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我为妈妈织围巾(教案)人民版劳动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 我为妈妈织围巾(教案)人民版劳动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8 我为妈妈织围巾
内容解析
总体概述
手工编织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学生在本次劳动中,能感受到传统手工针织的魅力,学习棒针编织的基本技法,亲手为妈妈编织一条围巾。学生可以在正确使用编织工具和掌握棒针编织围巾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来设计围巾,树立“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1.教学目标
(1)了解编织的分类、工具和材料。
(2)正确掌握棒针编织的方法和步骤,亲手为妈妈编织围巾。
(3)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2.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
劳动基础部分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安排了解编织的种类,手工编织需要的工具、材料等,使学生对手工编织和机器编织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编织方法的特点,能分辨出编织作品所运用的方法。
劳动过程为实践部分。首先要规范操作,学生学习基本的编织技法,教师要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学生反复练习,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再进行项目实践,完成劳动任务。“为妈妈编织围巾”的劳动任务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构思,自主创新设计。学生在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中,锤炼了意志品质。
栏目解析
1.劳动基础
让学生了解编织分为手工编织和机器编织,掌握手工编织的分类,认识编织材料,能辨别不同作品使用的编织方法;初步了解机器编织。
2.劳动场域
(1)提出劳动任务:为妈妈手工编织一条围巾。
(2)准备编织材料:毛线和棒针。
教师提示如何选择适合编织围巾的工具。
3.劳动过程
这部分是实践操作,教师示范指导棒针的基本编织方法,注重从基本编织程序学起,按照图例编织,避免主观随意。要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要精准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可以自主探究不同的针法,从针法和毛线色彩上进行创新,设计一条适合妈妈系的围巾。强调一定要关注成品品质,完成编织,做到有始有终。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形成勤俭、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4.劳动成果
本栏目是成果展示部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劳动成果,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丰富经验和技艺,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
5.劳动评价
本主题活动采取自评、组员评、家长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独立完成”“美观大方”“坚持针织”“主动提问”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时,不能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应遵循过程性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可以从参与活动的行为、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成就感。
6.劳动日志
指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使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做”、去经历、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积极劳动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用演示法进行教学。
教学资源
1.毛衣编织的历史
毛衣编织的历史非常久远。在原始社会,人类利用树叶、兽皮来蔽体,后来逐步发展,出现了纺织品。最早的手编毛衣,大概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一天,北风渐紧,天快冷了,一个牧羊人,也许是一个奴隶,没有毡做的衣服可以御寒,于是他找了几根树枝,想方设法将手里的毛线结成一片像麻布一样可以裹在身上御寒的东西,之后他反复缠绕实践,终于找到了诀窍,便有了后来的毛衣。
在中亚游牧民族地区,纺织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为主。另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材料——棉花原产于中南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流行世界各地,进入中国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
毛绒线传到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最先编织毛衣的是来华的外国人,慢慢地很多女性也开始学习手工编织毛衣。到了20世纪初,像上海和天津这样的沿海租界城市,编织毛衣已经成了一种时尚。一团绒线,两根竹针,闲坐在起居室的窗下,阳光透过绣花的白色窗纱,照在女人的肩上,那种舒适娴静是说不出来的。
2.常用棒针针号
不同的毛线编织时要选择不同的棒针型号,常用的国标棒针型号有哪些?如何根据毛线选择棒针型号呢?
常用棒针种类分为四种:2根针、4根针(长或短)、5根针、环形针。
棒针编织使用的线,从极细到超粗,包括夏季纱线、花式纱线、马海毛等,只有配合线的粗细选择使用合适型号的棒针才能编织出漂亮的织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