风有利于大气运动,更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D正确。
5.B 鹅卵石比热容小,升温快,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升高,可以增强“热岛效应”,热力环流强度增大,促进周边气流流向集热棚内,B正确;松散的鹅卵石不会增强导流塔稳定性,A错误;加大集热棚的粗糙度,不利于空气流动过滤,C错误;鹅卵石不会吸附大气中的霾尘,D错误。
6.B 根据图中信息,近地面陆地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垂直气流下沉;湖泊等压面下凹,为低压,垂直气流上升;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为陆风,B正确。
7.C 湖泊沿岸地区城镇规模扩大,白天陆地更热,气压更低,与湖泊之间的气压差更大,湖风加强;夜间由于热岛效应,陆地的高压减弱,湖陆之间的气压差减小,陆风减弱,C正确。
8.B 据图可知,9—10时、18—19时风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上、下谷风转换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吹谷风(上谷风),晚上吹山风(下谷风),因此,9—10时为下谷风转为上谷风的时间,18—19时为上谷风转为下谷风的时间,B正确。
9.D 据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上谷风的主导风向在正北的基础上顺时针转过的角度约为250°,即为偏西风;下谷风的主导风向在正北的基础顺时针转过的角度为100°~140°,即为偏东风。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冬季该地盛行西北季风,为偏西风,因此会增强上谷风、削弱下谷风,D正确。
10.B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海拔的增高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先减小后增大,A错误;城市有热岛效应,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故a代表市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B正确;白天和夜间市区近地面气压都低,C错误;图中气压d高于c,水平气流运动方向从高压流向低压,故应是b→a→d→c,D错误。
11.B 市区气流上升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即两地存在气温差异,A错误、B正确。“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产生,C错误。郊区农民大量燃烧秸秆会增强郊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会减弱市区和郊区间的热力环流,D错误。
12.答案 (1)绘图如下:
成因:杭州城区西侧为山区,夜间山区降温快,形成山风;受热岛效应(或城市风)影响,杭州城区西侧为偏西风;山风与城市风叠加,杭州城区西侧夜间盛行偏西风。
(2)夜间山风带来的冷气流可以缓解城区热岛效应;山风带来的湿润清洁空气可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杭州城区西侧为山区,晚上山区降温速度快于城区,山区为冷源,近地面形成高压;城区为热源,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风由山区吹向城区。同时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区温度进一步升高,导致出现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山风与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叠加,导致盛行偏西风。杭州西侧夜间的热力环流为逆时针方向。
(2)夜间,气流由西部山区流向城区,来自山区的冷气流能够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降低城区的温度;山区的空气较清洁,能够改善城区的空气质量,降低城区的大气污染指数;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