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押题卷(2)
本试卷共8页,21 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0-16 Na-23 S-32 Cr-52 Cu-64 Zn-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发明或创造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制作石器 B.烧制陶瓷
C. 粮食酿酒 D. 火药爆炸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主要含氧气和氮气,其体积比约为1:4
B.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C.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一种重要原料
D.温室大棚中可补充二氧化碳作为气体肥料
3.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最光荣。题3图是一种常见的劳动工具——拖把,制作拖把所用的材料中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是( )
A. 钢制握把 B. 塑料拧筒
C. 尼龙扎绳 D.棉质拖布
4.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利于生态保护的是( )
A.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 B.将生活垃圾集中露天焚烧
C.从废旧汽车蓄电池中回收金属铅 D.研发和使用更加低毒高效的农药
5.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工业上利用液氧、液氮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制氧
C.家用制氧机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技术得到较纯的氧气,该过程氧分子未发生变化
D.实验室电解水制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6.知识能反映出丰富的化学基本观念。某同学将碳的几种单质知识与基本观念对应起来,整理出以下内容。其中认识错误的是 ( )
A.微粒观:金刚石和 C 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B. 能量观:碳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C. 变化观: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D.结构观: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
7.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
A.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分子不断运动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 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的直径变小
8.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题8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 )
A.该反应中有两种化合物 B.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4:1
9.有机玻璃又叫明胶玻璃、亚克力,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热塑性塑料,其化学式为 下列关于有机玻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机玻璃属于高分子合成材料
B.有机玻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C.有机玻璃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有机玻璃不完全燃烧时将产生炭黑或CO
10.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用铜制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三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种方法都是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
B. “木燧”时,木材变焦黑发生了化学变化
C. “金燧”时,铜镜表面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
D. “石燧”时, 固体撞击产生的火星提供了可燃物
11.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题11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易溶物
B.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液的质量:乙>甲
C. 60 ℃时,将100g乙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需加水380g
D. 甲中混有少量丙,若要得到较纯净的甲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12.题12图是粉尘爆炸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面粉是可燃物
B.燃着的蜡烛可使面粉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鼓气是为了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13.月饼包装袋中常附有一包“脱氧剂” (主要成分为铁粉)以去除氧气,延长保质期。实验小组用“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装置如题13 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进入集气瓶(容积为250 mL) 的水为45 m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本次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可能是铁粉不足
D.必须待瓶内温度恢复至室温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14.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 (O )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CO (H O) 通过浓硫酸
C CaO (CaCO ) 高温煅烧
D Ca(NO ) 溶液(HNO ) 加入过量的(Ca(OH) 溶液
15.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逐滴滴入 溶液,并用pH 数字探测仪监测pH变化,结果如题15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取溶液中溶质只有( 和 HCl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和浑浊现象
C. 加入 溶液时,溶液中溶质只有
D. 加入 溶液时,pH 升高的原因是 溶液滴加过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 小题各10分, 共55分。
16. (7分)镓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常用于半导体、合金、磁性材料等领域。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题16图所示。请回答:
(1)镓的原子序数是 。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x的数值为 ,氧化镓的化学式为 。
(3)已知镓的活动性介于Zn和Fe之间,氢氧化镓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设计一种将金属镓转化为氢氧化镓的实验方案,依次写出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17. (7 分)【科普阅读】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有黑火药、特效药剂等。黑火药由硝酸钾(KNO )、硫黄(S)和木炭组成,燃烧时,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同时释放大量热,在有限的空间里气体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燃放烟花爆竹时闻到的刺激性气味,是由于黑火药中的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
特效药剂常含一些金属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下表为几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燃烧时的火焰颜色:
所含金属 钠 钙 钡 铯
火焰颜色 黄 砖红 黄绿 蓝
烟花虽美,但燃放不当也会引起火灾和人身伤害等事故。另外,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 以及粉尘,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同时会引起雾霾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应严格遵守烟花禁放、限放政策,依法文明燃放。
请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1)燃放烟花爆竹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若在烟花中加入氯化钙(CaCl ),则其火焰颜色可能呈 色。
(3)燃放烟花爆竹所产生的物质中,能形成酸雨的两种气体是 (写化学式)。
(4) 关于CO和C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都是碳元素的氧化物 B.都可以由木炭燃烧生成
C.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 相同数目的分子,其质量比为7:11
(5)写出黑火药中的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8. (10分)【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1)实验室制取O 及性质检验。
①题18-1 图中, 仪器a的名称是 。
②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O ,应选择题18-1图中的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收集一瓶O 并进行性质检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___________(多选, 填字母), 生成黑色固体。 a. 剧烈燃烧 b. 发出蓝紫色火焰 c. 火星四射 d. 产生大量白烟 O 能支持燃烧, 具有氧化性
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氧自救呼吸器。
查阅资料:超氧化钾(KO )是一种黄色固体,相对分子质量为71,可分别与( H O 反应生成O 和白色固体,产氧效率高,适合作生氧剂。
①原理分析: , 则X 的化学式为 。
②产量计算:某型号呼吸器中装有超氧化钾1 420g,该呼吸器最多可产生氧气 g, 氧气体积为 L 孔板(密度以1.4g /L计)。
③动手实践:设计并制作氧自救呼吸器,如题18-2 图所示,使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生氧剂由 (填颜色变化)时,则基本失效。
19. (10分)【科学探究】
草酸 是一种有机物,主要用作还原剂和漂白剂,还可用于除锈和稀土元素的提取。菠菜、芥菜、韭菜等蔬菜中富含草酸,活动小组对草酸的性质进行探究。
(1)资料整理:草酸及部分草酸盐的物理性质如下表(
物质 H C O Na C O CaC O CuC O
状态 无色晶体 无色晶体 白色固体 浅蓝绿色固体
溶解度/g 14.3 3.7 0.67×10 1.9×10
(2)实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请预测草酸的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填写下表。
限选试剂: 溶液、稀盐酸、NaOH 溶液、 溶液、 溶液、酚酞溶液、铜片、镁条。
预测 预测的依据 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
①能与碱反应 H C O 溶液中含 有_______ 取少量 NaOH 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 如果观察到_______, 则预测成立
②能与________ (填物质类别) 反应 H C O 溶液中含C O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观察到_______, 则预测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与_________ (填物质类别) 反应 H C O 溶液中含 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观察到_______,则预测成立
20. (10分) 碳酸锶 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生产锶铁氧体磁性材料。一种以菱锶矿(含 及少量 等)制备高纯碳酸锶的工艺流程如题20 图所示。
查阅资料:
①不溶性碳酸盐高温下可以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 气体。
②可溶性碱(如KOH)可以由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即 K O)与水反应生成。不溶性碱[如 不能由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即 CuO)与水反应生成。
③金属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锶和氢气。
④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见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溶解度/g 1.25 1.77 2.64 3.95 8.42 20.2 44.5 91.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菱锶矿和焦炭进行粉碎的目的是 。
(2)“立窑煅烧”时,碳酸锶和焦炭反应得到单质锶,其化学方程式为 。
(3) “浸取”时用热水而不用冷水的原因是 ,滤渣1含有焦炭、 和 。
(4) “结晶”采用的是 结晶法,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氢氧化锶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
(5) “沉锶”时发生的反应为:反应温度需控制在65~80℃,其原因是 。
21. (10 分) 我国古代将赤铜 (Cu O)、炉甘石( 和木炭粉混合加热到约800℃,可以制得外观似金子的黄铜(实为铜锌合金)。
(1)赤铜(Cu O) 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它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炉甘石 受热分解成两种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四份质量相同的样品,分别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用天平称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试验次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所取样品的质量/g 50.0 50.0 50.0 50.0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0 40.0 60.0 80.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0.2 0.4 0.5 0.5
请回答:
①经分析,第1次实验结束后,完全反应的物质是 。
②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写出计算过程)。
③请在题21图中画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的变化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D B D A D C C D B C B D C
二、非选择题 (共55分)
16. (7分)
(1) 31 (1分) (2) 18 (1分) (1分)
Cl (各2分,合理即可得分)
17. (7分)
(1) 化学 (1分) (2) 砖红 (1分) (2分)
(4) C (1分) (2分)
18. (10分)
(1) ①长颈漏斗 (1分) ②A (1 分) (1分)
③ac (1分) 防止产生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1分)
(2) ①KOH (1分) ②480 (2分) 343 (1分) ③全部由黄色变成白色 (1分)
19. (10分)
(2)①H (1分) 加入滴有酚酞的草酸溶液 (1分) 溶液不变红色 (1分)
②含 的盐 (1分) 取少量草酸溶液,加入 溶液 (1分)
产生白色沉淀 (1分)
③活泼 (氢前)金属 (1分) H (1分) 取少量草酸溶液,加入镁条 (1分)产生气泡 (1分)
20. (10分)
(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分)
(2分)
(3)增大氢氧化锶的浸取率,减少杂质氢氧化钙的溶解 (1分) MgO (1分)
(4) 降温 (1分) 饱和 (1分)
(5) 温度过高, NH HCO 受热分解; 温度过低, 的溶解度太小 (2分)
21. (10分)
(1) +1 (1分) (2分, 生成CO也可给分)
(2分)
(3) ①硫酸 (1分) ②32.5% (1分)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65 2
x 0.5g (1分)
x=16.25g
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1分)
展开更多......
收起↑