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小学绘本阅读《小粽子,小粽子》一、课堂实录呈现(一)联系课文内容导入【9min】师生回忆课文《端午粽》内容。师:谁能分享一下你们吃过的好吃的粽子。生1:我吃过最好吃的粽子中间火腿。生2:我吃的粽子大枣棕,非常好吃。师:粽子不仅好吃还能告诉我们好多道理,你们看这是什么?生:小粽子。师:这是什么样的粽子?生3:这是特别小的粽子。生4:因为这上面写了小粽子小粽子。师:真棒,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图画知道信息,还可以通过文字呢!那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分别读、一起读。师:你能猜一猜这幅图画的是什么?生5:糯米。生6:玉米粒。生7:龙皮。师:好好看看,画面中的小粽子哪里来的?生8:从北边来的。生9:从淮河码头来的,他还走在小木桥上。生10:太阳从东边升起,所以他是从北边来的。师:他从太阳来辨别方向,真棒,所以现在应该是早晨。我们来看下一幅图,这个小粽子哪来的?生12:从南边来的。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2:因为外貌不同。生13:他们脸的朝向不一样。生14:皮肤颜色都不一样。生15:从淮河码头的标记可以看出来。生16:从北边来的比较胖,从南边来的比较瘦。师:从北边来的是大枣棕,从南边来的是蛋黄粽。因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小河边。他们相遇后会发生什么呢?能不能完整地把这一情景给大家演一演?(二)观图体会,发散思维【20min】学生表演师:就像同学们表演的那样,两个小粽子见面特别的开心。那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出示第5、6页)就在这时,从远处又来了一个小粽子,快看,小木桥上什么样了?豆沙粽坐在了大枣粽的边上,因为他们都是甜味的,刚才的好朋友蛋黄粽现在孤单了!快看,南边又来了一个小粽子,你们猜,它是什么口味的?生:咸的。师:对他是火腿粽,就这样,左一个,右一个,从此,甜味和咸味家族各有了3个成员,它们高高兴兴地分别聊着自己要聊的话题呢!就连河里的小鱼也被吸引过来了,小鱼们在聊什么呢?你们想听听吗?(放录音)师:听了小鱼们的对话,小粽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甜粽子,你是怎么想的?咸粽子,你是怎么想的?生13:甜的好。生14:咸的好,甜的话,小鱼会蛀牙。生15:我觉得咸的不好吃。生17:我觉得咸的吃多了就长高了。师:甜粽子觉得甜的好,咸粽子觉得咸的好,都觉得自己好,于是,他们就吵起来了!你怎么看出来的?生18:插着腰。生19:文字上看出来的。一直在喊。师:(出示第16、17、18、19页)(咳嗽,哎呦呦,哎呦呦,别吵啦,别吵啦!):快看,这是谁出来了?生:(竹子、竹竿)这是竹筒粽爷爷。师:这是我国最早的粽子,它既不咸也不甜。后来咱们看到的甜粽子、咸粽子,都是在他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教师读文字师:听了竹筒棕爷爷的话,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小组之间分享师:小粽子们刚才吵得这么凶,现在你们应该怎么做?请表演一下?学生表演师:真是这样,你们看,他们彼此接纳了对方,从此团结起来,友好相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竹筒粽爷爷的带领下,他们登上了龙舟。你们猜,他们会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吗?为什么?生17:因为他们已经团结在一起了。师:是的,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他们一定可以取得胜利。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个故事。整合内容这就是《小粽子小粽子》的故事。无论甜粽子还是咸粽子,都是一家人(出示最后页),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孩子们,这个故事有意思吗?你们还想看看吗?我们再来完整地看看吧!(三)总结延伸【14min】师: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生17:门上挂艾草生18:佩戴五彩绳辟邪。生20:带香囊。生19:雄黄酒在额头上写王字。师: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习俗,我们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把这些习俗变成自己的绘本。现在两个同学一组,看看怎么把它编成小故事?学生分享师:我们可以给自己的绘本起一个名字嘛?学生分享名字师:这本绘本的作者是卷儿,她曾说孩子就是我的灵感源泉。除了《小粽子,小粽子》他还写了《饺子和汤圆》我们来听一下。师:好了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了,请大家课后再去读一读这个绘本吧!二、教学设计分析这是一节语文绘本课,也是一节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课。教学设计围绕三个教学目标展开:①联系课文《端午粽》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绘本故事《小粽子,小粽子》的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和联想。②感受绘本故事的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绘本故事的兴趣,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③结合绘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接纳,学会友善待人。教师以学习过的课文引入话题,将新知与旧知建立了连接。整节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前半部分和学生一起共读绘本,把握故事情节,后半部分进行延伸拓展,介绍端午节习俗,让学生创编绘本。此外,在整节课堂中,教师运用了角色扮演教学法,给学生们提供了大量角色扮演的机会,其优点在于把学生拉进到故事中去,让学生有代入感地读完这个绘本故事,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教师的设计重点主要在对绘本故事的把握和想象,有些忽略绘本本身的魅力,缺少让孩子真正去仔细观察绘本,探究图文关系的实践。比如教师让孩子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其实并没有真的打算让孩子去猜,而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同时将下一页的画面呈现给孩子了。这个时候如果让孩子从上一页中去细细考究,从图文中寻找线索可能会更好,有利于让孩子们发现阅读绘本的乐趣。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有关评价的环节较少,虽然是一节绘本课,但是在课堂中用一些过程性评价可能会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教师想要传递给他们的内容。甜的好,咸的好,要说出理由,不能一直让孩子在那里喊,取得胜利那块可以让学生从图片中观察,哪里体现团结了?三、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对于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对课堂流程的把握、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度。1、教师对课堂流程的把握总体来说,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还是比较好的,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其亮点就在于用了角色扮演教学法,小组讨论的环节也很多,这样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了教学活动中来,这一点是非常好的。但是从实施过程来看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教师让同学们讨论咸粽子好还是甜粽子好时,学生其实一直在喊:“咸粽子好或者甜粽子好”这样的讨论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依据等。还有就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让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赛龙舟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结论的得出也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教师其实在一开始就暗示了学生,如果教师可以增加一些问题,比如:“你从哪里看出他们已经团结了?”之类的问题可能更有利于讨论的展开。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有些忽略站在讲台上的同学,可以晚一些邀请上台表演。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强调了图文结合,但是没有给学生实际联系的机会。2、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联系课文《端午粽》的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创作绘本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绘本故事《小粽子,小粽子》的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同龄孩子的故事讲读,让学生感受绘本故事的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绘本故事的兴趣,学生听自己或身边同学的讲读会更加聚精会神,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随着那灵动的讲读笑出了声来;结合绘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接纳,学会友善待人。教师让学生自己分享知道的端午节习俗,知识共享,但是如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可能会更好。3、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因为本节课中有大量的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活动设计,所以总体来说课堂还是非常活跃的,教师也会走下讲台与同学们交流,对他们的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但是师生互动多是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进一步的反馈和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