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和相关史料,结合具体情境,从多个角度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动因,进而理解特定的时空条件对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比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与15世纪的新航路的开辟,初步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与环境因素对事件走向的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3.通过分析其他航路的开辟,理解全球海路大通对人类认识世界视野和能力的重要意义。
【评价任务】
1.能结合史料与具体情境,从经济、宗教、技术、现实等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开辟的动因。(检测目标一)
2.解答课本“问题探究”部分,回答梁启超的观点。(检测目标二)
3.解答课本“学习拓展”部分,说明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图,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结果,
2.新课讲授
(1)寻路之因
【学习任务】通过分析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分角度概括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①传统商路受到阻碍
【展示图片资料】
【引导分析】陆地丝绸之路由君士坦丁堡出发经过小亚细亚、黑海、里海、中亚、帕米尔高原到中国;海路由叙利亚、地中海东岸到两河流域至波斯湾;或者从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出发至红海到波斯湾再到印度、中国;
【问题1】航路集中在哪个区域?答:地中海区域且依赖陆路,海路更加保守、局限
【问题2】你认为为什么还要另开航路?答:地中海区域的阿拉伯人、意大利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重视此条商路通道。
所以为了更加通畅的进行贸易往来,要另外开辟新的航路。
②商品经济发达,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追求黄金。
【展示美帝奇家族】
【教师讲解】佛罗伦萨的美帝奇家族(1434-1737)(参考《美帝奇王朝》),最初的生产资料只有一间羊毛磨坊,后来投身于银行业,成为佛罗伦萨在政治上、经济上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为什么能够获得巨大成功,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一是商品经济发达,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1] 相继出现,对于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黄金去何处寻找,《马可波罗游记》提供线索,去东方。
③人文主义探险精神驱动
【图片资料】米开朗琪罗给美迪奇家族做了一组雕像,《晨》《夜》《暮》《昼》
注:左侧-劳伦佐·美第奇的雕像及石棺,右侧-朱理安诺·美第奇的雕像及石棺。
【引导分析】美帝奇家族非常热衷于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艺术家都与其有往来,而美帝奇家族也大量资助了这些艺术家的创造,而这种文化现象也助推了新航路的开辟。人文主义者追求的积极进取、解放人性、探索发现的精神给新航路注入动力。
④传播基督教的理想
【图片资料】
【文字史料】圣多明各的哥伦布纪念馆为十字形,建筑师希望借此展示自己心中的哥伦布形象:一位讲基督教带到美洲大陆的传教士。
—【美】查尔斯·c 曼恩著,朱岩岩,郑嵩岩译《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新华出版社,22页
⑤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
出资方及数额
总花费(第一次去美洲的费用)200万马拉维迪当时西班牙货币名,约合1942年时的14000美元 王室出资140万
哥伦布自己出资25万
远航者出资、政府出资25万
—整理自王加本著《西班牙、葡萄牙王国的兴衰》三秦出版社,2005年,243页
【引导分析】西班牙、葡萄牙统一后,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⑥技术支持
【引导阅读材料】得出有哪些技术支持航行?
【小结】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现实条件、宗教、技术方面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2)新路初通
【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二目内容,总结四位航海家航行路线,了解艰苦的海上生活及船队探险精神。
【指导阅读】
第一,阅读“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引导学生用表格形式总结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第二,阅读哥伦布的《航海日记》史料,其对印第安人以及各种特产的描述,说明哥伦布远洋航海探险的真实目的。(与哥伦布纪念堂这一图片材料进行印证)
第三,阅读“历史纵横”,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上的艰苦生活,说明航海家们勇于冒险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
(3)海路大通
【学习任务】分析“其他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总结海路大通时代的表现,以及这种海上探险活动的意义。通过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从不同时空、环境条件理解两个航海活动的差异性。
①海路大通表现
【指导阅读】学生自主总结开辟哪些航线
【引导总结】表格形式
类别 航线 成果
具体表现 北大西洋 ①1497年,英国人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②1534年,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北冰洋地区 ①1594—1597年荷兰人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②1610年,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德逊探索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③1728年俄罗斯人维图斯·白令穿越白令海峡,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南半球航线 ①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第一个环球航行的英国人)②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概念解释】大航海时代:
15-18世纪,亚洲、欧洲航海家发起大规模航海活动,被称为“大航海时代”,中国的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欧洲人开辟了多条新的远洋航线,将大航海推向高潮。
18世纪末,除了北美谈平阳海岸之外,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被直接联系在一起,至此,“大航海时代”进入尾声。
②海路大通的意义
【展示图片资料】世界地图的演变(选择有代表性的)
【延伸】中国眼中的世界
【引导分析】
第一,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拓宽人类视野;
第二,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指导阅读】课后问题探究: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引导分析】中国明朝社会相对稳定,为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寻找建文帝下落等方面出发,没有长远目的。欧洲人的航海根本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探索具有持久性。
托勒密地图,13世纪抄本版
托勒密(Κλα διο Πτολεμα ο ,约100-170年)是古罗马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与地理学家,他所完善的地心说,统治了中世纪学者们的宇宙观。这张地图出自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
典型的T-O地图,出自15世纪印刷版本的圣依西多禄著作《词源》
T-O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非洲三个部分,看上去就像是在圆形的O中套了个T型,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地图。
近代德国制图学家Konrad Miller拼合的伊德里西世界地图(1154年)
伊德里西耗时15年,结合旅行经历和文献绘制了这本地图册。在西方,此图被称为罗杰地图,它以托勒密制图法为基础,将世界分为7个气候区,每个气候区10个部分,共70章,详细描绘了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并在文案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状况,70张地图拼合,就可得到当时最精确,最细致的世界地图。大航海时代的达伽马、哥伦布等探险家都参考了这本地图册作为远航的依据。
坎迪诺平面球形图(1502年)
是现存最早的显示了葡萄牙地理大发现的地图。该图以费拉拉公爵的特务Alberto Cantino命名,1502年,他将这张地图从葡萄牙偷带至了意大利。坎迪诺平面球形图描绘了巴西海岸,还以惊人的准确性绘制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非洲海岸。
世界天体剧场地图册
出版于1570年,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现代地图册,标志着荷兰制图黄金时代的开始。地图册的作者出生于今天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当时与荷兰都属于低地国家)。这本地图册采用铜版印刷,地图按照大陆、地区的顺序排列,同时提供了一些描述性的介绍。
《大明混一图》1389
可能制作于明洪武年间,该地图或许以绘制于元朝,已经散佚的《声教广被图》为蓝本,结合了元明时期流入的伊斯兰和欧洲地理资料。地图以中国为中心,地图范围北至蒙古,南至爪哇,东至日本中部,西至欧洲和东非,体现了当时国人对国内和外部世界的了解。《大明混一图》长456厘米,高386厘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世界地图之一,此图后来传入朝鲜等国,也对他们的地图绘制产生了影响。
《坤舆万国全图》(1584-1602年)
是中国第一幅带有完整经纬线的世界地图。158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广东肇庆,为了吸引中国人的关注,便于传教,利玛窦编绘了这份地图。惊奇的中国人要求利玛窦将其翻译为中文,并刻板印刷。这是中国首张描绘欧洲航海大发现,并标识了美洲的世界地图。利玛窦还在地图上加入了大量中文注释,反映当时西方等国的信息,以及当时西方学者的地理知识。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1年)
除了清朝疆域和行政区划外,这幅地图还用形象的画法表现了河流、山川,以及中国周边的俄罗斯、印度、暹罗、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等国,配以简单的文字作为解说。地图整体布局和之前的《大明混一图》相差不大,已经脱节于当时世界地图测绘的潮流。
^1 14-16世纪,租地农场的特征,承租土地面积大,雇佣劳动力经营,为市场而生产,区别于家庭农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