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7课 辽、西夏与
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
辽、西夏、北宋的对峙、战与和
澶州之战、澶渊之盟
辽、西夏、北宋对峙的影响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
根据我国历史上辽、宋、西夏等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
那么历史上辽、西夏、宋等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
这些民族政权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立民族 都城

北宋
西夏
速读课本第33到34页内容并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一、崛起与并立篇
发源辽河流域
契丹族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北宋)苏颂
1.契丹的兴起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兴起和发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原因:
①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末,北方汉人躲避战乱,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 9世纪后期,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建立城邑等
启示:
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是一个民族、一个人发展的捷径
1.契丹的兴起
时间:
民族:
人物:
都城: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
上京临潢府
2.辽的建立
措 施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影 响
国力不断增强
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
发展农业、商业。
饱读中原诗书的阿保机命人用300多个汉字作拼音字母,创造出了契丹文字。
3.辽的发展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几度险些被吐蕃与回鹘所灭,一百多年的颠沛流离直到隋唐时内附中原称臣才定居下来,首领拓跋赤辞受唐王朝赐李姓。
党项族
时间:
民族:
人物:
都城:
2.西夏的建立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元昊
西夏
措 施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3.西夏的发展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立民族 都城

北宋
西夏
耶律阿保机
11世纪前期
(1038年)
10世纪初(916年)
元昊
党项族
兴庆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开封)
速读课本第33到34页内容并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契丹族
上京临潢府
一、崛起与并立篇
辽(契丹)
西夏
北宋
西夏

北宋
辽的扩展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往后中原数个朝代(包括北宋)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辽的扩展
燕云十六洲示意图
思考: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有什么影响(后果)?
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长城)
而契丹却因此实力大增
从此,辽与中原王朝(北宋)的冲突加剧
(一)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
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
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二、战争与和平篇
宋太宗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曾两次出兵攻辽,均遭到失败。
第一次979年宋军直抵幽州城下,辽军全力南下救援。宋太宗中箭受伤,下令撤兵。
而第二次伐辽仍以失败告终,杨业光荣牺牲。
从此,北宋转攻为守。
杨业
(一)辽与北宋的和战
二、战争与和平篇
(一)辽与北宋的和战——澶州之战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直接威胁宋都开封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敦促下,亲往 澶州 督师,
宋军士气大振,取得初步胜利
(一)辽与北宋的和战——澶州之战
1.时间:
2.交战双方
3.交战地点:
4.关键人物:
5.战争结果:
攻方:
守方:
1004年(宋真宗时期)

北宋
澶州(古称澶渊)
寇准
宋真宗
宋军打退辽军,双方议和
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
①辽军撤回;
②宋辽结为兄弟之国
③北宋 给辽 岁币
澶渊之盟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边境市场 出现的前提是宋辽议和 经济贸易 民族交融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钱穆《国史大纲》
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呢?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认为内患对皇权的威胁大于外忧
材料一:宋辽遂为兄弟国,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自是两国不交兵一百二十年。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材料三: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大太的面子。……且和平实现后,北宋还能送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评价澶渊之盟
1.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2.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澶渊之盟
1.签订时间:
2.内容:(只作了解)
3.评价:
1005年(宋真宗时期)
双方撤军,各守疆界(结为兄弟之国);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长远来看
对当时
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①辽宋保持长时间和平,
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贸易交流(榷场)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辽(游牧文明) 北宋(农耕文明)
输出商品
种类
漆器
茶叶
瓷器
粟(小米)


农业产品、手工业制品、奢侈品等
矿物
香料(进口)
骆驼
丝织品
牲畜和土特产品等
(雄州榷场)宋辽输出商品对比表
(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岁获四十余万。——《宋史》志·卷一百三十九
多次率军进攻北宋
北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连年战争使西夏损失很大,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榷场)
①宋夏边境和平,边界贸易兴旺
②岁币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议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二、战争与和平篇
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有什么共同之处?
想一想?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都曾与北宋发生战争
2.后来都达成和约,北宋给它们岁币,
双方贸易发展
促进民族交融
3.都向北宋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
宋辽、宋夏议和前后 启示
①辽、西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②客观上也促进了 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是由 各族人民 共同缔造的。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1、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2、社会经济: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 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民众生活:
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赋税负担
②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
开动脑筋,想一想
不是侵略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辽、西夏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发动战争,非正义;
北宋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崛起与并立
战争与和平

西夏
宋辽和战
宋夏和战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
宋夏和议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知识小结
自学目标三:相互学习,走向融合!
分析下列材料,找出辽、西夏是如何学习北宋的?
三、交融与发展篇
材料阅读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皆与中国等。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
仿效中原王朝
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的法令;
任用汉人为官; 学习中原文化;
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辽夏汉化

北宋
西夏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2.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
宋辽、宋夏议和前后
(1)辽、西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