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古诗三首-从军行》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诗作。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让学生们感受先辈们崇高的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部编版语文的课程标准对于五年级诗歌具体要求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想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设计思路
结合以上,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走进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感受将士们的内心,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寻单元主题,进入诗歌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看一看单元导语,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示单元导语。单元学习要求。) 2.学习本单元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走进人物内心,理解古诗,感受他们肩上的责任。 3.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理解诗题 指生解题,相机评价。 《从军行》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即使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教师小结:《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在《乐府解题》中:从军行皆是军旅辛苦之辞。换言之,《从军行》就是写军旅生活的,就如刚才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一样。但要注意这里“行”是歌曲的意思,是一种诗歌的体裁。类似的还有: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等等。 三、认识作者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分享王昌龄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诗人的资料,推测作者大约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教师小结:27岁,就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歌,不愧是七绝圣手。 四、读古诗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读) 2、指生读,相机评价。师总结: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境界辽远,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 3、师生合作读古诗 五、理解古诗 1、古诗,我们会读了。接下来我们要理解古诗的意思了。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了,你知道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学生分享方法。 2、小组内互相说诗意。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分组讨论 感悟诗情“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 (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 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教给学生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思维延伸 《从军行》这首古诗选自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写了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家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个,选择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教学并录制优课,是想促使自己在诗歌教学上有所领悟与突破。因为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到边塞诗,所以要上好这个堂优课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通过自己备课再到录课的这个过程,自己对于在这次教学有如下心得:
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选择申报“一师一优课”,决定授课诗歌《从军行》后,自己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抓住其中“暗、孤、穿”等字体会情感。之后决定先深入了解诗人“王昌龄”,查阅资料,搜集摘抄他的生平,再读他的其他诗歌,重点读他的边塞诗,了解他所写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对王昌龄的历史评价。其中最突出的评价是“七绝圣手”。诗歌中的“玉门关”与“楼兰”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地点与历史地位。查阅到了“玉门关”地图后,自己心中对于“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个句诗也有了一个疑问。不知道是理解为“将士们站在孤城遥望远方的玉门关。”还是“将士们遥望远方的孤城玉门关。”后来在品读的过程,觉得这两种理解都能够,因为将士们所在的西北的边塞环境是艰苦孤寂荒凉的,这样理解都能够。学生如何理解就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去理解,诗歌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悟出诗歌的情感是重点,而不是纠结于其中存有歧义的个别问题,这也许是专家研究的范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