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期末复习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期末复习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知识点复习)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政治与法治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修3框架体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根本保证)
(本质特征)
(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产生
1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
2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作用
3
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中华法系
(1)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2)代表性法典:唐朝《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
(3)特点:源远流长。
(4)地位: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性因素: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性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法的历史类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X
注意: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3.法的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体现在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4)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④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⑤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内容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法治监督
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
体系
法治保障
体系
党内法规
体系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
在中共领导下,坚持中特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共同
推进
一体建设
全民守法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性
①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②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
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徳治与法治的关系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8.1 法治国家
1. 法治国家的内涵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2. 法治国家的特征(具体表现)
①坚持宪法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②坚持良法之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④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2. 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要求
(1)推进宪法实施。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1. 建设法治国家的总要求
3. 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8.2 法治政府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1. 法治政府的内涵
廉洁诚信
职能科学
公开公正
智能高效
执法严明
权责法定
法治政府
人民满意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1. 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二、建设法治政府
宏观层面 (依法行政)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微观层面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二、建设法治政府
2.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①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②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8.3 法治社会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 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地位
法治社会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2. 法治社会的特征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1. 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二、建设法治社会
①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2. 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9.1 科学立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执法机关(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
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所有社会成员
(前提)
(关键)
(保障)
(基础)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1. 科学立法的原因
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
2. 科学立法的含义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3. 科学立法的原则
①立法的方向: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②立法的实效: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③立法的方法: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二、推进科学立法
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①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②要充分发扬民主
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③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9.2 严格执法
一、严格执法的内涵
1. 严格执法的主体及意义
(1)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唯一主体)
(2)意义:
①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②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③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二、推进严格执法
2. 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②坚持规范执法
③坚决公正执法
④坚持文明执法
拓展:区分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严格执法 规范执法 公正执法 文明执法
区别 特点 严格是执法的基本要求 规范是执法 行为准则 公正是执法 价值取向 文明是执法
职业素养
要求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即依法行政,强调执法内容) 严格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侧重执法程序) 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执法的尺度和标准,执法原则) 文明,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执法要有礼有节,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偏重于执法态度、方式)
联系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都是推进严格执法的要求
9.3 公正司法
一、公正司法的内涵
1. 公正司法的含义及重要性
①含义: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②重要性: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法律实施体系中,司法机关是司法的主体。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2. 公正司法的表现
①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②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二、推进公正司法
1. 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9.4 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 全民守法的含义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 全民守法的目标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3. 全民守法的要求
①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③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二、推进科学立法
1.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②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③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不同主体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4.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5.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6.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总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3)中国共产党角度: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4)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行政机关角度: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6)司法机关角度: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7)公民角度: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