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内容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乡土中国》是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学生必读的经典。
学情分析
1.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没有阅读学术著作的具体经验。理解并运用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是难点,学生的困惑往往就来自概念的理解不足与理解偏差。
2.学生普遍能读懂单篇,但是文本间的关联体现在何处也是难点,围绕这个难点进行梳理探究是学生整本书阅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环节。
3.现代中国社会已经之于费孝通先生成书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变,面对已经问世几十年的概念,学生疑问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差序格局”的解释力是否依旧,我们现在是怎样的格局,需要怎样的格局等。
教学目标
1.研读《差序格局》中的相关段落,准确地理解“差序格局”的内涵。
2.关联研读相关篇章,梳理探究“差序格局”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响。
3.联系现实,思辨看待“差序格局”,畅想现代中国社会需要的格局。
教学重难点
1.研读《差序格局》中的相关段落,准确地理解“差序格局”的内涵。
2.关联研读相关篇章,梳理探究“差序格局”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响。
3.探究“差序格局”乡土社会的多重影响,思辨看待“差序格局”。
前置学习
1.课前阅读《乡土中国》相关章节,完成预习学案。
2.学生自主查阅课外资料深入研读,推荐阅读几篇论文。
◆《对我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解读与反思》(周立环、张威)
◆《“差序格局”“公”“私”观念与契约精神——对中国契约精神研究的反思》(庞渤)
◆《对费孝通“差序格局”的再反思》(王君柏)
◆《从“边界冲突”到“关系自觉”——论费孝通如何用“场”修正“差序格局”》(孙旭友、芦信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原创概念,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二、研读梳理《差序格局》,理解“差序格局”之内涵
“差序格局”应如何理解?筛选并理解原文关键信息,给它下个定义。
1.展示学生预习学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定义,学生点评。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听其要素是否完整,及时笔记补充自己定义中不足的要素。(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勾画、圈点,朗读)
2.教师总结发现的问题。
两位同学都能关注到的要素有:“差序格局”发生在“亲属”“地缘”两种关系中、“富于伸缩变化”以及这是一种社会结构格局。(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将两段比喻读透彻,导致要素不全。由此,引导学生聚焦文中两处比喻深入全面地理解概念。)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3.学生现场修订概念定义。(抽查1~2名学生的修订,说说自己增加了哪些要素。师生共同讨论“差序格局”的定义。)
〔过渡〕
在词句的理解中我们加深了对“差序格局”的理解,这个概念被称为“中国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那这种格局对中国乡土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三、关联梳理相关篇章,探究“差序格局”之影响
阅读选文《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文本,结合“差序格局”的特点,梳理探究“差序格局”对中国乡土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1.师生合作分析梳理《红楼梦》中典型场景,初探“差序格局”的影响。
(1)学生齐读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的一些话——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做过费孝通先生十多年助手的张冠生先生说:“知人善任的费先生,请来《红楼梦》中人,演出了‘差序格局’的典型场景。” 让我们到《红楼梦》的典型场景中去看看“差序格局”对中国乡土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师生研读《差序格局》中提到的《红楼梦》的典型场景,聚焦文本例子。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影响了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人际关系。
2.学生结合《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差序格局”给中国乡土社会带来的影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结构化梳理归类。)
〔提示〕
①“差序格局”的“差序”使社会结构结构稳定、传统文化具有较强延续性。
②“差序格局”定道德,但存在标准模糊、双标的情况。
③“差序格局”影响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治理,人们守秩序、重传统。
④ “差序格局”与“无为”的政治理想。
……
3. 通过梳理我们会发现,“差序格局”对中国乡土社会影响深远,有好有坏、有利有弊。请以“差序格局”为中心,把前面提到的关键词填进水波纹图,并用费孝通先生的比喻表示他原创概念对中国乡土社会产生的影响。
四、基于现实质疑探究,“差序格局”之思辨再认识
在梳理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差序格局”对乡土社会带来的双面影响,时代在变,面对这个问世了几十年的概念,同学们课前便提出了很多疑问。(展示学生的疑问,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差序格局的有无和优劣、差序格局的取舍与优化、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要素……)
〔追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高一·三班“石山论坛”准备以“现代中国社会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会结构格局”为题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如果你作为班内代表,该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提示〕
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高中生谈这样一个大问题难免空泛,大家可以选择以下几个具体场景来谈。发表见解的同时,可以结合大家预习时自己所画的现代社会理想的社会格局示意图来具体阐释。
场景1: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打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考虑,通过网络平台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人情VS.法治)
场景2:你在食堂排队打饭,朋友因下课来晚了,队伍很长,你会让他插队吗?(私德VS.公德;乡民VS.公民)
场景3:中国很多老人都会帮儿女带孩子,很多小孩也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帮忙带大;西方老人在儿女成年后完全退出儿女生活,一般不会帮忙带孙辈。(小家族VS.家庭)
五、课堂小结
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他写《乡土中国》的初衷是“认识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我们要想描画中国的未来,解决现实与未来带来的诸多困惑,也需要《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继续激发和启示我们的所思所想。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回视民族历史、心理、文化,“知何处来,思何处去”。相信大家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拥有洞察当代的人生智慧。
课后作业
1.若你属意建言,请针对“差序格局”的缺点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2.若你倾心表达,请就“差序格局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思考。
3.若你醉心研究,推荐你阅读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